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壇
日期:2016/12/15 0:35:35   編輯:古代建築史地壇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自公元1531~1911年,先後有明清兩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連續祭地長達381年。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並在今天的天壇內舉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後,才另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名為地壇。
地壇分為內壇和外壇,以祭祀為中心,周圍建有皇祗室、齋宮、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等。它的面積不大,37.3公頃,占地僅為天壇的1/8左右。舉行祭地大典的方澤壇平面為正方形,上層高1.28米,邊長20.5米,下層高1.25米,邊長35米,乍一看去,似乎給人以矮小、簡單之感。但是,就在這看似一無所有的表象下面,卻隱含著象征、對比、透視效果、視錯覺、誇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築藝術手法,隱含著古代建築師們的匠心構思。
在古代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源遠流長,因此,作為祭祀地祗場所的地壇建築,最突出的一點,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為幾何母題而重復運用。從地壇平面的構成到牆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復出現,與天壇以象征蒼天的圓形為母題而不斷重復的情形構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些重復的方形,不僅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而且還創造了構圖上平穩、協調、安定的建築形象,而這又與大地平實的本色十分一致。
按照古代天陽地陰的說法,方澤壇壇面的石塊均為陰數即雙數:中心是36塊較大的方石,縱橫各6塊;圍繞著中心點,上台砌有8圈石塊,最內者36塊,最外者92塊,每圈遞增8塊;下台同樣砌有8圈石塊,最內者200塊,最外者156塊,亦是每圈遞增8塊;上層共有548個石塊,下層共有1024塊,兩層平台用8級台階相連。凡此種種,皆是“地方”學說的象征。
方澤壇建築藝術上的又一突出成就體現在空間節奏的完美處理。全壇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復構圖,使位於中心的那座體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顯得異常雄偉,這種非凡的氣魄,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圍建築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盡可能地以最簡單、最精練的形式出現,從而形成了一個高度淨化的環境;其次則是巧妙的空間結構處理手法:兩層壇牆被有意壘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層牆封頂下為1.7米,內牆則只有0.9米,外層比內層高出了將近一倍;外門高2.9米,內門高2.5米。兩層平台的高度雖然相近,但台階的高度卻不同:上層台寬3.2米,下層台寬3.8米。這種加大遠景、縮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強了透視深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安排還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節奏:當他沿著神道向祭壇走去時,越向前走,建築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顯得高大,當他最終登上祭壇時,自然會有一種凌空撫雲、俯瞰塵世之感。除了視覺上促使人產生節奏感之外,這裡還重視人的觸覺,特別是腳的感覺。中國建築歷來重視地面的鋪作和道路、台階的距離遠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創作出一種特定的意境或氣氛。方澤壇的空間和距離,從一門到二門,二門到台階前都是32步左右,兩層平台都是8級台階,上二層平台又是32步左右。這種人行進間持續時間久暫相同的重復,自然而然地使人腳的觸覺轉化成心理上的節奏,舒暢的平步青雲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說,帝王祭天是為了表現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於天的話,那麼,他們在祭地之時,所要強調的是自己君臨大地、統治萬民的法統。因此,天壇建築以突出天的至高無上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從屬地位,而地壇建築則不然。它雖然也要表現大地的平時與遼闊,但更要突出作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嚴,要喚起 帝王統治萬民的神聖感和自豪感,所以,營建地壇的古代建築師們才煞費苦心地做了上述構思與設計。
地壇建築在色彩運用方面也頗具匠心.全部方澤壇只用了黃、紅、灰、白四種顏色,便完成了象征、對比、過渡,形成了協調藝術整體、創造氣氛的作用。祭台側面貼黃色琉璃面磚,既標明其皇家建築規格,又是地坻的象征,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除了九龍壁之外,很少見到這種做法。在黃瓦與紅牆之間以灰色起過渡作用,又是我國古代宮廷建築常見的手法。整個建築以白色為主並伴以強烈的紅白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紅牆莊重、熱烈,漢白玉高雅、潔淨;紅色強調粗重有力,白色如輕紗白雲,富有變幻豐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質感;紅色在視覺上近在眼前,象征塵世,而白色則透視深遠的效果,遠方蒼松翠柏的映襯,又使祭壇的輪廓十分鮮明,更增添了它神秘、神聖的色彩。
2006年05月25日,地壇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