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63座土樓現狀堪憂最老的土樓建於明初
日期:2016/12/14 18:41: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泉州63座土樓現狀堪憂
你知道泉州有多少土樓?63座!安溪以28座居首,最老的土樓建於明初;大部分土樓仍在自然衰敗,保護現狀堪憂。
它們猶如一顆顆珍珠,散落在泉州的各個角落,但如今或破敗不堪蛛絲遍布,或殘垣斷壁人跡鮮至……它們,是遠離世人視線的泉州土樓,極具閩南建築特色的寶貴遺產,卻與永定土樓、南靖土樓“身份懸殊”。
在歷經約20年的排查和考證後,昨日,泉州市文管所公布了一份珍貴的調查資料——《泉州地區土樓資源分布概況》。根據目前初步調查的結果,泉州總共有土樓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獅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將近一半——以28座居首。這些土樓以方形為主,明代的有4座,清代的有57座,民國的有2座。
據負責該項目調查的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介紹,由於缺少維修基金等各種原因,泉州的大部分土樓基本處於自然衰敗狀態,保護現狀很尴尬。但是,泉州土樓又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它們不但具有很強的閩南建築特色,同時還是很多僑胞和台胞的“根”。
樣本1
277歲謝氏土樓精美木雕在腐朽
在洛江馬甲鎮就南村,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樓,北靠玉葉山、南望仙公山,整座建築看上去莊嚴、雄偉。
馬甲鎮文化站站長杜築成說,這座土樓建於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築面積約872平方米,由當地謝氏的祖先主持修建。因就南村清一色姓謝,故土樓稱為“謝氏土樓”。土樓的牆體厚2.1米,底層花崗巖條石有5層4尺之高,以上土牆夯以糖水灰三合土,內建築式樣四合院式,樓高約8米,主要功能為居家住宅,其次為防匪盜。1928年,謝氏土樓就曾遭土匪圍攻一個月,但始終沒有被攻破。
從這座土樓裡,至今已繁衍出1000多名謝氏後人。但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最後一家人搬出後,土樓一直荒廢至今。從外望去,這座方形土樓雄偉依舊,牆壁上的瞭望窗和槍孔,似乎仍在訴說著那段過往的歷史。打開土樓塵封的大門,映入眼前的是典型的閩南特色古建築——樓頂屬硬山式屋脊、斜檐翹尾,精美的木雕、石雕構建隨處可見。但是,一些木石構建已經被盜或損壞,剩下的也有不少已經腐朽、布滿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