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為中華文明培育新生力量
——訪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尹申平院長
(記者譚春艷 耿振寶 趙旭東)
長期以來,隨著國家基本建設大規模展開,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的考古發掘應接不暇,但是,由於文物保護專業應用性人才的匮乏,大量珍貴出土文物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和修復,並且隨著近年來一些傳統修復技術的滯後,更使我國文物保護事業雪上加霜,文物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五千年的歷史看西安,在陝西文化保護事業迅猛發展的關頭,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隨著時代的潮流應運而生,擔負起了培養文物保護應用性人才的歷史使命。為此,記者一行采訪了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尹申平院長。
為了准確的定位人才培養和制作精准的專業設置,學院與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修復職業培訓學校建立了校際合作。從上個世紀60年代德國開始興建文物修復類學校,90年代和大學合作走出一條文物保護學校與大學合作的形式,“我們不僅要汲取他們的經驗,還要把他們笃行的做法移植到我們人才培養方面來,通過大量實踐技能的訓練,矢志為文物保護領域打造既能掌握一定的優秀理論,又有豐富操作技能的專業應用人才。”尹申平院長充滿信心的說道。
據了解,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即將與德國、日本、南韓一些學校開展合作交流,從應用性技術人才這片領域搭建優良的國際合作平台,邀請大批優秀的專業人士來傳經授道,目的是為了在文物保護行業裡面提倡一種尊重技術、崇尚勞動的理念,讓學生真正對文物保護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畢業後能擔負起文物保護的重任,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物保護事業做出貢獻。
“教學突出實踐,專業突出特色,課程做成精品”
學院師資以專家為主,大學講師為輔,課程設計專請有中西方背景的考古學者針對文保界現狀和需求量身打造,通過東方傳統的文化保護理論和實踐與西方先進的理論和訓練相結合的課程設計,保證學生畢業後能快速的融入文保領域。學生在校期間70%的時間進行文物保護訓練、實驗室實訓以及博物館的發掘修復和保護實訓,去年在校學生參加了西安文物保護中心實驗室的建設和一些保護項目,得到文保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也讓學生受益匪淺。
學院堅持走“產、學、研”發展的模式,著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期間享受到國內甚至國際上最前沿的學術研究的動向。尹院長透露,學院近期准備成立學術研究院,為相關專家和學者提供經費和平台,同時也為在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和研究的實戰空間。
尹申平院長還特別向記者介紹了學院的特色專業:“考古繪圖和古建彩畫專業,這都是考古發掘和古建保護中間不可或缺的專業,要求學生不僅要有過硬的美術功底,高超的藝術欣賞能力,對古代的圖案、建築都需要有深刻的了解,還要能熟練掌握國外最新的計算機繪圖軟件。”
“科學與技術相結合,中國的就是世界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出土文物和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方面的科技含量不斷加大和提升。文物本身是中國歷代智慧和技術的結晶,文物保護工作者不但要研究其歷史和藝術價值,更要關注其科技價值,力求做到將現代科技技術與傳統技術、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完美融合。
尹申平院長也提出,中國文物保護的理念已經有了很大提升,就西安來說,曲江,大明宮,浐灞,法門寺的開發和保護已經相結合,並在全國率先摸索了一套曲江模式,雖然在業內褒貶不一,但對整個文物界卻起到相當大的促進作用,這也是科技的一個縮影,技術和科學本身是不矛盾的。
在談到7月7日國家文物局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合作共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框架協議》,尹申平院長也明確表示: “這對我們學院是個很好的促進,更能深切體會學院所背負的責任重大,所有的文物保護工作都離不開人才,我們學院著重技術和應用人才的培養。中國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文化產業首先是一種理念,要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物質文化互動起來,文物不能老鎖在象牙塔裡,我們要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保護文化遺產,任重而道遠”
采訪中,尹申平院長還特別向記者介紹了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的校徽,一雙溫暖的手環抱著一只被修復過的陶罐,“陶器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最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變遷,我們學院培養出的學子,就要像這雙溫暖的手一樣,去呵護歷史留下的文明”。
“文物保護重在人才,尤以科技和實際操作的技術人才為重要,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在這方面將做出重大的貢獻”,這是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寄予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