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羅城古鎮:尋找中國的“諾亞方舟”[圖]

羅城古鎮:尋找中國的“諾亞方舟”[圖]

日期:2016/12/15 23:45:37      編輯:古代建築

  相比全國的許多古鎮和水鄉,位處四川宜賓的羅城古鎮雖然不大,卻因其獨特的布局形制和建築藝術,顯得卓爾不凡。

  中國的“諾亞方舟”

  由於地處偏遠,鎮內的新街除了幾家三五層高的賓館飯店,建築大多低矮破舊。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穿過一條冷清的商業街,轉角處眼前一亮,出現一排青磚黛瓦的老房子,這裡便是有幾百年歷史的“船形街”了。

  正對老街矗立著一座青磚烏瓴的宗廟,烏黑的拱券大門,兩側是廊壁漏窗,有質樸古雅之風,二層正中高懸“靈官廟”牌匾,其下可以俯瞰小城全貌。

  右邊是狹長的涼亭街,中央的青石板路一直通向百米外的古戲台。兩旁的老屋門前搭有出檐的涼篷,柱礎是堅固的雕花圓石,既美觀又防潮。一排排整齊的圓木和屋椽支撐起寬闊的廻廊,晴天用以遮陽,雨季能夠躲雨,冬日更有防寒功能———如此設計顯然與當地的氣候相關,和廣州上下九的騎樓風格建築可謂異曲同工。

  正是午後時分,廊棚內外人聲鼎沸,沿街開設的小店幾乎全是茶鋪、飯館和雜貨店,門外雜亂地擺滿木竹桌凳,坐著不少打牌搓麻的老漢,穿著漢衫背心甚至赤膊上陣,在竹椅背上一靠,跷起二郎腿,優哉游哉,喝杯蓋碗茶,抽袋土旱煙,發發呆,擺擺龍門陣———這也許是他們安享晚年的最好方式。

  始建於明清時代的主街長達200余米,兩頭窄中間寬,形如梭子,又似一艘巨船。狹長的廊棚像船篷,高聳的戲台如船艙,雄偉的寺廟為船頭。這種精妙奇特的布局來源於流傳的一段故事。

  傳說古時羅城缺水,清崇祯年間一位秀才至此,吟下“羅城旱碼頭,衣食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的詩句。當地人便依此建議大興土木,修建了這條船形街,後人稱之為中國的“諾亞方舟”。至於羅城是否真因此雨水充足,卻是不得而知。有道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墨爾本在二十多年前便依羅城的船形布局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老祖先留下的遺產可不真是發揚光大了麼? 道路中央那座過街的懸空戲台保存完好,外形為歇山式飛檐結構,屋脊和房檐各處分布著精美的磚雕和木雕。正梁中間的“平和聽神”正楷匾額蒼勁有力,左右前柱刻有金字對聯,台面前方的金漆木雕刻畫了許多有關西游記的故事。聽說每逢節慶假日,這裡總會安排有廟會和戲曲表演,聽戲的人群時常把老街圍個水洩不通。

  戲樓背面是一座宏偉的石牌坊,左右有一對聯:羅眾志以成城倚鐵峰枕峨秀跨八百裡巫雲長驅五海,重古今而作宜納優益集高腔通四千年韶樂胞興萬方。橫批:濯濯永流。細細品讀之下,字裡行間不正是說的有關求水與祈福的故事與心情麼?前人把小城的故事通過對聯銘記下來,告訴來此的每位游客,實在值得後人體會和回味。

  歲月如梭,如今的老街給人以遲暮之美。木結構的房屋和戲台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的洗禮,已顯出垂暮老態,那些年久失修的牌匾字跡也已變得依稀難辨。眼前這些閒坐的老人家每日在這裡打牌聊天,喝茶聽曲,在某一刻終老天年。老街陪他們走過了四季,目睹了他們的成長和老去,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見證著許多平凡的人和事。而身邊那些嬉笑跑過的上下學的孩子,在幾十年後可會也如他們的長輩般安坐於此?百年如一日,世事亦輪回。若不然,為什麼我們總會感覺有些事或陌生人似曾相識?這便是若然有來生的見證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