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建知識—龍生九子

古建知識—龍生九子

日期:2016/12/15 0:34: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征,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

據說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博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bāxià)、嘲風、睚眦、赑屃(bìxì)、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píxiu)、饕餮(tāotiè)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  對於“龍生九子”,影響較大的一種說法是:

長子囚牛,喜音樂,立於琴頭。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眦(yá'zi),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嗜殺喜斗,刻镂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

三子嘲風,樣子像狗,平生好險,殿角有其像。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四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喜音樂和鳴叫,刻於鐘鈕上。求其聲大而亮。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崃威武。

六子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刻到碑上,碑的下面塑著赑屃的形象,示意功績的根基是赑屃,沒有赑屃就沒有這功績。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八子負屃(fù xi),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

九子螭(chī)吻,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魚形的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處眺望,遂位於殿脊兩端。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引用與變異

可以發現這種說法中,長子囚牛和四子蒲牢都喜音樂,三子嘲風和九子螭吻都位於屋頂,六子赑屃和八子負屃都圍著石碑,有重復之嫌。如果把他們二取一,再補進其他一些常見說法,就出現了下面的變異說法:

饕餮(tāotiè),樣子似狼,性貪吃,位於青銅器上,稱之饕餮紋。因它又能喝水,故古代也將其刻在橋梁外側正中,防止大水將橋淹沒。據民間傳說,怪異貪吃無厭,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後,最後竟然吃了自己的身體,到最後吃得只剩一個頭部,所以落下個“有首無身”的名聲。

趴蝮(bā xià),又名蚣蝮(gōngfù),樣子似魚非魚,善水性,體態優美,飾於石橋欄桿頂端。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性情溫順,有點自閉,反感別人進其巢穴,故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貔貅(pí'xiū),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是古代瑞寵,有獨角、雙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須,是最強之催財風水工具,尤對偏行有奇效,例如外匯、股票、金融、彩馬、期貨、賭場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為守護財寶吐寶之聖物,貔貅在五行風水中帶火性,故能招來大量的金錢,使世間財源自此打開。傳說其嘴大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只玉貔貅,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眦(yázī)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ǔ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屃(fùxī)
老九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另有說法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bāxià)(bāfù)
老七睚眦(yázì)
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圖(jiaotú)龍生九子之傳說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古建築屋頂上走獸的名稱和順序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重脊的排頭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其後是一排小獸,最後面有一個較大的獸頭,便是“垂獸”。仙人與垂獸之間的小獸統稱“走獸”。走獸的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數量的多少是依宮殿的大小、建築的等級而定的。走獸最多可達九只,隨著建築等級的降低而遞減。小獸的減少是從最後一只依次往前減的。拿故宮來說,太和殿用了十個,天下無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於太和殿,用九個;坤寧宮原是皇後的寢宮,用七個;妃嫔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某些配殿,用三個甚至一個。
  騎著鳳凰的小像叫仙人,又稱真人或冥王。據說這位仙人是齊闵王的化身,民間有“日曬闵王,走投無路”的說法,說東周列國時的齊闵王,被燕將樂毅所敗,倉皇出逃四處碰壁,走投無路,危急之中一只鳳凰飛到眼前,齊闵王騎上鳳凰渡過大河,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大概還有絕處逢生,逢凶化吉的含義。

太和殿的走獸,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音suān ní)、狎魚、獬豸(音xie zhì)、斗牛、行什。

1、龍,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
  2、鳳,比喻有聖德之人。它是一種仁鳥,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現預兆天下太平,人們生活幸福美滿.
  3、獅子,在佛教中為護法王,是勇猛威嚴的象征。《傳燈錄》記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4、天馬、海馬,前者追風逐日,凌空照地,後者入海入淵,逢凶化吉,在我國古代神話中都是忠勇之獸。
  5、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6、狻猊,形狀象獅子,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它頭披長長的鬃毛,因此又名“披頭”,凶猛殘暴,吃虎,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
  7、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8、斗牛,傳說中是一種虬螭,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9、行什。造型象只猴子,但背有雙翼,手持金剛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狀很象傳說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頂,是為了防雷。
  選擇這些神話動物作飾件,首先是為了突出殿宇的威嚴。其次還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的寓意。將它們置於屋脊之上,以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