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聞名天下的徽派民居———皖南古村落

聞名天下的徽派民居———皖南古村落

日期:2016/12/16 18:27:53      編輯:古代建築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范圍內、以西遞和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那些徽商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皖南古村落與其它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的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築特色是隨著明清時期徽商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在有限的建築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其構思的精巧以及工藝的高超,實為別具匠心的建築形式。後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卻因依附於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
  皖南古村落位於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西遞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處古民居,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態保存完好、風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術、重教化,文風昌盛,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現象,如程朱理學的封建倫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設中的風水文化、賈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歷史文化內涵深厚。
  1999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黃山風景區內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也是中國繼北京後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黟縣是一個人口僅十來萬的小縣,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贊美道:“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裡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
  西遞距黟縣縣城8公裡,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整個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現有居民300余戶,人口1000余人,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
  西遞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布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
  宏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北10公裡處,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積約19公頃,現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古建築137幢,由於這裡地勢較高,因此常常被雲霧籠罩,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
  宏村的古建築均為粉牆青瓦,分列規整,承志堂是其中最為宏大、最為精美的代表作,被譽為“民間故宮”,堪稱一所徽派木雕工藝陳列館,各種木雕層次豐富,繁復生動,經過百余年時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輝煌。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稱為“牛胃”,一條400余米長的溪水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了氣溫和環境。
  西遞、宏村的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向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西遞、宏村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西遞
  西遞原名西川,又稱西溪,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又因位於徽州府之西,曾設“鋪遞所”,故改名西遞。西遞位於安徽省南部,距黃山風景區41公裡,素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960余年的歷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頃。西遞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裡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遞村占地16公頃,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余戶,人口1000多人,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至今尚保存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124幢,目前,整理開放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余處景點。
  西遞以悠久文明的歷史、獨具一格的民居特點、壯麗秀美的山水風光、敦厚樸實的鄉土民情,迎接著大批中外游客,並成為大中專院校學生實習、寫生基地。中外學者專家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一篇篇華文和贊美詩:“我們終於找到了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西遞是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
  西遞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余戶,人口1000多人,建築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鋪砌,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一座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中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裡人家”6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亭台樓閣、人物戲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范。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並通過了專家評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從開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對這種管理形式都非常滿意,屋內收拾得非常干淨,屋內家具、用具擺設和字畫的布置都保留著明清特色,古樸典雅,許多家具都是明清時保留下來的,大都是紅木家具。
  在許多未列入參觀范圍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聲招呼,房主也會歡迎你進去參觀的。村中有些住戶也開展各種旅游服務項目,如餐飲、木雕、盆景展覽等。
  西遞村原有牌坊十多個,現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據說它的保留是因為一位軍屬老大媽的保護,“文革”時,曾有人想將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是她出面保護,又因為她的兒子在部隊當團長,才沒有人敢動手。
  宏村
  宏村古稱弘村,位於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裡,是古黟桃花源裡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個村落占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清水秀,享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美稱。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紹興年間,古宏村人為防火灌田、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彎的水圳是“牛腸”,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腸”兩旁民居為“牛身”。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於其它民居建築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
  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為“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村周有聞名遐迩的雉山木雕樓、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
  宏村,經過前代人的辛勤勞作和後代人的合理保護,現已得到世人的公認。我們將繼續努力保護這份珍貴的遺產,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宏村的旅游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宏村,了解古徽州文化深刻的內涵。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始建於南寧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特別是整個村子呈“牛”型結構布局,更是被譽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跡。那巍峨蒼翠的雷崗當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龐大的“牛軀”。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匯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後注入村南的湖泊,稱之為“牛肚”;接著,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4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來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裡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美譽。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閒庭信步其間,悠然之情讓人心醉。
  宏村為汪姓聚居之地,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栉比,其間的“承志堂”是黟縣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廳橫梁、斗拱、花門、窗棂上的木刻,工藝精細、層次繁復、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四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
  宏村川媚山秀,氣候宜人,因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巨畫長卷,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
  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數百戶粉牆青瓦、鱗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镂、飛金重彩的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氣度恢弘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蕩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牆頭的青籐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家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村內,以正街為中心,層樓疊院,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鋪成;兩旁民居大多二進單元,前有庭院,辟有魚池、花園,池邊多設有欄桿,“牛腸”水滋潤得游魚肥壯,花木濃香馥郁;馬頭牆層層跌落,額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態各異,形象生動;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書院,建築頗為壯觀,據說民國初期的國務總理江大燮(宏村人),幼年曾在這裡讀過書,現為南湖中心小學校址。
  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為“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村周有聞名遐迩的雉山木雕樓、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
  風水先生認為,從風水學角度來看,月塘作為“內陽水”,還需與一“外陽水”相合,村莊才能真正發達。明朝萬歷年間,又將村南百畝良田開掘成南湖,作為另一個“牛胃”,歷時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設計與建造告成。
  南湖,位於宏村南首,建於明萬歷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經永樂年間到萬歷年間,樓捨連棟,高低錯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夠用,又在萬歷年丁未年將村南百畝良田,鑿深數丈,周圍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樣,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層,上層寬4米,原來古樹參天,蒼翠欲滴,軀干青籐盤繞,禽鳥鳴唱,還有垂柳,枝葉婀娜,像臨鏡梳妝的少女,把秀發灑向湖面水中。湖面綠荷搖曳,鴨群戲水,另有一番景致,整個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遠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樹蔭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協調,動靜相宜,顯得幽深、雅靜、清新、明麗。南湖歷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畫橋”可東西劃舟,情趣無窮。
  清嘉慶甲戊年秋,浙江錢塘(今杭州)名士吳錫麟游南湖後,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跡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黃山腳下小西湖”之稱。
  古今許多詩人畫家游南湖後作了不少詩篇、畫圖。“無邊細雨濕春泥,隔霧時聞小鳥啼;楊柳含颦桃帶笑,一邊吟過畫橋西”。隨著詩篇的偉頌,更增添了南湖風光情景交融的氛圍。
  月沼,老百姓稱月塘,即所謂的“牛小肚”,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當時宏村出了個汪思齊,他發現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湧不息,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以及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定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牛形水系藍圖,引西溪水繞村屋,其“牛腸”水圳九曲十彎,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月沼池塘,以蓄條內陽水,供防火、飲用等。後裔汪升平等人投資萬余金,繼續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塘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牆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雲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嬉戲。
  實際上,月塘四圍成了人們的共享空間,風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發地聚會其間。塘中鵝舞紅掌,鴨戲清波,空中炊煙氤氲,微風柔波,這不正是一幅美麗的皖南民俗畫圖嗎?所以有人將其稱為“中國畫裡的鄉村”。
  承志堂,位於宏村上水圳中段,建於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的住宅。整棟建築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總建築面積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築。全宅有9個天井,大小房間60間,136根木柱,大小門窗60個。全屋分內院、外院、前堂、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魚塘廳、廚房、馬廄等,還有搓麻將牌的“排山閣”、吸鴉片煙的“吞雲軒”,另有保镖房、男女傭人房,屋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前廳是整幢房子中最精華的部分,大門後面聳立著一扇威嚴的中門,據說,汪定貴在經商發財之後曾捐了個“五品同知“的官銜,有了這個榮譽之後,汪定貴便覺得自己已跳出了原屬的那個階層,於是便增設了一道具有官家威嚴的中門(中門又稱儀門,原為官署而設),一般只有在重大喜慶日子或達官貴人光臨時才大開中門以示歡迎,而普通客人只能從中門兩側的邊門入內。儀門的兩個側門上方都別出心裁地雕了一個“商”字形圖案(又似倒掛的元寶,意為財源滾滾的意思),汪定貴雖然經商發了財,而且捐了官,但經商在古代仍是一種劃分在九流之外的賤業,這使得主人心裡忿忿不平,於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說從邊門出入的人,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到我家來,都要從我“商人”的腳下過,此舉或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罷了。但在中門的上方,主人是不敢打任何主意的,而是高掛一個“福”字,因為在他看來,為官的畢竟要比經商的地位高,這就是為什麼眾多徽商在發財之後,仍不惜花費重金捐官的原因。
  在中門“福”字的上方,鑲有一幅木雕“百子鬧元宵”圖,圖上雕刻著100個小男孩過元宵節鬧花燈時的情景,有劃旱船的、舞龍燈的,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形態各異,惟妙惟肖,這正是古代“多子多福”傳統觀念的生動寫照,“百子鬧元宵”圖兩邊的“商”字斗拱上則分別雕有四出《三國演義》的戲文,斗拱的上方雕有“南、北”財神,“南、北”財神的上方是閣樓護板,在此,汪定貴設計了“漁、樵、耕、讀”四根木雕立柱,分別代表了古代的四種職業。
  文化遺產價值
  西遞村始建於北宋,迄今已有960年的歷史,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個村落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村中街巷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街巷兩旁的古建築淡雅樸素,錯落有致。西遞村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等,都堪稱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范。西遞村頭的三間青石牌坊建於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四柱五樓,峥嵘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家根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門額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警醒,耐人尋味。西遞村各家各戶的宅院都頗為富麗雅致: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亭台樓閣、人物戲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顆明珠。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龐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承志堂”富麗堂皇,精雕細刻,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書院的亭台樓閣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深具傳統徽派建築風格;敬修堂、東賢堂、三立堂、敘仁堂,或氣度恢弘,或樸實端莊,再加上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牆頭的青籐老樹,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
  西遞、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戶,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靜靜伫立。高大宏偉的馬頭牆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祠堂、書院、牌坊和宗譜。走進民居,美輪美奂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家具,都在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
  西遞、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