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起至8月28日(除周一閉館外),沈陽市民可以免費在遼寧省博物館欣賞到徐悲鴻的經典畫作了。
此次展出匯集了徐悲鴻經典作品81件,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愚公移山》、《巴人汲水》、《會師東京》、《奔馬》等。
昨日的開幕式上,徐悲鴻的遺孀廖靜文、徐悲鴻之子徐慶平、徐悲鴻之孫徐冀等人均到場出席。
徐悲鴻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為卓越的文化大師之一,也是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復興中國畫為己任,一生愛國,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5次下南洋舉辦籌赈畫展,宣傳抗日,並將全部售畫所得寄回祖國,救濟災民。他在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是一代宗師。
本次展出的作品全部來自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展覽匯集了徐悲鴻先生生前早中晚各時期作品。
近年來,徐悲鴻的畫作在現今的拍賣市場不斷創造中國油畫的新的世界紀錄。
2006年,《愚公移山》拍出了3300萬元的驚人高價。
2010年底,徐悲鴻畫作《巴人汲水》以3500萬元起拍,一分鐘內報價突破億元。經過30余輪競爭,最終以1.7136億元人民幣成交。這個價格不僅刷新徐悲鴻個人作品拍賣紀錄,而且還打破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拍賣紀錄,同時創下中國繪畫拍賣成交的世界紀錄。
徐悲鴻曾來遼寧慰問
雖然徐悲鴻的作品是首次來遼寧展出,但徐悲鴻曾在抗美援朝時期來過遼寧慰問。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傑介紹,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徐悲鴻曾經多次義賣他的作品支援前線,還曾經來遼寧慰問志願軍。他的兩幅作品至今還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中。
《九方皋》畫作簡介:這幅畫取材於“伯樂相馬”的典故。
創作背景:徐悲鴻從這個故事,有感於自己的身世遭際,有感於許多有才學的人不為世人所識,同時亦感懷身世。他借《九方皋》傾吐內心的抑郁,抒發了渴望發掘人才的美好願望。徐悲鴻曾解釋說:“馬也如人,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者制。”
■《奔馬》畫作簡介:畫馬是徐悲鴻的“一絕”。徐悲鴻筆下的馬在寫實的基礎上加上了他自己的藝術創作與理解,並適當做了誇張的處理。比如馬的鼻孔較大,是為了表明肺活量大,有耐力,勁頭強;腿較長,蹄子靈活,則表明善於奔跑,運動敏捷。他的奔馬馳譽世界,幾乎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
創作背景:《奔馬》創作於1941年,當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相持階段,徐悲鴻對抗戰前景焦慮萬分,他連夜創作《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因此,他筆下的這匹駿馬身上寄托了對勝利的殷切希望,盼望抗戰的將士們勇往直前。
■《巴人汲水》畫作簡介:是一幅真實記錄上世紀三十年代重慶底層勞動人民辛苦勞作的藝術珍品。作品長294厘米、寬僅63厘米,頗顯細高。畫面描繪了重慶人民一個極為平常的生活場景———汲水。
創作背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徐悲鴻隨中央大學遷往重慶,繼續任教。他目睹了蜀中百姓的疾苦,揮筆創作了這幅畫,對勞動人民的艱辛生活抱以深切的同情。在畫上他題寫了一首自作詩:“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
《巴人汲水》一共有兩幅,此前拍賣的是第二幅,而本次展出的是第一幅,這兩幅幾乎一模一樣。
《愚公移山》畫作簡介:徐悲鴻的油畫巨作。50年來首次離開徐悲鴻紀念館赴外展出。作品高213厘米,長462厘米,在構圖上突破了中國畫的傳統理念,以裸體描繪人物,通過刻畫人體肌肉的勁健和動勢來突出主題。
創作背景:徐悲鴻創作《愚公移山》時,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徐悲鴻為了募集資金以赈濟災民,他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1940年2月,他與聖雄甘地相識,從他的身上看到了愚公的影子,隨後便創作了《愚公移山》的草稿以及人物寫生素描稿30余幅。本次展出的《愚公移山》則是徐悲鴻輾轉從新加坡帶回的第二稿,這件巨幅作品由於在“文革”時期卷放於潮濕的房間,致使顏色脫落。中法油畫專家經過5年的艱難修復,終於使其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