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浙江西塘古鎮比較中看海州古城發展建設的缺失
日期:2016/12/14 9:41: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問題:當現在的連雲港市大片土地仍被海水覆蓋,許多後世聞名遐迩的建築甚至是城鎮還沒有出現時,四五萬年前的先民便在海州寫下了最早的“天書”;當西塘還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湖蕩時,海州古城至少在秦朝就已建制,並且成為秦朝唯一一個對海外開放的門戶。這千年古城本應可以發展的更好,但是事實卻有些令人遺憾:兩鎮的知名度相差萬裡,歷史悠久的海州年接待並不出眾,而西塘卻在2011年中國旅游行業第一份“中國旅游百強景區”名單上,以年接待269萬人次的成績位列排行榜第38位。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從西塘古鎮的建設中海州古城可以吸取哪些經驗?筆者將在下文進行分析。
一、景點建設的缺失
海州古城不收門票且沒有景區入口,這一點和西塘古鎮是很相像的。(西塘只有周五12:00至周日12:00這個時間段收進鎮門票,且早上8點前和下午4點後也不收門票)同樣是沒有門票收入,但是在保護措施上卻有極大的不同。建築物方面,同樣是仿古的建築,西塘的建築美得淡雅,其色彩濃淡恰到好處,白牆黑瓦,宛若太極分明而意境深遠,哪怕是牆角的霉斑都讓人對其屬於那個年代的真實性深信不疑。反觀海州古城,有些斗拱的塗漆已經剝落,從依稀遺留下的痕跡根本無法辨識圖案,甚至有些古宅被拆遷的只剩下斷壁殘垣,宛似斷肢,好不悲憤蒼涼;而有些梁上的圖畫因為塗漆過於濃厚,看起來像是全新,難免流於庸俗。倘若能夠在二者之間選擇一種古色古香、莊嚴大氣的紋飾,或許會給去海州古城的游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讓人扼腕的是,這本已有些遺憾的建築,又被“科技文明”綁架的體無完膚。空調,天線,霓虹燈線纏纏繞繞,好一似臍帶纏身,雜亂的讓人窒息。而在這一點上西塘要比海州做的好得多。細觀兩個城鎮,西塘古鎮是掩映在低矮的民宅中,形成一種和諧的格調。筆者到達西塘的時間正是夏日上午8時許,蟬聲正起,踏著斑駁樹影繞過彎曲小巷,那種感覺是相當惬意的。而在海州古城附近可以明顯看到周圍的高樓,四個高聳的工業煙囪時時冒著白煙,像一頭吐著舌頭的怪獸。然而更讓人咋舌的是,就在朐陽門下,兩個大排檔和一個游樂園“席地而坐”,包裹著這歷經滄桑的古城門。如果說怕城門受損而不允許游客攀登,那麼在這目睹過刀光劍影的城牆上懸掛招牌未免有些贻笑大方吧。
二、歷史的繼承
正如剛開始所說,海州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4000-6000年的將軍崖巖畫被稱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書”。近來有學者稱根據這部天書考證出海州很可能是郯國故都。那麼這可以證明在春秋時期這裡就已經具有城的樣子了。那麼這麼悠久的文化,留下的遺跡是否可以保護並且繼承,模擬原始部落的生活也好,孔子望海講學也好,海州不應該只有仿明清的建築。西塘不是將那種水鄉文化發展到了極致麼。
三、商業氣息的優劣
既然被稱作城鎮,必定會有街道貫通。而現代的聰明人是絕對不會放過這一賺錢的大好機會的。海州古城的街道兩邊多是足療、洗浴中心、跆拳道館,連賓館都少的可憐。而在西塘,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木質椽梁支撐並且精心裝修過的極具小資情結的店鋪、客棧、酒吧,試想一下剛下過雨的夜晚穿著木屐踏著青石磚路穿過曲曲折折的廊棚逛著各種美麗溫馨特別的小店,蓦地便吃了一路的小吃。累了,“踟蹰橫渡口,彳亍上灘舟”,兩盞紅燈籠搖晃於船頭,店鋪微黃的燈光輕輕地飄在河面上,槳聲燈影裡,是夢所在的地方。如果時間還允許,借著喝完黃酒微醺醉意闖入一家酒吧,找個角落聽著阿峰談著吉他唱著那首《我在西塘等你》……這一切的一切,海州古城,你何時才能擁有這樣的情趣!同樣是商業的滲入,為什麼西塘可以做的比海州自然的多?筆者認為,文化不光要繼承,還需要與現代科技文化相交融,如果說海州古城不適合西塘那樣的小資情結,那麼就應該結合科技,將傳統文化做的徹底,比如人們可以像玩RPG游戲一般扮演古代的各種各樣的角色(當垆賣酒,豆腐西施等等),或者是制作很不錯的有關海州古城的文藝小短片在街邊個性電影院播放,這樣的商業滲透也許會比之前更吸引人。
四、地理優勢的缺失
不得不承認,西塘身在經濟發達的浙江,而海州古城雖然身在不比浙江差的江蘇,但是因為其在蘇北,且連雲港的經濟相比而言不太發達,從連雲港的產業所占比重中可以發現,第二產業是大頭,第三產業則要少的多。因此市、區政府對景區的投入可能會因為經濟實力受限。其次西塘位於蘇、浙、滬三省市的交界處,屬於長三角的輻射內,交通和景區的集團效應要好得多,而這三省市都是富饒地區,在周末選擇去西塘休閒的也比較多,這也是海州古城無法比擬的。因此筆者是多麼希望連雲港市的經濟能在不犧牲環境的情況下,可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健康地前進!
五、周圍景點的集中
長江攔腰跨過,江蘇便被劃分成了蘇南和蘇北。歷史上,江蘇省轄區的長江兩岸在元代以前大多分屬不同的政區。從歷史、文化、地區語言等方面都有著差異,長江兩岸頗有矛盾。但是可以說蘇南內部是比較團結的。江蘇13個市,就有10個縣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絕大多數便是在蘇南地區。而蘇北(指徐淮連鹽宿五市)的文化名城也很多,許多的景點並不輸於蘇南地區卻為什麼打不響?如果說蘇北在南宋黃河奪淮以後洪水災害頻發,經濟文化發展開始落後於江南地區,那麼證明蘇北還是有發展的潛質。倘若蘇北不是個個嫌棄這個蘇北的名號努力想要單飛,而可以五市抱成一團,將徐海旅游區打造成一個整體旅游區域,大力發展交通,建設城際高鐵,從而連成一片,並且各市都發揮自己的特長,應該會比現在這樣要好得多。而近來連雲港市將諸如孔望山、石棚山、桃花澗、白虎山等原來散落的山景旅游資源經過資源整合後形成一個相互牽系的“大景山”,並在沿途增加新的景點,與海州古城連起來,這也是發揮了集團化的優勢。
六、生活的氣息
在西塘的店家大多都是西塘的居民,他們世世代代的居住在這個小城鎮裡,現在的青年人仍然不離開,他們在這裡開店,很多人是前店後家的形式,他們在這裡家長裡短在這裡吃飯喝茶在這裡生活,這與海州古城中的店家上下班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然而西塘所沒有的是:每年陽歷4月8日,周圍四鄉八鎮的人都會來海州趕廟會作生意,人山人海,十分熱鬧。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增加海州古城的一些生活氣息,比如前面所述的角色扮演店鋪商家,自然可以由海州本地人開設,甚至他們也可以承擔某種角色。而在特殊的節日可以有些獨特的慶祝活動,不一定是要什麼現代的文藝表演,古時集會的雜耍,連雲港的淮海戲等等地方特色和小吃都是可以上陣的。一個城鎮景點不應該是死的,它應該是有生命力和親和力的。
七、重視和宣傳程度
我們可以發現,連雲港現在大力發展西游記文化,而海州古城及其周圍的景點是處在較後的宣傳位置上的。筆者覺得海州古城甚至是花果山還是有很大的宣傳空間的。連雲港市將在花果山腳下建成以西游記為主題的公園,這將是中國第四大主題公園。如果可以,是否可以將連雲港市的景點穿起來,做成一條龍式的游覽路線。並佐之以精美的宣傳片,能夠花大價錢在一些著名地電視台(筆者覺得效果最好的還應該是CCTV)播放,這一定會加大連雲港景區的知名度。當然,這一切的大前提就是連雲港首先要打造好自己的景點和配套措施。
一個是矗立在平原上的北方古城,一個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其氣質不亞於關西大漢與十七八女孩兒,只盼我親愛的關西大漢能夠在女孩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之時, 有那麼一番風度,執鐵板,高聲唱大江東去。最後附上一首 小詩,以作完結:
朐陽八景
林廷玉
崖陰積雪粉妝峰,石室春風霭氣濃。
馬耳晴岚飛彩鳳,虎峰夕照應非熊。
旸谷朝霞金罩柳,疏樓夜月玉籠松。
蒼梧晚渡人歸後,蒙羽秋成樂歲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