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重慶魚洞老街三年內變“古鎮”對外開放

重慶魚洞老街三年內變“古鎮”對外開放

日期:2016/12/16 18:37:33      編輯:古代建築


    魚洞老街即將變臉,成為一座類似磁器口的古鎮。5月30日,巴南區介紹,魚洞老街片區今年6月中旬啟動實施拆遷。3年內,一座保持清末民初時期建築風格的古樸小鎮將現身長江邊,向市民開放。

  沿襲巴渝民居風格

  據悉,魚洞老街歷史悠久,清朝年間僅有幾戶水岸茅屋居民,民國時期因水岸優勢商業繁榮,解放前後成為四川省享有名氣的水碼頭。

  記者現場看到,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分上下兩層,歷史在百年以上,部分房屋歷經歲月洗禮,已顯現出些許破敗。

  魚洞老街片區拆遷指揮部負責人介紹,今後將采用巴渝民居風格,穿斗木架構體系,依山就勢,展現懸山屋頂,小青瓦、吊腳樓、木板牆、格子窗、石板路、穿斗房等山城傳統民居風情,均將在這裡一一展現。

  居民盼望早日搬家

  據介紹,魚洞老街片區住有1291戶居民,共3000多人。

  63歲的陳碧均一家三代都居住於此。推門走進陳家,裡面空蕩蕩的,頭頂是五顏六色的塑料袋。“這房子年代太久了,很多木頭都腐朽了。”陳碧均說,整個屋都漏雨,“家裡用得最多的就是洗臉盆,用來接雨的。”

  陳婆婆屋後是一片山坡。她說,每逢下雨後家裡就不敢住人,“怕滑坡啊,前幾年發生過一次滑坡,泥石流從坡上沖下,穿過一戶居民家中,沖到了老街上。”

  此外,由於老街的家家戶戶沒有廁所,夜裡上廁所只有用塑料桶。次日清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著塑料桶進公廁。

  “搬家是我們的共同心願。”家住建華街150號的彭合碧,今年80歲了。她說,她的5個女兒、5個外孫都是在這兒長大的,而她住了40多年的老屋,早被房管部門鑒定為危房,“基礎條石普遍風化,承載力嚴重不足”。

  要建50畝城市公園

  據介紹,魚洞老街片區改造規劃分為核心保護區、風貌協調區和建設控制區等三個區域,而老街核心區的建築,將實行保護性開發。

  “魚洞老街區危舊房改造,將主要以恢復性改造為主。”巴南區房管局負責人表示,改造的原則是堅持“修舊如舊,改造更新,新舊結合”的方針,根據實際情況保護、改造或改建原始建築,建築形式、材質與風格都將保持重慶傳統山地建築特色。

  “3年後,這裡將變成類似於磁器口的古樸小鎮。”巴南區建委負責人稱,魚洞老街區完成危舊房改造後,還將建設一個一直延伸到濱江路邊、面積約50畝的城市公園,目前已規劃建設集中綠地3處、休閒廣場4個。

  除魚洞老街片區外,今年內巴南區還將對5個片區危舊房,以及4個片區城中村進行改造,拆遷總量69.2萬平方米。到2010年,巴南區將完成主體量55萬平方米、捎帶量20萬平方米的20個危舊房片區,和30萬平方米的4個城中村片區的改造拆遷。記者 陳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