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昌平古代縣城規劃
日期:2016/12/15 1:06: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昌平縣現屬北京地區郊區一個縣。全城呈方形,當年設計之時,建得方方正正。它與“周禮”考工記圖基本相似。城的東、西、南、北四方各開一座城門。全城城門未記城門名稱,各城門均未建甕城①,更不建角樓。四面城牆都做出垛口,唯東西城牆緊靠南端。東西城牆,名日外閃出,閃出的尺度並不太大。城外也沒有護城河的痕跡。從這一點來分析,似乎山區不設護城河,因此在《光緒昌平州志》一書之中並未繪出護城河。
城內的道路構成“干”字圖案。在東、西城門之間有一條直通的路,它是通過谯樓②而到達的。在東門、西門裡及大街上各建三門三樓牌坊,且均用石材雕制,人們行走在這條路上,必然要穿過這三座牌坊。在全城的南半部的東西方向還建有一條中心路,但是從谯樓到北門沒有大道直通。
全城的河水自東向西橫向流過。凡是重要的建築,門前都沒有石橋。
城內谯樓以北到北城門之間的公共建築有藥王廟、火神廟、火藥局、白衣庵、天仙宮、草場、呂仙閣、斗姥宮、倉場。在谯樓之南有馬神廟、三官廟、儒學館、書院、州署、瑞光寺、參將府、城隍廟等。在南門裡有養濟院、預備倉、尤公祠、陳公祠、守備署、霸昌道等。
綜上所述,昌平縣城規劃有九個特點:一是全城呈正方形,沒有灣斜之狀態。二是城中心建設谯樓兩層。三是全城道路為“干”字型,北門裡沒有大道,緊貼南門之內有一條大道貫通城內。四是城內建五座石牌坊,南門內有三座,東、西門內冬一座。五是城內有寺院三座。六是霸昌道規模大,大門前還有一對旗桿。七是城內之天仙宮、斗姥宮是昌平縣特有的。八是這座城池未建護城河,這是比較獨特的。九是城內建有環城路。
①甕城:圍繞在城門外的小城,有圓形、方形,也有長方形、梯形。
②谯樓:城門上或者建在城中心部的、獨立的�t望樓。
來源:張馭寰 著《中國古代縣城規劃圖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