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北朝後期起,佛殿建築即日趨宮殿化,除少數寺沿舊傳統仍以塔為中心(如隋之禅定寺)外,大部分均以殿為主體。當時的宮殿多以院落為單位,每院有正門、後門,更大規模的有東西門,連以回廊,形成矩形院落,主殿建在院落中心,有的還有後殿,主殿左右有廊,連通東西廊,形成“日”字形平面。大型宮殿在東西廊外附建若干小院,南北串連,有多至四、五院的。諸小院或在廊上開門進入,或在東西廊外辟南北街,街外建院。這種重要宮殿和貴邸的布局常用於佛寺,主佛殿所在的中院面積最大,四周廊庑環繞,南北面開門,殿庭內前為佛殿,後為講堂,在東西廊外也多排列小院,一般稱之為東廊第幾院或西廊第幾院。前舉之大興善寺主院兩廊就建有若干小院,而其正殿竟和太廟大殿同一規模。此外,在主院周圍還建有若干院,多以用途命名,如塔院、禅院、律院、淨土院、菩提院、三階院、庫院、山亭院等等,一般稱“別院”。這也和貴邸中主院外另建若干別院的布局相同。
唐代佛寺較為完整的久已不存,只能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看到其壯麗形象。唐武宗李炎在會昌年間(841~846年)頒布的滅法诏書中說當時寺廟“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指責它們和宮殿相同。參證壁畫中所見形象,這說法確是合乎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