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中華巴洛克建築群
日期:2016/12/15 0:43: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似乎從二十一世紀開始,全國各個地方都開始對文化進行“深度挖掘”,目的無非是兩個,一是促進旅游業,一是增強市民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品位。
什麼是巴洛克
巴洛克一詞為“不規則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此形容那些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巴洛克建築的特點是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意大利羅馬耶稣會教堂被稱作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築。在哈爾濱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就是道裡教育書店(下圖)和南崗秋林公司。
巴洛克建築的特點
巴洛克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過度奢華”,或者稱為“過度裝飾”。這一點在結構設計師那裡是完全不討好的,因為幾乎所有裝飾都不能為結構強度提供任何有益的支持——僅僅增加荷載負重而已。不過,就像乾隆一定要發展百花不留地的瓷器一樣,在西方那個極盡奢華的年代,巴洛克幾乎成為很多人追求的目標。
中華巴洛克的由來
中華巴洛克是由一位叫西澤泰彥的日本學者提出來的。西澤泰彥在《哈爾濱近代建築的特色》一文中,將哈爾濱近代的中國系建築分為兩類,一類是“符合中國古代建築樣式規范”的“中國樣式”建築,另一類是“基於中國工匠對西洋古典建築樣式的理解而造就出來的”,西澤泰彥將這類建築稱為中華巴洛克。西澤泰彥認為,“這類建築的外觀構思基於西洋巴洛克式,但附加的裝飾則是在屬於古典系的巴洛克式建築中不曾見到的。”
當然,主要原因是1920年前後,大量的中國富商來到哈爾濱松花江沿岸附近做生意,為了體現自己的成功、富有和大氣(其實和現在很多人一定要建摩天大樓是同樣的心理),於是雇傭中國工匠按照西方樣式修建了這種西方風格+中國傳統裝飾的建築風格。
中華巴洛克的特點
中華巴洛克建築最主要的特征還體現在建築構件和細部裝飾上。梁玮男在分析中華巴洛克建築特點時說,從整體上看,中華巴洛克強調立面的水平和垂直的劃分。水平劃分為三段,即底層底座、二層、檐口及女兒牆。垂直方向也可以分為三部分,即主入口和左右兩翼。立面的這種處理使建築形象更加有序。中華巴洛克特別強調主入口的處理,位於街角的建築,主入口都在街角的轉角處,二層用懸挑的陽台加以強調,這類陽台有的用鑄鐵的曲線欄桿構成,向外突出呈花瓶狀。還有的用磚砌成曲線形陽台板,同時間隔曲線形鑄鐵欄桿。主入口上下有兩層門柱,有時用單倚柱,有的用雙倚柱。窗子是中華巴洛克建築裝飾的又一個重點,矩形的窗子上方兩個直角常被抹成圓角,一層和二層的窗子形成對位,但二層的窗子常被窗柱一分為二,每一部分呈窄長形,窗子四周雕有窩卷、人像、花朵或枝葉,而每扇窗子的裝飾都有變化,看起來令人眩目。窗柱以半圓形倚柱為主,柱身有凹槽,纏繞螺旋形上升的飄帶,極富動感。中華巴洛克的檐壁常被分成一列矩形組,有的裝飾簡單的線條,有的裝飾象征富貴的銅錢,有的裝飾松、竹、梅等圖案,裝飾手段極盡奢華。
欣賞中華巴洛克建築,還要注意看它的女兒牆。道外的中華巴洛克建築女兒牆形態各異,美不勝收。有的女兒牆用獨立的磚砌牆垛,主入口的上方進行特別處理。這些女兒牆有的以曲線構成,牆垛之間或獨立,或以鑄鐵欄桿相連。還有的女兒牆用磚砌成不同的镂空圖案,不同單元的镂空圖案不同,並不追求裝飾的對稱。
簡單說來,可以總結為:建築的外立面上,保留西方巴洛克建築的精美造型和裝飾手法;而雕花圖案則是應用中國傳統蝙蝠、牡丹、如意、銅錢等傳達福、祿、吉祥的文化元素。庭院內部保留了中國傳統四合院的形式,有天橋、天井,每一個院落都用回廊貫穿,粉刷的清水磚牆與庭院步道磚共同構成灰色的主調。這一切構成了“前點後宅”的基本格局。
哈爾濱的中華巴洛克建築意義和地位
中華巴洛克建築並不只有哈爾濱有,在沈陽、北京也能見到一些,但數量較少,沒能形成規模。哈爾濱道外的中華巴洛克建築不但建築群落大,而且相對完整,甚至保留了相當一部分的老字號。現在時興文物熱,“唯一性”是文物最大的價值,這樣的建築群是世界唯一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