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建築規劃知識:私家園林的歷史

建築規劃知識:私家園林的歷史

日期:2016/12/15 0:36:3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商朝或更早

園林的最初形式——商朝的囿。在古代,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一個脫離生產勞動的特殊階層出現以後,經濟基礎以及技術、材料達到一定的水平,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態與文化藝術等開始達到比較發達的階段,這時才有可能興建和從事於以游樂休息為主的園林建築。大約在公元前16~11世紀,在商朝奴隸社會裡,以商王為首的貴族私家園林

都是大奴隸主,從事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廣大勞動者,都是奴隸(農業奴隸叫“眾”或“眾人”,家內奴隸叫妾、奚、僕等);在戰爭今俘虜來的異族人也都留作奴隸。當時商朝國勢強大,經濟也發展較快。文化上不僅發明了有以象形為主的文字,還有會意、形聲、假借等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了園、圃、囿等字,而從它們的活動內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園林的性質。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不但“帝王”有囿,等而下之的奴隸主也有囿,只不過在規模大小上有所區別。在商朝奴隸社會裡,奴隸主盛行狩獵取樂,如殷朝的“帝王”為了游獵和牧畜,專門種植刍秣和圈養動物,並有專人經營管理。《史記》中就記載了殷纣王“原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奇物……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樂戲於沙丘”。從各種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於天然景色,讓自然環境中的草木鳥獸及獵取來的各種動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築台,掘沼養魚。范圍寬廣,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圓幾十裡,或上百裡,供僅隸主在其中游憨、禮儀等活動,已成為奴隸主娛樂和欣賞的一種精神享受。在囿的娛樂活動中不只是供狩獵,同時也是欣賞自然界動物活動的一種審美場所。商朝社會已有了奴隸私有制的社會關系,並以農業生產占主要地位,狩獵已不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為了重溫過去的生活方式,為了得到再經歷一次的享受,轉而成為專門供脫離生產活動的奴隸主娛樂和享受。

春秋、秦漢和三國時代

據記載在春秋、秦漢和三國時代,統治者已開始利用這裡明山秀水的自然條件,興建花園,尋歡作樂。東晉顧辟疆在蘇州所建辟疆國,應當是這個時期江南最早的私家園林了。漢初商業發達,富商大賈的奢侈生活不下王侯。地主、大商為此也經營園囿,來滿足他們尋歡作樂的需要。據《酉京雜記》記載:“茂陵富民袁廣漢,藏镪巨萬,家童八九百人。於北氓山下築園,東西四裡,南北五裡,激流水注其中。構石為山,高十余丈,連延數裡。養白鹦鹉、紫鴛鴦、牦牛、等奇獸珍禽,委積其間。積沙為洲嶼,激水為波濤,致江鷗海鶴孕雛產彀,延饅林池;奇樹異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連屬,重閣移扉,行之移晷不能偏也。”在三國魏晉時期,產生了許多擅長山水畫的名手。他們善於畫山峰、泉、丘、壑、巖等。為此,在山水畫的出現和發展的基礎上,由畫家所提供的構圖、色彩、層次和美好的意境往往成為造園藝術的借鑒。這時文人士大夫更是以玄談隱世,寄情山水,以隱退為其高尚,更有的文人畫家以風雅自居。因此,該時期的造園活動將所謂“詩情畫意”,也運用到園林藝術之中來了,為隋唐的山水園林藝術發展打下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園林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文人雅士厭煩戰爭,玄談玩世,寄情山水,風雅自居。豪富們紛紛建造私家園林,把自然式風景山水縮寫於私家園林

自己私家園林中。公元220年東漢滅亡,軍閥、豪強互相兼並,形成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其後雖經西晉的短暫統一,但不久塞外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相繼建立政權,漢族政權則偏安江南,又形成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直到公元589年隋王朝建立,中國才又恢復統一。這三百多年的動亂分裂時期,莊園經濟的發展,鞏固了豪強和門閥士族的勢力,政治上大一統局面的瓦解,影響到意識形態上的儒學獨尊,人們敢於突破儒家思想的梏桎,藐視正統儒學制定的禮教和行為規范,向非正統的和外來的種種思潮中探索人生的真谛。儒、道、佛、玄諸家爭鳴,彼此闡發。思想的解放帶來了人性的覺醒,促進了藝術領域的開拓,也給予園林以極大的影響。造園活動普及於民間,而且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私家園林大為興盛,寺觀園林也開始出現,從早先的以皇家造園為主流,變成為皇家、私家、寺觀三大園林類型的並行發展。所以說,這個時期乃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承先啟後的轉折期。總之,私家園林從漢代的宏大一變而為這一時期的小型規模,意味著園林內容從粗放到精致的躍進。造園的創作方法從單純的寫實,到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過渡,也包含著老莊哲理、佛道精義、六朝風流、詩文趣味影響浸潤的結果。小園獲得了社會上的廣泛贊賞,著名文人庾信曾專門寫了一篇《小園賦》,譽之為“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私家園林因此而形成它的類型特征,足以和皇家園林相抗衡。它的藝術成就盡管尚處於比較幼稚的階段,但在中國古典園林的三大類型中卻率先邁出了轉折時期的第一步,為唐、宋私家園林的臻於全盛和成熟奠定了基礎。西晉石祟的“金谷園”,是當時著名的私家園林。

唐代時期

唐代是中國古代園林風格轉變的重要時期。唐長安私家園林的藝術性較之上代又有進一步升華。唐長安私家園林的山體、水體、植物、動物、建築等景觀要素和諧融匯,園池構築日趨洗練明快,士人將詩情畫意引入園林,使崇尚自然的美學原則充分實現,為後世的寫意山水園奠定了基礎。在唐代洛陽是陪都,因此貴族官僚在洛陽興建了許多園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陽名園記》中,介紹了洛陽名園十九個,多數是在唐朝莊園別墅園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變化。它與以前園林的不同特點是:園景與住宅分開,園林單獨存在,專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賞或宴會娛樂之用。這種小康式的私家園林,只是私家游嘗。

元代時期

元代的私家園林主要是繼承和發展唐宋以來的文人園形式,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河北保定張柔的蓮花池,江蘇無錫倪贊的清悶閣雲林堂,蘇州的獅子林,浙江歸安趙孟頰的蓮莊以及元大都西南廉希憲的萬柳園、張九思的遂初堂、宋本的垂綸亭等。有關這些園林詳盡的文字記載較少,但從留至今日的元代繪畫、詩文等與園林風景有關的藝術作品來看,園林已開始成為文人雅士抒寫自己性情的重要藝術手段,由於元代統治者的等級劃分,眾多漢族文人往往在園林中以詩酒為伴,弄風吟月,這對園林私家園林

審美情趣的提高是大有好處的,也對明清園林起著較大的影響。元代都城中的苑囿僅宮城之中一處,也就是金朝的瓊華島及周圍地帶,元時稱萬歲山太液池。元大都皇城主要由三組宮殿圍繞苑囿布置,大內在太液池東,踞於城市軸線南端,其北為禁苑。池西南是太後居住的隆福宮,西北是太子居住的興聖宮。太液池及禁苑占據了皇城一半以上的土地。元大都的苑囿雖然延用了前朝的舊苑,但苑中還是依據當時的需要進行了增築和改造,殿宇型制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盈頂殿、畏瓦爾殿、棕毛殿等形式,殿宇材料及內部陳設也按照元人固有的風俗習慣大量使用,諸如紫檀、楠木、彩色琉璃、毛皮掛毯、絲質帷幕以及大紅金龍塗飾等名貴物品和艷麗色彩,形成了以往所沒有的特色。在元代蘇浙一帶最終完成了從寫實到寫意的過渡。宋以前園林多為寫實的意境,到了南宋南遷江南,經濟文化方面給當地人的沖擊很大,文人大量的參與設計,把園林從簡單的模仿山林野趣,演變成集山水植物和建築於一體的園林概念。

明清時期

明、清是我國園林建築藝術的集成時期,此時期除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之外,封建士大夫們為了滿足家居生活的需要,還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為骨干、饒有山林之趣的宅園,作為日常聚會、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與住宅相聯。在不大的面積內,追求空間藝術的變化,風格素雅精巧,達到平中求趣,拙間取華的意境,滿足以欣賞為主的要求。宅園多是因阜掇山,因窪疏地,亭、台、樓、閣眾多,植以樹木花草的“城市山林”。在數量上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其個比較集中的地方有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蘇州、揚州、杭州、南京。其中江南的私家園林是最為典型的代表。江南私家園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經營的,比起皇家園林來可說是小本經營,所以更講究細部的處理和建築的玲珑精致。江南私家園林建築的室內普遍陳設有各種字畫、工藝品和精致的家具。這些工藝品和家具與建築功能相協調,經過精心布置,形成了我國園林建築特有的室內陳設藝術,這種陳設又極大地突出了園林建築的欣賞性。明清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意境達到了自然美、建築美、繪畫美和文學藝木的有機統一。與一般藝術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築、山水、花木組成的綜合藝術品。成功的園林藝術,它既能再現自然山水美,又高於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清代貴族、官僚、地主、富商的私家園林多集中在物資豐裕、文化發達的城市和近郊,不僅數量上大大超過明代,而且逐漸顯露出造園藝術的地方特色,形成北方、江南、嶺南三大體系。在清初的康熙、乾隆時代,江南私家園林多集中在交通發達、經濟繁盛的揚州地區,乾隆以後蘇州轉盛,無錫、松江、南京、杭州等地亦不少。如揚州瘦西湖沿岸的二十四景(實際一景即為一園),揚州城內的小盤谷、片石山房、何園、個園,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無錫的寄暢園等,都是著名的園林。江南氣候溫和濕潤,水網密布,花木生長良好等,都對園林藝術格調產生影響。江南宅園建築輕盈空透,翼角高翹,又使用了大量花窗、月洞,空間層次變化多樣。植物配置以落葉樹為主,兼配以常綠樹,再輔以青籐、篁竹、芭蕉、葡萄等,做到四季常青,繁花翠葉,季季不同。江南疊山用石喜用太湖石與黃石兩大類,或聚壘,或散置,都能做到氣勢聯貫,可仿出峰巒、丘壑、洞窟、峭崖、曲岸、石矶諸多形態。且太湖石以其透、漏、瘦的獨特形體還可作為獨峰欣賞。建築色彩崇尚淡雅,粉牆青瓦,赭色木構,有水墨渲染的清新格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