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浙江芙蓉古村

浙江芙蓉古村

日期:2016/12/16 19:15:1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芙蓉村位於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巖頭村約1公裡。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始祖陳拱從瑞安長橋遷來定居,並逐步形成血緣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為村名。該村占地215畝,現有443戶人家。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處,明代大宅遺址5處,大小宗祠共 18 座。芙蓉村為單一陳姓村落。現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劃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牆,長2000余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


從浙江永嘉縣城出發,出了縣城不遠,就看到了遠處奇特的山崖,如蓮花盛開,其中有三個山峰相挨甚緊,猶如蓮花三瓣,其形酷似。即便是從沒有聽說過“芙蓉三崖”的人們,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以為是“芙蓉村”到了。
  其實沿著楠溪江這一帶,許多村子都能得到芙蓉三崖的“惠顧”:下園村、芙蓉村、巖頭村、溪南村等。這些村子都以芙蓉三崖借景:如芙蓉村的芙蓉池“水映芙蓉”、巖頭村的麗水湖“水映三崖”……
  有這麼多村子都以芙蓉三崖為自豪,可是當初能夠搶先一步以“芙蓉”“注冊”的,只有芙蓉村。人們一聽芙蓉村的名字,就覺得這裡一定長滿了芙蓉。其實芙蓉村裡無芙蓉,只是借山上的景致罷了。但是這裡既能“搶注”,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每天清晨太陽出山之時,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其色白裡透紅,不光是形似芙蓉,顏色也很像。村子裡有一個大水池,名叫“芙蓉池”,就是因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會倒映在池水中,因此村子便命名“芙蓉村”了。
  芙蓉村的東門是村子的正門,真有點像公園大門。從這個門的設置看,村於是封閉型的,村門一關,這個方向便沒有通道可以出來。當然,這個村子不止這一個門,還有好幾個門。歷史上出於防御的需要,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門,其東門是主入口。別小看這個門,它也是“老祖宗輩兒”的了。它建於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為二層閣樓式建築,歇山頂。上為谯樓(京劇裡經常有“聽谯樓又打四更牌”的唱詞),下為大門。由於大門封閉,故當年它的防御功能之強也可以想見。


  與蒼坡村以“筆墨紙硯”來布局相仿,芙蓉村是以“七星八斗”來布局的。
  星,是指道路交匯處的方形平台;斗,是水渠交匯處的方形水池,是“星築台”、“斗鑿池”以為象征。七星呈翼轸形分布,八斗為八卦形分布。道路與水系交叉縱橫,成為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用處頗多:和平時期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可用來防火、調節小氣候、美化環境等。戰爭時期,“星”可以用來作指揮台,“斗”可以用來 貯水以防火攻。
  此外,七星八斗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孫後代人才輩出,猶如天上的星斗一般。由此看來,芙蓉村的先民們在設計村子的功能上,真是煞費苦心。之所以想到貯水以克火攻,是因為芙蓉村曾經有被火燒的慘痛歷史。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坐落在東門內如意街的北側是禮制建築,因而格局嚴謹,形制完備;是芙蓉古村建築中的精華之一。

 芙蓉亭
  該亭就建在池中偏東的地方,是一座兩層樓閣式歇山頂的方亭,亭子飛檐翹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開的芙蓉花。亭內設有美人靠,人們通過南北二條長長的石板橋進入亭內,這裡成了老人們聚集閒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們早早地來到這裡納涼、憩歇、聊天。
 

 司馬宅
  清乾隆十五年(1750)當地富戶陳士鸾所建,位於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並肩組合而成,總面寬達70米,有15個中堂、6個天井、24個道壇、58間房屋.

三星祠
  又名宗瑚宗祠,位於芙蓉村東南角,始建於明萬歷丁酉年 (1598) ,是陳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構建築,總占地面積 1728 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對稱,前廳與後祠面為七開間,兩廂面為三開間,設前後道坦,梁架結構為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屋面成懸山頂,建築用材粗壯,結構嚴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樸簡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