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於老街的“水鄉古鎮”
日期:2016/12/15 23:39:10   編輯:古代建築喬家路
王安憶的新作《天香》是從明嘉慶年間寫起的。彼時的上海,濱河交錯。而若從空中看如今的上海老城廂,盡管被幾條修建的大馬路所切割,但依舊能看到其無比曲折的內部。若是貿然走入,那麼,一副描攀了幾朝幾代的上海畫卷所迷惑並在一個轉身的距離中,感到份徐徐展開的魅力。
那失落的上海——附和著弄堂的叫賣聲,菜場的油膩,刷馬桶的窘迫,掛在胸前白玉蘭淡淡的清香。。又復活了。
喬家路:徐光啟和他的九間樓
【在黃浦區老城廂朝陽門(今稱小南門)內,有一條富有明、清、民國建築特色的馬路。它東起中華路,西至凝和路,全長539 米,寬9.4-14.2米。它原是一條河浜,名喬家浜,因抗戰名將喬一琦居此地而故名。喬家路沿線及周邊地區匯聚著許多名人宅院。有許多著名的寺廟、善堂、衙門、商號、鐘樓,至今還有明清、民國、現代等多種風情的建築。】
【阮儀三:“在明清時代甚至民國初年,這裡是上海的經濟文化中心。在被列強打開國門之前,上海和許多江南小鎮一樣,有著密布的河網和小橋流水的建築風貌,使用的石板、木材,都和我們現在熟悉的周莊、同裡、烏鎮沒有什麼區別,僅就建築特征而言,就已經包含了明代的房屋建築布局,清代的房屋材質以及民國初年的建築風格。從這小小的一平方公裡,普通的游覽者,可以看到上海在成為租界之前安靜的水鄉生活是怎麼樣的。”】
鼎鼎大名的“九間樓”,就在喬家路的中段,原為徐光啟的故宅。據史料記載,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 年,因有屋上、下各九間,故俗稱九間樓。明萬歷三十六年徐光啟回籍,過南京時邀意大利人郭居靜來滬。郭始至上海時,即寓九間樓。九間樓為二層樓房,為目前老城廂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現僅存上下各七間,為居民住屋,同時馬路菜場也紛紛進駐。除了光啟故居,梓園、最樂堂都是這條短短馬路上明清名宅。若再仔細看喬家路的弄堂名字,也頗有意味:176 號,文盛坊;151 弄,怡瑞坊;133弄,勤慎坊;92弄,愗德裡……
大境閣:上海唯留的古城牆
上海在城牆方面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城市,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由鎮升格為縣後,縣署就設在原方浜(今方浜中路)南岸,並與老城隍廟隔浜相望。建縣後的262年中一直未築城牆,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建城牆是直到1553 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為了抵御倭寇,僅用三個月(9-11月)便築成。
但到了1843 年開埠後,城牆阻礙了日常往來的需要。直到了民國,當時的滬軍都督府民政總長李平書是個拆牆派,1912 年1 月,拆牆啟動;到1914年冬天才算搞定。
在拆城過程中,有一小段被保留了下來,這就是古城牆大境閣段。這裡原來是一座箭台,明末萬歷年間大境箭台荒廢後建廟,附庸於城牆,內供關帝像,此即最早的大境閣。如今的古城牆30 余米殘段上,保留了大境閣與熙春台兩座飛檐重脊,高約20米的樓閣。大境閣內重又供奉了關帝塑像,閣前城牆上贊頌關帝的“信義千秋”石匾仍是當年的原物;而熙春台中,則設立了“上海老城廂史跡展”。
今天登上大境閣向北遠遠望去,那竹叢裡還隱隱透出清雅的氣息,斑駁的城磚裡猶暗暗蘊藏著歷史的沉重,關帝殿中回蕩著抗倭將士的凜凜豪氣。這,便是古城牆,一處後人尋覓上海前史的珍貴所在。
慈修庵和梨園公所:孟小冬幼時常去燒香玩耍的地方
椿嶺街七拐八彎實在難尋,創建於1870 年的慈修庵隱沒在老城廂間也略顯局促,但盡管如此,此地卻設有上海佛學院尼眾班,並招收外國留學生。值得一提的是,在慈修庵隔壁,如今的一所街道幼兒園裡即可以找到當年的上海梨園公所。一個世紀前,一代名伶孟小冬便出生在不遠處的同慶街觀津裡,幼時的她經常隨同母親到慈修庵燒香拜佛,或和小伙伴到梨園公所玩耍。
天燈弄書隱樓:
曾與天一閣、嘉業堂齊名天燈弄是從巡道街往南面穿進去的一條小弄堂,因為清代時這條街靠近上海道台衙門,衙門前設有路燈———天燈,因此得名。天燈弄更早的名字叫素竹堂街,素竹堂是當時與豫園,露香園齊名的明代上海三大名園之一———日涉園的所在地,而俗稱九十九間屋的書隱樓以前就在日涉園內。書隱樓相傳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據稱“書隱樓”三字匾額是《四庫全書》副總編修沈初所題,與寧波“天一閣”和南浔“嘉業堂”並稱為江南三大清代藏書樓。這幢清代豪宅裡的木雕和磚雕堪稱曠世之珍,只可惜現在若是尋到天燈弄,老房子雖然沒拆,但居民卻走得七七八八了,書隱樓的門面也很破落,大門深鎖,老宅後人的一對母女深居簡出,與寧波的天一閣簡直是天上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