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安福鳳林古橋

安福鳳林古橋

日期:2016/12/14 18:37: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鳳林古橋

    安福,贛東的福地,自古以來散落著很多歷史悠久卻鮮為人知的古橋。它們在歲月的風雨中,夯實著安福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蘊。城東的人馬橋,城北的集仙橋,孔廟前的青雲橋,古村觀溪的廊橋,武功山腳下的繼志橋,羅隆基故居楓田的嘉陵橋,及至富有傳說色彩的鳳林橋,一座座形態各異,獨具特色。

    鳳林橋,位於江西省安福縣縣城中心,她連接著安福縣城的新老兩個城區,北宋元豐年間創建,明萬歷十四年增設了石欄桿,形成九墩十一孔的拱石橋。九個橋墩,泸水流來一向成刀刃形,用以緩解水的沖擊力,任水力再大也無法將橋墩沖垮。單是這橋墩,就足以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你再看,那修橋用的都是矩形的花崗巖,一塊至少有幾十斤重,那時沒有啟動機,就靠著人工一塊塊用肩挑手抬,將古橋砌成。古橋是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而歷史正是靠無數的勞動人民來書寫。

    鳳林橋從創建伊始,至今在歷史的風雨中伫立了一千多年,漫長歲月的風吹雨淋,古橋依舊,只是橋石已斑駁,盡管外觀已換“新衣”,看上去光鮮而又標志,但那巨大,且古老的橋磚仍然在昭示著,它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老橋。據有關記載,橋全長一百六十四米,寬十七點五米,拱高八米。橫跨於泸水河上,上形下影相映,如橋似鏡;水韻波光同舞,如詩如畫。

    公元1778年間鳳林橋又重新修建,此次修建還在南北兩岸各建一亭,南岸為“萬安亭”,北岸為“百福亭”,意在納八方之福,萬年平安祥和。然而,隨著歲月消逝,歷史的風雲變化,兩亭都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看到的“百福”“萬安”兩亭乃是近幾年重新修建的,每個亭內都有四副豎聯,鑲刻在亭中的八根石柱上,其意蘊深遠。在南岸橋頭的萬安亭一端,還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古老樟樹,歷史有多久無法考究。老樟樹枝干粗壯,葉茂成蔭,恰似一位老將軍,年復一年地守護這古老的鳳林橋。或許正因為有這“老將軍”的守護,鳳林橋才能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依然頑強地伫立在泸水河上。

    如今鳳林橋旁高樓林立,橋兩岸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周邊是一派現代氣息。泸水河上的鳳林橋,偉岸、蒼勁而又厚重,如鳳凰涅槃,成為安福縣城景觀的一大亮點。當你手摸著這些一塊就有幾十斤重的橋磚時,定會傾聽到她正在給你講述著,那漫長的歷史變遷,及那一個個神奇的傳說故事。

    相傳,清朝皇帝乾隆游江南,欲上武功山的金頂峰上香拜佛。官船夜泊今楓田的松田碼頭,次日清晨御史鳴鼓起錨,期間碼頭一搗衣婦女,用搗衣棒敲銅盆應和。御史不悅責問婦女,婦女曰:“跳蚤小蟲,誰曾未見,何以顯擺。吾兄是左閣老,吾弟是右閣老,吾夫是吏部天官。”御史不敢造次,忙賠禮:“夫人,下官有眼不識金鑲玉,看這山青水秀,盤龍踞虎的山川,毓秀鐘靈,果真是人傑地靈。”婦女又曰:“松田,背靠武功山,泸水河之水浴腳,前有筆架山,五馬回朝在後。泸水河上,三殿三橋,嚴田居上,成田居下,松田居中;寅陂橋在上,鳳林橋在中,嘉林橋在下,泸水河將三橋連起成‘王’字,在加武功山上金頂峰一點,就為‘主’字,乃是天子地勢也。”御史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忙禀告乾隆皇帝。皇帝攤開地形圖一看,天造地設,此地要出“主”,欲與我爭皇位。遂提御筆,下旨讓地方官將泸水河改道松田碼頭,將寅陂橋、嘉林橋拆除,單剩鳳林橋。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鳳林橋在演繹著自己的歷史,也在見證著安福的變化。歷經千年風雨的鳳林古橋,從浮橋、石墩橋、石拱橋前後有一百多縣令、知縣為修堤、建橋、修橋前赴後繼,造福安福人民。據史料可查,有名、有姓、有記載的就有近50人,實屬官吏為民、利民的象征。

    鳳林橋與橋頭不遠的洞淵閣,城東的東山文塔,城中的孔廟,四大古建築遙相輝映。昔日的名橋名閣,名塔名廟,如今都已成為安福旅游觀光的勝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