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游”的是與非
日期:2016/12/14 9:43: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隨著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名氣大漲,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順勢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破解了遺產傳人生存困難以至於放棄傳承問題,取得了旅游開發與保護雙贏的效果,同時景區傳承是否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味、一些景區為商業目的曲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問題,引發保護人士擔憂.
專家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應合理適度,不可過度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成為旅游新亮點
古樸的木質擂台上,“斗雞”正在激烈地互相啄咬,台下觀眾興奮的吶喊聲久久回蕩……斗雞,這一有幾千年歷史、目前瀕臨消失的傳統民俗此刻仿佛又重振雄風。
這是發生在銀川市鎮北堡西部影城內的一幕。包括斗雞、擀氈在內的30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變身旅游項目,讓慕名而來的游客游興大增.
現代社會,打鐵、擀氈、織布、紡線等,即使在偏遠農村也已經很難見到。白色婚紗取代了鳳冠霞帔,相親會取代了拋彩招親……而影視城展示的都是深藏在群眾記憶最深處,但又很難在生活中再見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影視城民間藝人郭楓解釋說,對大多數游客來說,現在偶爾在電視上才能看到斗雞,斗雞展示讓游客零距離接觸到這一傳統民俗,親身感受想象中的民俗風味。
“受現代技術、現代生活沖擊,生存土壤消失,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離群眾生活漸行漸遠。”寧夏文化館館長靳宗偉說。
據了解,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表演吸引游客,在全國各地旅游景區已不再新鮮,特別是隨著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各地發展“非遺游”的熱情空前高漲,“非遺游”風生水起,游客可以不出景區就欣賞到當地最具特色的民間技藝及民俗.
“現場觀賞加上導游解說,趣味性和知識性並重,‘非遺游’讓游客增長了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北京游客羅天明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能否延續活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民族的DNA。采訪中,一些“非遺”保護工作者擔心,原生態環境是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的重要保障,景區環境不同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有傳承環境,傳承出來的“非遺”是否還是原有藝術?
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乏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藝無法解決傳承人生活問題,一些傳承人生活異常艱辛。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首先應解決傳承人的生存問題。只有生活質量有保障了,傳承人才會有發展技藝和培養繼承人的熱情,其他人學習技藝才會覺得有奔頭。
在鎮北堡西部影城,民間藝人李彩霞一天得忙活十幾場表演,與以前到處討生活相比,似乎更加辛苦了,然而她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雖然演出多了我會很累,但是感覺很好,因為喜歡秦腔,多累我都想唱。”
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雷侃解釋說:“沒有土壤的花草難以長久。”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得讓其有生存依附的土壤,在原生態生存環境無法延續傳承的情況下,不妨轉變一下傳承模式。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會變味的擔心,靳宗偉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就是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關鍵在人,不同的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不同的诠釋,因此進景區並不一定會使之變味。當然進景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有所選擇,並不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適合進景區。
當然無可否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過度開發問題。中央民族大學民俗研究學者祁慶福對記者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應注意避免過度開發。有景區將本應是民族節日才有的祭祀活動長期展演,這明顯違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為商業目的將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搬上“舞台”,不僅顯得不倫不類,而且會影響這些遺產的活態傳承,曲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本包含的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適度合理是關鍵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有關專家認為,開發與保護並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度合理要放在最緊要處。
長期以來,既保持傳統技藝的活力,又不至於流失其“真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尋求破解的難題。
有關專家認為,在原生態環境不斷受到沖擊、環境日漸多元化的現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方式也必然多元化。各地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不失為增加景區文化底蘊的好方式,同時又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生存土壤,最終將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景區發展雙贏的局面。
祁慶福認為,各地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應注意不能只圖眼前利益,而違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展示不適合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是“偽文化”,最終使游客對此失去興趣。
此外,在適度開發的同時,應探索在景區如何修復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傳承鏈條。進景區後,一些“非遺”技藝可以作為謀生手段了,願意學習的年輕人自然就多了。“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非遺保護研究專家張曉明說,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各地還缺少全盤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要有二三十年的遠景規劃,才能對藝術形式的整體傳承形成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