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惠山古鎮祠堂群修復 引發民間尋根問祖文化潮

惠山古鎮祠堂群修復 引發民間尋根問祖文化潮

日期:2016/12/15 16:36:53      編輯:古代建築

得益於惠山祠堂群的聲名鵲起,無錫民間正在興起一股尋根問祖的文化熱潮,部分姓氏恢復了祠堂祭祖傳統,續家譜的人數呈爆發性增長,2004年成立的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已擁有500多名會員,成為發掘、搶救、研究古鎮祠群文化的團隊,連續出版40多期的《祠堂博覽》鉤沉與發論並重,是國內唯一的祠堂文化交流平台。

  有人說,這股熱潮標志著富裕之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回歸;也有人疑惑,通過修祠修譜建立起來的宗親網絡是不是另一種人脈關系網。在三跪九叩的傳統禮儀中,人們認同的是什麼精神價值?在保護與利用古鎮祠堂的過程中,業內有哪些思考與建議?在這股惠山祠堂群修復開放興起的宗族文化潮中,人們真正看重的是什麼?

  祠堂祭祖 教化後人

  4月14日,秦氏家族六大分支的後人近200人,在惠山二茅峰前秦觀墓舉行祭祖儀式。參加者以無錫秦觀後裔為主,常州、蘇州、上海的秦氏後人也有代表前來。自古以來,秦氏就是一個凝聚力很強的家族。央視《園林》紀錄片攝制組當天專程到寄暢園來拍攝秦氏祭祀活動。

  一般游客只知寄暢園是古典園林,其實寄暢園和秦氏家祠雙孝祠“祠園一體”,這是惠山祠堂群中一個獨特的人文現象。據本地學者莊若江等人的研究,按照周代《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民間百姓“聯宗”立“家廟”。由於無錫老城面積狹小,邑內外名門望族紛紛到風水寶地惠山之麓建祠立廟。由此惠山祠堂開始形成群落。寄暢園本為明代兵部尚書秦金衣錦還鄉後修建的別墅,他故去後,別墅曾被子孫各房分占。秦氏後人秦志豪撰文記載,清代乾隆年後,秦氏後人為維護家族公共利益,將寄暢園改立為雙孝祠之祠園,因為祠產不會被沒官。

  建國後此祠園經保護修復,1988年1月公布為國保單位,1999年前後進行了維修。以寄暢園始,無錫首先對位於錫惠公園內的惠山祠堂進行了修復。2000至2002年間,陸續修復了錢王祠、顧憲成祠、李綱專祠、鄒忠公祠、嵇留山祠、邵寶祠,2005年華孝子祠修成,2007年後至德祠、春申君祠遺址等20多個大小祠堂也基本修復。

  這些重要祠堂的修復,成為許多家族的一件大事。從2006年起,華孝子祠的華氏,錢王祠的錢氏、李公祠的李氏、過郡馬祠的過氏、鄒忠公祠的鄒氏等陸續恢復了傳統的祭祖活動。

  祭祖當然不僅僅為磕頭上香。寄暢園的匾額上,镌刻著秦氏家訓:“詩書傳家”,一抬眼就能望見。進入園內,精妙絕倫的造園藝術、隽永典雅的名人詩句以及秦氏家族對寄暢園500年不易其姓的傳承與接力,對置身其中的後人都是一種無聲的教化和熏陶。同樣,走進祭祀北宋理學家張載的張明公祠,張氏後人就會想起他的萬世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走進范仲淹祠堂,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會湧上人們的心頭。進得唐宰相陸贽的陸宣公祠,迎面就是後人題寫的對聯“一身正氣敢斗邪兩袖清風不染塵”。尋根問祖的意義不僅僅是祈福於祖先,還在於尋找生命的來龍去脈,記取先祖的道德理想,從而明白我們自身的責任。

  修譜傳家 敦親睦族

  一口報出自己爺爺的姓名不算難事,但爺爺的爺爺叫什麼名字?他是做什麼的?如果真要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唯有查家譜才能找到答案。

  譜乃一家之史。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世系表”,此外還包括家訓、家傳等內容。學者認為,家譜和國史、方志共同構成了研究華夏文明的重要文獻來源,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72歲的劉升陽退休後加入無錫市祠堂文化研究會,在他位於建工大廈的工作室裡,桌面、書架、凳子上堆滿了各種文史資料。他說,無錫劉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劉,當年岳飛投軍就是投在劉家麾下,劉抗金衛國的事跡在《宋史·岳飛傳》和《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近年來,無錫劉氏通過遍搜研討歷代文獻資料,將可靠翔實的資料引進了新譜,在家族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江陰暨陽劉氏、杭州劉氏和廣東陸豐劉氏等都通過無錫劉氏的家譜研究考證,解決了接譜問題,從而確認了各自的祖地。他也從此迷上了祠堂家族史研究。劉升陽說,不管是修祠還是修譜,一旦深入進去,自然而然地,你就會對先祖的思想事跡、家族的遷徙沿革乃至鄉土的歷史文化感興趣,這樣的研究不僅關乎血脈,更關乎一種精神的傳承。

  無錫文脈綿長,特別是在惠山祠堂群擁有一席之地的家族,往往名人輩出。通過修譜,同一個姓氏、同一個宗族的人會從內心湧現出姓氏認同感和自豪感,產生精神上的依戀感和凝聚力。

  據統計,惠山祠堂群中120座祠堂所祭祀的80個姓氏中,目前有50多個姓氏重修了家譜,有30多個姓氏成立了研究會,發掘整理家族史料,並且結集出版,擴大家族的社會影響力。錫惠公園管理處金石聲介紹,祭祀吳越國創立者錢鏐的錢王祠修復後,錢氏後人於2002年成立了錢鏐研究會,這是無錫市第一個祠堂文化民間組織,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資金管理辦法。2006年,錢镠研究會啟動續修《無錫錢氏宗譜》,至今已修成了3部總譜、14部分支譜,逾600萬字,上譜錢氏後裔逾6萬人。研究會還每年定期召開年會,除了組織修譜祭祖等活動,還倡導加深對錢鏐立國思想、錢氏家訓、錢氏家風的研究,由此把海內外錢氏後人凝聚在一起。

  修譜尋祖方興未艾,2009年至今,無錫市圖書館共收集到各種捐贈家譜247種。加上圖書館原有的和其他途徑獲得的家譜資料,家譜收藏量達到了1200種。在市圖書館的文史閱覽室,每年上萬名借閱者中近一半是來翻看家譜的。但在熱衷尋根問祖的情感湧動背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地方的編纂者突出個人,把一族之譜修成了一家之譜。有的認錢不認人,捐錢多的樹碑立傳,沒捐錢的一筆帶過。有些地方修譜、修祠和祭祖活動越來越大手筆大開銷,其背後多是攀比心理在作怪。還有些家譜為光宗耀祖,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的祖先。

  文化傳承 正本清源

  在去年11月中旬召開的中國世界遺產會議上,無錫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觀成功入圍《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消息傳來,無錫人無不欣喜。

  文物專家解讀,拿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入場券後,無錫迫切要做的功課就是考慮如何提高展示水平,讓世界讀懂祠堂文化。近年來,圍繞著古鎮祠堂的“保護”和“利用”,專家和民間都在討論。去年底,無錫市祠堂文化研究會赴玉祁、洛社調研。當地戴氏、韋氏、魏氏分會的代表在座談會上說,對先祖要有敬畏之心,修復後的祠堂不能隨隨便便開個商鋪,如果利用不慎重,某種意義上說是亵渎了祠堂文化。錢氏、顧氏、邊氏分會的代表認為,惠山古鎮核心區的祠堂群中不能隨意經營普通商業,要有原則地選擇對象,以古老的祠堂文化來吸引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突出惠山古鎮的文化優勢和個性特色。讓祠堂回歸本來的屬性,建的祠堂,像個祠堂,既有文化內涵,又有教化功能。

  惠山古鎮的保護規劃設計班子中,顧奇偉、夏泉生兩人都是雲南麗江古城保護規劃的編制者,又都是無錫人,對家鄉的祠堂群保護更多一份使命感。4月11日,記者前往位於惠山直街186號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辦公室采訪,夏泉生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惠山祠堂群要成為真正的世界文化遺產,利用祠堂文化發展無錫獨特的尋根旅游。”

  他建議,惠山古鎮可以與美國猶他家譜學會、上海圖書館譜牒研究中心等權威機構合作,引進他們的目錄軟件,結合無錫本地的族譜資源,打造中國家譜數字文化中心,提供家譜的查詢、修補、復制、影印、裝幀等一條龍服務。“讓全天下有志於尋根的華人來到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宗譜憑據。”

  除了家譜,祠堂建築及其內部的畫像、牌位、神龛、石碑、楹聯等禮儀器物,都有嚴格規制,按傳統習俗把它們安放到位,敬畏先人,慰藉後人,是保護祠堂文化的具體表現。隨著全國各地尋根文化的興起,這一行有了市場需求。可是,掌握這些傳統手藝的工匠、畫師,現在十有八九都故去了。無錫完全可以利用祠堂群的優勢,加緊把這些傳統文化工藝搶救、保護和傳承起來,培養一批擅長此道的高手,形成古建、書畫、木雕、磚雕、碑刻等祠堂文化一條街,帶動山北的文化產業區,使之聞名全國。這樣的開發利用,同樣能創造經濟效益,又與古鎮的整體氣質更加協調。

  顧奇偉回憶說,上世紀40年代游錫惠名勝時,眼見一片殘破肅殺,陰森的祠堂更是讓人敬而畏之。注入新的保護規劃理念之後,現在的惠山古鎮就像一個露天博物館,歷史底蘊和自然山水融為一體,修復開放的祠堂並無陰森之感,市民和游客悠閒地在池畔喝茶聊天,有人感慨不愧是皇帝“常來常往”的地方。顧奇偉說,古鎮祠堂保護不只是為了讓人觀賞,而是讓人感受體驗;不是三跪九叩或說教宣傳,而是感同身受、淨化心靈。“規劃建設的具體目標不止於打造建築精品,而是在全力以赴保護好遺存的同時,使其成為公眾文化活動的場所。”

  夏泉生說,現有的120家祠堂如果都要開放,運營成本會很高,能不能嘗試把祠堂交給各宗族優先使用、有償使用?每天有二三萬人到惠山晨練,可由各姓氏分會選派義工負責祠堂的日常維護、開門迎客,甚至設立大碗茶等公益事業,讓晨練的老人下山來就能到祠堂歇個腳聊聊天,使祠堂恢復原有的人際交往功能,讓惠山祠堂群真正變成無錫人的精神家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