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建築是供崇拜頂禮之用,自然要建築得高大莊嚴而富麗堂皇。寺內所供奉的佛、菩薩千姿百態,造型各異,能使人產生一種震懾和敬畏,進而產生一種對佛的崇拜,其意在溝通宗教世界與世俗信奉者之間的感情。這樣,建築的藝術效果便自然產生。
西夏王朝曾大規模地修建寺廟,使其境內塔寺林立,僅賀蘭山中到了明代還有西夏頹寺百余所。在極其佞佛的西夏王朝佛教藝術幾乎取代了世俗藝術,成為西夏藝術的主流。西夏佛教建築可分為三類:佛寺、佛塔和石窟寺。
(一)佛寺:西夏佛寺建築群以興慶府――賀蘭山一線和河西走廊地區為主要分布中心。興慶府――賀蘭山一線有高台寺、承天寺、大度民寺、賀蘭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大延壽寺、田州塔寺、安慶寺等;河西走廊有護國寺、聖容寺、崇聖寺、臥佛寺、崇慶寺、誘生寺、禅定寺和白塔寺等。
西夏佛寺建築因其所處的環境不同,建築藝術特色又可分為城市類型和山林類型。
1.城市類型:城市類型多在城內或近郊,佛寺與宮殿建築較一致,布局規整對稱,整饬嚴肅。如興慶府偏西的承天寺,寺中心立高達60余米的佛塔,佛殿修蓋於四周,整齊對稱。此寺曾役兵民數萬,歷時5年才完成。西夏陵區北端佛寺,自南而北形成三個單元,南北長約350、東西寬約160米。第一單元由兩個東西對稱的小型四合院建築和中間一條寬闊的中心大道組成。第二單元由三座相連接的四合院建築組成,兩座呈方形居東西兩側,一座為長方形居中為中心大殿。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之間有過殿和挾屋,中心大殿東西有廂房。第三單元僅中部有長方形殿堂建築――後大殿。整個建築左右對稱,布局規整(圖八O)。
2.山林類型:山林類型多建在名山勝境之處,與自然環境密切結合,建築內容和布局較為靈活,更具風景秀美,環境幽雅、神秘的藝術效果。此類建築有賀蘭山拜寺溝口雙塔寺院和溝內方塔寺院等。雙塔位於拜寺口北邊近山的台地上,佛殿建築集中於雙塔南側和西側的台地上,在雙塔北側近百米的山坡上築有眾多小塔,現發現62座。方塔寺院的建築更是合理地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這裡四面環山,呈山間盆地狀。方塔原聳立於盆地北側山腳的台地上,佛殿則築於塔前平台、塔後山腰、塔西各級台地和山頂、塔南山腳和高台,是西夏典型的山林類型寺院。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壁畫經變圖中,描繪了大量西夏佛殿建築造型,如榆林窟第3窟中的西方淨土變、觀無量壽經變和普賢變中的建築界畫(彩版一五一)。西方淨土變,畫面上前面有三座門樓,中有流水,院內平台相連,左右對稱突起樓閣、長廊,後面正中起大殿,兩側有對稱的長廊。此幅壁畫中的佛殿建築屬城市類型。普賢變圖中的佛寺則屬山林類型,主佛殿面對中道,左右山梁、背後山頂均有佛殿,似隱似現。殿堂樓閣,作歇山頂或攢尖頂,中脊陡立,飾以脊獸,屋角翹起,如鳥展翅飛翔。這些建築造型雖然在壁畫上,反映的是佛教的理想和幻想,但是,在藝術表現方面往往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它們的造型在佛經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是西夏畫師在生活實踐中觀察所得,是以西夏現實生活中的建築樣式為范本的。它們顯示了西夏木構建築的巍峨壯麗和藝術特色。
(二)佛塔:佛塔是佛寺的中心建築和靈魂。佛塔本來導源於印度的“Stupa”,傳到中國以後,與中國的多層木構建築相結合,把塔變成多層,內部供佛,將原來的“Stupa”縮小放在塔頂稱為“剎”。於是佛塔不僅具有宗教意義,而且也中國化和更加美化了。
佛塔在西夏佛教建築中保存最多,有賀蘭縣拜寺口雙塔、拜寺溝方塔、宏佛塔,銀川市承天寺塔,平羅縣田州塔,同心縣康濟寺塔,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等。涼州護國寺是西夏重要寺廟之一,其中的感通塔始建於5世紀,西夏天佑民安初地震毀壞,天佑民安五年,西夏政府集能工巧匠,營心役思,進行重修。可惜此塔現已不存,不過我們仍可從感通塔碑文中略知其昔日風采。據感通塔碑文描繪此塔雲:“木干覆瓦如飛鳥,金頭玉柱安穩穩,七珍莊嚴如晃耀,諸色妝飾殊調和。繞覺金光亮閃閃,壁畫菩薩活生生。”再加上青霧缭繞的殿堂,各色各樣的神幡和明亮的吉祥香爐,更給護國寺增添了莊嚴、肅穆的氣氛。現存西夏佛塔種類較多,形制各異。從類型上劃分,有密檐式、樓閣式、覆缽式和花塔等。早期的佛塔,經後代屢次重修,不免要改變原有的面貌,但是大多數還保留著它們固有的形制。
1.密檐式:有拜寺口雙塔、拜寺溝方塔和同心縣康濟寺塔等。
拜寺口雙塔,兩塔東西相距80米,形制相近,皆八角平面,13層,不設基座(彩版一五二、一五三)。第一層高聳,以上各層逐層縮短。塔內是空筒結構,頂建束腰座,上置相輪塔剎,塔身外表有華麗的裝飾。尤其西塔,塔身八面砌淺佛龛,龛內雕有僧人、羅漢、護法金剛、菩薩、供養人以及各種吉祥物。佛塔外表這種極富誇張的各種佛、神的藝術裝飾給人以莊嚴和神秘的感覺。
方塔位於拜寺溝深處的賀蘭山腹地,是保存至今惟一有明確紀年的西夏原建佛塔(彩版一五四)。方塔無基座,平面呈方形,高13層,第一層高聳,往上逐層縮短,塔剎已毀。方塔為實心,只在第三、十、十二層構築塔心室,又每層南壁安置直棂假窗,塔表抹白灰,上彩繪斗拱、額枋、日、月、獸面以及流蘇。特別是木質塔心柱由塔頂貫穿塔底,這在我國古塔中還是很少見的。
康濟寺塔位於同心韋州老城東南角。這裡原有康濟禅寺,塔因寺而得名(彩版一五五)。此塔亦不設基座,平面呈八角形,13層,空心磚塔。除了底層南面辟有通往塔心室的券門和第十三層塔身各面砌裝有垂柱帳形
磚雕假門龛及角柱外,其余各層塔身均為素面,無門龛。塔的底層較高,第二層被層層密檐平座緊箍,逐層往上收分,與剎座寶頂有機結合,形成優美的拋物線輪廓,顯得凝重柔美。
2.樓閣式:有承天寺塔和田州塔等。
承天寺塔位於銀川市老城西南的承天寺院內,俗稱“西塔”。
始建於西夏毅宗天佑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現存承天寺塔系清代重建。塔平面為八角形,高十一層,在八角錐形剎座上承桃狀綠琉璃剎頂。塔身內部呈方形空間,下三層無窗,第四~十層,每層交替設置拱形窗洞,偶數層為東西向,奇數層為南北向,頂層則四面設圓窗。現存承天寺塔,除塔頂、塔剎於重修時融入地方風格外,其余大體保持了西夏塔的風格。
田州塔位於平羅縣姚伏鎮。平面呈六角形,高七層,空心筒壁結構。底層塔身施以
磚雕斗拱、椽飛、瓦壟構成的塔檐,其余各層為磚疊澀檐。塔頂呈六邊覆斗狀。
3.覆缽式:西夏佛塔還受到藏傳佛教建築藝術的影響,出現平面呈十字折角形的覆缽式塔。
青銅峽市以南黃河西岸的一百零八塔作等腰三角形排列在峽口東坡的十二級階梯上(彩版一五六),自上而下,按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九的奇數布置,是我國古塔群中較為罕見的一種組合形式。每座塔由十字折角形或八角形基座、覆缽塔身和塔剎組成。塔身為內用土坯、外裹磚石的實體結構,外表塗白灰。
拜寺口北寺塔群共發現覆缽塔62座,其中五十七座塔的基座平面呈十字折角形,有的內築方形或圓形的塔心室。這種十字折角覆缽塔的造型和一百零八座塔的排列形式源於西藏。
4.花塔:賀蘭縣宏佛塔則呈現另一種建築風格,即覆缽和樓閣式的復合形制(圖版一五七、一五八)。此塔下部是八角三層樓閣,每層樓閣倚柱、柱頭和平座皆用闌額、普柏枋,其上皆施一斗三升,斗口跳簡單鋪作。第三層平座欄桿上砌十字折角束腰座三層和圓形束腰座四層,上為中間飾有疊澀束腰線腳的覆缽塔身,再上又建十字折角束腰座,座上殘存粗壯圓相輪。這種塔集中原傳統的樓閣式佛塔和藏傳佛教佛塔建築藝術於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花塔。
總之,西夏佛塔造型挺拔高聳,形象突出,在佛寺總體建築中處在中心或重要位置,豐富和增強了整體建築的立體構圖,成為組合建築群體氣勢美和風景秀麗的標志。
(三)石窟寺:西夏石窟寺建築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己開鑿的洞窟較少,主要重新修飾前代石窟。在甘肅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早峽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酒泉文殊山、永昌聖容寺、武威天梯山和內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窯等處都有西夏人修造的石窟遺跡。
1.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有西夏洞窟62個,其形制多呈覆斗形頂或平頂,窟頂刻藻井,正壁開一龛,龛內供塑像。如莫高窟第367窟,覆斗形頂,西壁開一龛,主室窟頂浮雕團鳳井心,回紋和卷草紋鋪於四披。龛內清(代)塑一佛兩弟子,佛床馬蹄形,各壁和頂繪壁畫,有主僧、蓮座、花卉、飛天和垂幔等,主室東、南、北三壁亦各有壁畫。也有正壁不開龛的,而設中心佛壇或中心柱。如432窟,平頂,有中心柱,柱東面開一龛,柱南、西、北面上層塑像,下層各開一龛。
2.安西榆林窟:榆林窟除利用前代洞窟外,還有西夏自己開鑿的洞窟(彩版一五九)。形制多為覆斗形頂,平面方形或長方形,有的在窟室中央設壇,有的在窟室後部設中心柱,將各種泥塑神像供奉於佛壇之上或中心柱正壁之上。如榆林窟第29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頂,頂殘存蓮花六字真言圖案,窟內中央設方形壇基,上砌五層圓壇,最上層置坐佛一,其下塑二弟子二行者。東千佛洞則為甬道式中心柱窟,都為單室窟,覆斗形頂,平面長方形,分前後兩部分,後部安置中心柱,並沿側壁、後壁鑿出可以繞柱右旋的甬道,前部則是相當於殿堂的窟間。
西夏在開鑿洞窟或修飾前代洞窟時,有的在洞窟前營建殿堂,形成洞窟和寺廟殿堂兩位一體的建築布局。如莫高窟第491窟,西夏修窟時,在窟前營建了面闊8.8、進深4.5米的殿堂,現存硬土地面上還分布有四個自然石柱礎。
3.河西其他諸窟:甘肅民樂馬蹄山石窟寺的石窟群中,也有西夏石窟遺存,其中有一窟名為藏佛殿,規模宏偉,結構和布局比較獨特。窟深21.28、闊20.42米,分內陣、外陣兩部分,內陣為拜殿,正壁高處開3龛,龛內各有如來像,龛前下設高壇,外陣三面通連,供巡禮者繞行。夾道寬3.26米,兩面壁都開龛造像,共有46龛。這是一種內有佛殿,外有回廊,內外開設49龛之多的大型洞窟,是石窟營造史上一種特殊的構造形式。
4.寧夏地區諸石窟
(1)天都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