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京通州古城遺址因建地鐵站遭遇“切割保護”

北京通州古城遺址因建地鐵站遭遇“切割保護”

日期:2016/12/14 9:43: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圖為“切割”保護施工現場工人們用鋼釬對古城遺址進行“切割”。曾一智 攝 圖為“切割”保護施工現場工人們用鋼釬對古城遺址進行“切割”。
 

  “大鎬刨,鐵錘鑿”,施工隊伍中看不到“專業機構”

  北京通州古城遺址遭遇“切割”

  文保專家:“從第一天起就沒從保護的角度思考問題”

  8月15日下午,北京市通州新華東街和濱河北路交叉口西北方向200米,這個規劃中地鐵新華大街站所在處,被藍色的施工隔離牆圍得嚴嚴實實,記者想要進入該工地時遭拒。據透露,裡面目前施工的並不是工程建設,而是正在對通州的古城遺址進行“切割”保護。

  今年6月底,施工隊在修建地鐵站時,在此發現了明清時期的通州城東城門和甕城遺址。然而,在城市建設面前,古城遺址不得不讓路。對此,文物保護部門建議的保護方案為先將遺址“切割搬走”,施工完成後,再將遺址“遷回”,進行原址展示。

  然而,據文保專家的觀察,現場的所謂“切割”就是對遺址牆體“大鎬刨,鐵錘鑿”,將牆體的厚度砸薄一半,然後再對剩下的牆體進行分割,砸成一段一段,預備裝箱運走。盡管文保專家反對,多次要求主管部門公開相關信息,但都是無果而終。記者就此事采訪,得到的答復也是“無可奉告”。

  文保專家認為,這種保護文物的方式“從第一天就沒從保護的角度思考問題”,政府職能部門面對專家和公眾呼吁,也始終沒有公開保護方案和專家論證意見。

  古城遺址遭遇 “ 切割 ”

  根據北京市文物部門公布的信息,通州東城門和甕城遺址是今年的考古新發現。發現時,“遺址格局完整,甕城內道路、鋪地、排水道痕跡完整清楚。” 業內認為,該遺址的發現給正在申遺的大運河助力不少。

  8月15日,施工現場周圍的群眾告訴記者,這裡“看得很嚴,基本上沒人能進去。”

  年近花甲的文保志願者曾一智從一開始就關注著該事件的進展,前後至少來過現場10次。她告訴記者,施工現場早已禁止非施工人員進入,她每次都是從對面的居民樓上觀察施工現場,並將照片及現場情況發表在其博客中。

  根據曾一智拍攝到的15日的現場照片,古城遺址“切割”現場,一台挖掘機伸著長臂,旁邊堆滿了覆蓋著黑色遮陽網的城牆磚塊。

  8月13日,曾一智看到的是這樣的現場施工場景:“鎬頭上下翻飛,幾個工人一鎬鎬砸向殘存的牆體看來這段牆體是不打算保留了。而甕城東側牆體旁,站滿了一排工人,他們一手拿鐵錘,一手持鋼釬,手起錘落,牆體的缺口原來就是這麼砸出來的。”

  對照拍攝的照片,曾一智發現,正在甕城遺址進行的所謂“切割”工程,實際上是將牆體的厚度砸薄一半,然後再對剩下的牆體進行分割,砸成一段一段,預備裝箱運走。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起人何戍中告訴記者,文物“切割”現場的施工人員中“看不到專業機構的身影”。

  保護方案遲遲未公布,主管部門“無可奉告”

  今年7月9日,北京文物局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市文物部門組織考古研究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擬於原址進行展示,具體保護方案正在協調編制中。

  7月17日,媒體報道,北京市最終確定了“切割搬走,再遷回”的方案。

  時隔一個月,“切割”施工進行得如火如荼,但保護方案在文保專家和媒體公眾的千呼萬喚中始終未曾示人。目前,不能在任何一家政府網站或者其他渠道獲知該處遺址的保護方案。

  曾一智已就此事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她想知道“切割”保護方案究竟經過了哪些專家的論證。然而截至8月16日,尚未得到答復。

  記者於8月15日致電北京市文物局,被告知此事由通州區文委負責。隨後記者聯系到通州區文委文物科,工作人員稱媒體需聯系區文委辦公室,文委辦公室向記者提供了一個“負責這件事”的博物館館長鄭某的電話,該館長得知記者的采訪意圖後,以開會為由掛掉了電話。

  記者隨後又與通州區文委文物科取得聯系,工作人員面對記者提問以“無可奉告”作答。北京市文物局答應向“業務科室”了解情況之後再接受記者采訪,但記者在約定時間向其致電時,該處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根據我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

  此前,曾一智曾3次致函通州區有關部門。得到的復函中,遺址的保護方式從前兩次的“原址保護”成了第3次的“保護展示”。

  復函中,未提及地鐵建設,屢屢提及的卻是“通州新城”項目。

  根據通州新城規劃圖,通州新城的基本定位為文化商務休閒區、高端商住區、會展綜合服務區。通州的運河區域,則是重點開發地段,將建成“運河北京文化商務中心區”。周邊地產開發項目雲集。

  “從第一天起就沒從保護的角度思考問題”

  何戍中不認為“切割保護”是一種文物保護的方法,在他看來,土可搬、垃圾可搬,但是遺址卻不能搬遷,他認為,“從第一天起就沒從保護的角度思考問題”。

  主持起草文物保護法的國家級文保專家謝辰生在看到“切割”現場的照片後判斷,“切割”不可能成功。他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候表示,此次“切割”“不是一個城門的事情,涉及面積極大,根本不可能平移,切割絕對造成損失。因為其中很大部分是土,無法切割搬走。”

  曾一智還對如此大規模的文物遺址卻沒有在2010年“通州新城”項目啟動時候勘測出來充滿疑問。

  根據《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查、勘探。

  曾一智介紹,該遺址的地上城牆是上世紀50年代拆除的,部分當地老百姓對此十分明了。謝辰生認為,沒有勘探,首先是一個失誤。

  更令何戍中感到失望的是此次事件中職能部門的表現。

  通州古城事件絕非孤例,據記者了解,近些年來因為城市建設而對古跡遺址造成破壞的事件屢有發生。面對文物、文明需抱有敬畏心理,文物具有的不可再生性及包含的歷史價值需要慎重對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