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蕭山“古萬柳塘”遺址見證先人“圍墾精神”(組圖)

蕭山“古萬柳塘”遺址見證先人“圍墾精神”(組圖)

日期:2016/12/15 15:07:39      編輯:古代建築

    衙前鎮新林周村與吟龍村之間有一段長千余米的石築海塘。自北宋起,它經歷了興建後被沖毀、沖毀後又興建的數百年歷史。這裡如今是杭州市文物保護點。古時,這裡種植著萬株綠柳,稱為萬柳塘,有一塊“古萬柳塘”的石碑,據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題寫的,現在還被吟龍村的一家農戶埋在地下,用水泥封住。

    原來,從西興到黨山有一道長近百裡的北海塘,這只是其中遺存的一小段。近來,由於一個修路工程可能危及這個文保點,它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近日,記者來這裡拍攝了幾張古海塘的圖片。試想,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要圍起這樣一道大堤需要多大的決心、耗費多少人力物力?由此可見,蕭山的圍墾精神是有著歷史淵源的。下面,通過4  張圖片,來認識一下我們祖先的築塘工藝吧。 

 

 

    1、巨石塘。外堤面交錯疊砌。巨石有6—10米長、七八十厘米寬、四五十厘米厚,重以噸計。從石質分析,不像是蕭山本地產的石頭,石面有明顯的人工開鑿痕跡,由於石條中夾有的火山巖極為堅硬,人工鑿跡到火山巖就戛然而止。要運送如此沉重的石頭到海邊並把它砌整齊,難度可想而知。 

 

 

    2、丁由塘。內堤面鑲砌。在約2米長的石條中間,有一種像釘子的方形石塊,固定住長石條。方形石塊頂端有邊,將兩根石條抱緊。小方石的形狀像個“丁”字,而整個堤塘線條像個“由”字,所以叫“丁由塘”。丁由塘相當牢固,有很長的地段還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3、魚鱗塘。外堤面疊砌。石料加工工藝非常精湛,接縫處密度高,不易沖毀。 

 

 

    4、板石塘。內堤面疊砌。全用石板築成。

    這僅僅是記者所記錄的幾項,據歷史文獻記載,海塘的建築工藝遠遠不止這些。這一段海塘曾種植著萬株柳樹,稱為“萬柳塘”。自西興至黨山長近百裡的海塘上,還有一個“千碑一文”的奇觀,是用一千塊小石碑,每塊石碑上刻一個字,每碑相隔數米,把一篇千字文寫在百裡長堤上,古今中外或許絕無僅有。可惜這些小石碑現在已見不到了。

    最早開始用石料建築北海塘的是蕭山人張夏。皇帝賜給他“護堤侯”的稱號,北宋時作為“蕭山圍墾指揮部”的“護堤侯行宮”至今猶在,滿地的石板都是古時留下的。據說,新街鎮還有“護堤侯寢宮”的舊址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