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靈鹫寺的歷史文化
日期:2016/12/14 18:40:54   編輯:古代建築史 靈鹫寺座落於福建省沿海地區的雲霄縣列嶼鎮境內,東朝漳浦古雷港、廈門島,西朝福建南部常山、诏安、廣東、潮汕,北鄰漳水入海口、雲霄將軍山,南朝秀水浩瀚的東山島、台灣島,地理位置優勢。
“靈鹫寺”原名“擘峰巖”,相傳,南宋(1157-1279)即高宗或孝宗太子同幾位朝內太監逃難至此地隱居,發現此地的地理位置是建寺廟的寶地,並削發為僧建起廟,取名為“擘峰巖”,後來變成寺廟的古跡。據現已遺存的四面佛、石柱、石碑等遺物及遺物上的字跡,證知在嘉慶戊寅23年(1818)族人曾有修復,後因歷史悠久而毀壞,在光緒壬午年(1882),由湯繼昌等六人出資重修,民俗稱之為“新巖”。在光緒壬辰年(1892)小刀會曾在此活動。後來由於歷史演變失修而破毀殆盡。1996年,當地群眾復修一間簡陋寺院。
歷史文化的復興,宗教信仰自由。一九九九年初冬,經聘請廣州光孝寺釋法眾師為主持,前往堪察。因當地群眾稱此山為“西鹫山”。山上具有栩栩如生的天然景物,如石鐘、石象、石蛙、石佛、石土地公、石雞、石狗、石魚等奇形異石,更引人注目的是遠處眺望之,西鹫山直插雲端活象展翅欲飛的鹫鳥,後山形如彌勒菩薩,合掌胸前,盤腿端座,肥頭寬肚,笑容可掬,面目慈祥,伸眼向東,波光跳躍,千帆穿梭,東山島盡收眼底。左邊像一只大象坐一個普賢菩薩,右邊如回頭獅山坐一個文殊菩薩。寺前視野開闊,前兩側山坡是望不盡的山林水果,正前方梯田迭迭,稻熟季節,千重金浪,流向遠方……因此,法眾師把“擘峰巖”改為“靈鹫寺”。
靈鹫寺弘揚愛國愛教、樂善好施的美德,積極參與扶貧濟困活動的同時,大力推進與東南亞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信仰文化交流活動,為雲霄平添了對台文化交流窗口和平台。2009年,靈鹫寺成為漳州市首批對台交流重點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