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浙江“非遺第一省”拒絕“摩登非遺”

浙江“非遺第一省”拒絕“摩登非遺”

日期:2016/12/14 9:43: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項頗具名聲的民間小吃項目在浙江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過程中被刷下來了,原因是過度商業化使得項目原真性受到極大破壞。

    “它原來有一整套手工程序:熬糖、炒米、木模壓制、切制……現在都改成現代工藝,用炒鍋去炒了。”浙江省文化廳的相關工作人員回憶說。

    像此類“摩登非遺”,在評審過程中並不少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都一兵說,像有的地方推選的造紙項目,號稱古法,實際上已經全是流水線操作。

    而另一位評審專家吳露生也向記者提及,他看到的一些歌舞項目,貌似傳統,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原真性,只是設計出來為旅游景點助興的。這樣的項目當然也被排除在“非遺”項目之外。

    在已經公布的前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中,浙江入選項目達187個,居全國首位。近日,浙江又公布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增202項省級“非遺”。四批省級“非遺”項目合計788個。

    在此次評審過程中,浙江首次引入開放式評審機制,評審專家不但要看申報材料,還要實地現場評估,而一些過度商業化的、內容生造的項目就被剔了出來。歷史性、地域性、文化性、瀕危性和科學性成為入選的五個標准。

    “其實我們並不一概反對‘非遺’與商業化、現化化沾邊,但是老祖宗傳下的手工技術一定要完整傳承。”都一兵說,比如像龍井茶,既有機器炒制,也有人工炒制,而人工炒制技藝中的大量傳統手法還能傳承,因此它的人工炒制技藝順理成章地列入“非遺”。

    此次評審的另一項民間食品制作項目也有同樣的情況,但是手工產品的價格高於機器產品,有市場,而且全套制作工藝中還有一系列觀賞性很強的漂亮手法,因此它的手工生產技藝也被列為新的“省遺”。

    “‘非遺’應該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前提就是保持原貌、原汁、原味,但這與創新並不矛盾,關鍵是要以活態形式存在,而不能拔苗助長,過度開發。”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辦主任王淼表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