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之雷鋒塔
日期:2016/12/15 1:23:57   編輯:古建築結構雷峰塔一名黃妃塔,又稱西關磚塔。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南屏山日慧峰下淨慈寺前。雷峰塔為吳越國王錢俶因黃妃得子建,最初命名為“黃妃塔”。 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宮,存放著珍藏有佛螺髻發捨利的純銀阿育王塔和龍蓮座釋迦牟尼佛坐像等數十件佛教珍貴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經卷。
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民間因塔在雷峰之上,均呼之為雷峰塔。原塔共七層,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 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舊時雷峰塔與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譽,西湖上亦呈現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美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故被稱為“雷峰夕照”。至明朝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災後古塔僅剩磚砌塔身,通體赤紅,一派蒼涼、風貌凝重。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塔於1924年9月25日倒塌。雷峰塔倒塌之後,不僅作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密切關系,成為西湖十景中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勝,連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來游覽和品題,“雷峰夕照”名播遐迩。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屢屢遭到盜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雷峰夕照”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 1924年9月25日,發現磚孔內有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吳越國王錢弘俶施印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經卷,經卷用川棉紙或竹紙精印,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貴資料。2000年至2001年,為配合雷峰塔重建工程,對倒塌廢墟進行了清理,並發掘了地宮,出土了鐵捨利函(內有金塗塔一座)、釋迦牟尼鎏金銅佛像、銅鏡、銅錢及玉人、玉錢等一批重要文物。
1999年底,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體量和風貌建造雷峰新塔。雷峰塔重建工程於2000年12月26日奠基後進展順利。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如期落成。
雷峰塔的建設在中國風景保護和建設史冊上留下了四項“天下第一”:塔類建築采用鋼材框架作為建築支撐; 塔類建築中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 塔類建築內部活動空間最寬敞;塔類建築內部文化陳設最豐富。 雷峰新塔建在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這座塔兼具遺址文物保護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剎高18.25米[1],地平線以下的台基為9.8米。由上至下分別為:塔剎、天宮、五層、四層、三層、二層、暗層、底層、台基二層、台基底層。
塔身的設計沿襲了雷峰塔被燒毀前的平面八角形樓閣式制型,外觀是一座八面、五層樓閣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慣有風格。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 同時二至五層還有外挑平座可供觀景。用於裝飾的塔剎高16.1米,塔頂采用貼金工藝。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時期江南古建築的典型風格,遠處望去,金碧輝煌。專門為保護遺址而建的保護罩呈八角形,建築面積3133平方米,外飾漢白玉欄桿。保護罩分上下兩層,將雷峰塔遺址完整地保護起來。 打開一道沉沉的古式門,可以走進新塔底層,這裡,就是古塔遺址。而在台基二層,可以看到遺址的模樣。整個遺址區被玻璃包圍著,游人可以在外觀看,以防氧化和人為破壞。
新塔暗層全無門窗,神話傳說《白蛇傳》將被分成六大塊立體場景展陳其中,新塔二、三、四層將分別展示銅版線刻壁畫“吳越造塔圖”、雷峰塔歷代詩文佳作、彩繪壁畫當今“西湖十景”。新塔穹頂內壁辟有2002個塔龛,每個龛內安放著一個小金塗塔,穹頂和梁上均為銅質金或貼金。穹頂設有天宮,藏雷峰塔重修記、新塔模型等,以求傳諸後世。 雷峰新塔是一座體現很強現代工藝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兩座透明的電梯,周圍是不銹鋼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銅塔,僅這一項花費就需2000萬元,欄桿、裝飾瓦、脊、柱等都采用銅制。值得一提是銅瓦,雖為銅制,卻呈青銅色,與陶瓦非常相像。而且,這些銅瓦,還通過螺絲相互吃緊,不會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樣易脫落。
白娘子是西湖所接納的一具可愛的生命。雖然只是傳說,卻婦孺皆知,知名度遠 ,歷代慷慨地把西湖、斷橋、雷峰塔奉獻給他,使西湖景觀上有了她的印跡,而西湖毫 無虧損,反而因此平添了特別明麗的色彩。
對錢俶的評價,今人較高。北宋平江南時,錢俶出兵策應,並助宋滅了苟延殘喘的南唐。後入朝,仍為吳越國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錢俶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被宋封為鄧王。錢俶之舉對促進當時全國的統一留下了歷史功績。他崇信釋事,畢生造佛塔無數,雷峰塔是其中著名的一座。 發掘後發現,地宮內放入了大量的供奉品,包 括蓮花座青銅佛像和可能裝有佛螺髻發的鐵函在內的60件珍貴文物和數千枚“開元通寶”古錢幣。其 中,鐵質捨利函高度有50厘米,重達100多公斤。 神秘鐵函內的鎏金塔是一座精美的四角金塗塔,鎏金銀質,塔高35厘米,底座為方形,邊長為12.6 厘米,塔上有水銹,在塔的四面飾有佛祖故事題材的淺浮雕。通過塔四周的镂空部分可以看到塔內藏有佛螺髻發的金質容器。塔的下方是一個鎏金的銀盒,盒蓋上飾有繁缛纖細的雙鳳纏牡丹紋樣,四周等距分布著“千秋萬歲”四個楷字。銀盒旁繞著一根皮腰帶,上面還鑲嵌有12件十分精美的銀質飾品。
雷峰新塔,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五面八層,依山臨湖,蔚然大觀。 新塔台基以下兩層(包括地下的一層),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桿,台基以上,塔身聳立,外觀五層,其中第一層內部實際分上下兩層,只是外觀上檐屋面較高,呈現為一層。 雷峰新塔各層屋面都覆蓋銅瓦,每個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翼有下懸掛銅制的風铎。新塔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設欄桿,繞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賞景。 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剎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積達3133平方米,塔身建築面積2956平方米
今“西湖十景”。在第四層,“西湖十景圖”的一個部分被掛在牆上。穹頂內壁辟有2002個塔龛,每個龛內安放著一個小金塗塔,穹頂和梁上均為銅質金或貼金。穹頂設有天宮,藏雷峰塔重修記、新塔模型等,以求傳諸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