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兩文化遺產線索民居被拆除 質疑聲不斷
日期:2016/12/14 9:42:34   編輯:古代建築史
(瀝滘衛氏大宗祠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國新聞網》 作者:廖靖文 原標題:大塘兩文化遺產線索民居被拆除
瀝滘村祠堂予以原址保護宅第民居“保或留”業主意見不一
10月1日至10日,《海珠生態城(首期)控制性詳細規劃——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在“規劃在線”公示,瀝滘村十多座祠堂和廟宇均被定為文物或文化遺產線索,有望原址保留。但與此同時,海珠另一條歷史名村大塘村內的兩座公示文化遺產線索民居,近期竟被悄悄拆除。
正在公示的《海珠生態城(首期)控制性詳細規劃——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上列出了位於新中軸線南段的21處不可移動文物和60處文化遺產線索,絕大部分在瀝滘村和大塘村,位於瀝滘村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和文化遺產線索分別有12處和37處。
不同於以往只是對文物進行原址保留,規劃部門在公示中指出,對推薦文物線索采取保護與更新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優先保留推薦文化遺產線索本體及其周邊歷史環境,並逐步對其進行修繕。推薦文化遺產線索應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
瀝滘村內的49處不可移動文物和文化遺產線索分布在舊村中央的瀝滘水道兩側,“過去南番順的船只都在這裡貿易,非常鼎盛”,村民衛老伯指著位於瀝滘村天後宮內的碑記對記者說,以前大家屋前屋後都是河湧,水網密布,商業也很繁榮。
鄧其生、湯國華等多位建築專家都建議,在瀝滘城中村改造中,應針對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分布,在瀝滘水道兩側文物和歷史建築集中的中心區域進行抽疏,盡量恢復水鄉面貌。村民衛先生透露,目前重新做的規劃意向是將瀝滘水道兩側設為風貌區,不建設高層建築,形成一些標志性景點,還計劃在幾條路上揭蓋恢復幾條河湧,“但這些全部都是初步設想,最後還是要看開發商的意向”。
有人反對自家房屋列入歷史建築——
不久前,瀝滘村有10多戶村民經過聯社動員,聯名向市政府上書反對自家房屋列入歷史建築。“一間偏房幾年前就塌了屋頂,去年另一邊偏房的牆也裂了,這座房屋不拆也會倒的。”瀝滘東街的李婆婆在紅砂巖青磚大屋裡住了70多年,她說,房子至少有100多年,自家承擔不了修繕的錢,寧願拆除。
有人歡迎保留自家祖業——
記者了解到,若文化遺產線索民居的業主放棄資格,開發商會提供更優厚的補償,但多數業主並未放棄。拒絕放棄的業主衛先生表示,老宅是曾祖的產業,親屬遍布歐美澳大利亞,“打電話問大家意見,都說要保留下來,這才是真正的祖業,多少錢都換不回來”。衛先生憧憬,自家的祖業能成為紀念館。
被拆民居業主稱不知情
60處文化遺產線索尚在公示,但其中兩座清代民居已被拆除。民居分別位於大塘村西華大街25號和西華四巷3號,前者建起三層新樓,後者拆了一半。
昨日,大塘村所屬的江海街道辦事處副書記陳敏時表示,兩座房屋都被鑒定為危房,西華大街25號於8月6日拆除,昨日經城管執法隊勘察,發現基座沒有超出原面積,但存在超高,已經要求停工拆除。西華四巷3號是從9月28日開始拆的,昨天已經要求馬上停止。陳敏時說,兩座房屋的業主和街道此前均不知道房屋被列入文化遺產線索或歷史建築。“9月我收到過一份不可移動文物現狀調查表,上面也沒有這兩座建築”。據江海街辦事處李副主任介紹,對於業主自拆房屋並沒有規范條款來限制,只能監管其建設的狀況。
海珠生態城保護81處
文物和歷史建築線索
文/記者杜娟
《海珠生態城(首期)控制性詳細規劃——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顯示,首期范圍20.61平方公裡,主要包括了中軸線南端地區,而整個海珠生態城面積達52平方公裡。規劃將21處不可移動文物和60處文化遺產線索列入其中,這是目前已經進行公示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規劃中,文物和線索數量最多的一個。
規劃范圍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21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瀝滘衛氏大宗祠。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赤崗塔、李福林莊園中心區住宅建築、衛國堯故居、瀝滘廣州市界碑。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李雍別墅、心和衛公祠、御史衛公祠、石崖衛公祠、志宇衛公祠。
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11處:大塘村曹氏宗祠、大塘西華大街38號公館、觀蔭李公祠、大塘村李氏宗祠、大塘林氏宗祠、岐周衛公祠、麗溟衛公祠、義所衛公祠、崌崃衛公祠、芝巖衛公祠、上湧村梁氏宗祠。
規劃要求,不可移動文物應依法進行原址保護,以整體性、原真性為原則,以歷史原貌為依據,采取原狀修繕、功能置換、內部設施維護更新及外部環境綜合整治等綜合性方法對文物本體及其周邊歷史環境進行保護和修復。
瀝滘12祠堂多成倉庫宿捨
文/記者杜娟
《海珠生態城(首期)控制性詳細規劃——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列出81處文物和線索中,已經全部囊括了瀝滘村的現存12座祠堂,分別是衛氏大宗祠、心和衛公祠、御史衛公祠、石崖衛公祠、志宇衛公祠、岐周衛公祠、麗溟衛公祠、義所衛公祠、崌崃衛公祠、芝巖衛公祠以及被列為線索的誠齋衛公祠和大夫衛公祠。
而此前,除了衛氏大宗祠和已經被列為海珠區文物線索的心和衛公祠、御史衛公祠、石崖衛公祠、志宇衛公祠可以有“免死金牌”外,其余祠堂都在城中村改造中面臨異地遷建的命運。對此,村中老人表示:“移動了就不是文物。拆祠堂再建,等於挖了衛氏族人的根,希望12間祠堂都原地原狀地保存下來。”
文博專家羅雨林也表示:“拆舊建新同樣是破壞文物的表現,現在很多城中村改造都說要保護性遷建,實際上我認為這是建設性破壞。因為文物不僅是建築材料,還是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歷史上已經形成的布局不應該改變。”
廣州最早天後廟變醫院
瀝滘村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12座祠堂和天後廟現狀並不樂觀。記者近日調查走訪發現,這些祠堂除了被定為廣州市級文物的衛氏大宗祠保護較好外,不少都變成倉庫或宿捨。
東街是瀝滘村一條主要街道,裡面可謂“臥虎藏龍”。在村裡老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東街旁的一座私營小醫院,走進一樓的一間診室,掀開窗簾,看到的居然是三塊清代的古碑,另一間診室裡還藏著另一塊古碑。4塊古碑大小相若,大約長1.5米、寬0.5米,上面清晰可見乾隆、嘉慶年間的字樣,上面記載著很多人名以及捐贈的財物。
村裡老人告訴記者:“這裡原來是天後廟,歷史比瀝滘村還長,始建於宋代,可能是廣州地區最早的天後廟。清朝時曾重修,4塊碑上記載的就是重修時的出資名錄。”從石碑上看,省城、南番順大大小小的村落名稱都可以找到,捐贈物品由貴重的金箔、白銀、柱梁、磚瓦到香油燈、銅鏡等一應俱全,可見當時天後廟的香火之旺盛。
將進行修繕和利用
本次公示中提出,要對這些建築進行原址保護,首先確保了它們不會被隨意拆除;其次,還明確將逐步進行修繕和利用。
規劃中提出,對這些線索進行先行保護,為下一階段歷史建築認定工作做好充分准備,采取保護與更新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優先保留推薦文化遺產線索本體及其周邊歷史環境,並逐步對其進行修繕,根據所在區位進行保護性利用。推薦文化遺產線索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因公共利用需要進行建設活動,對推薦文化遺產線索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當由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報省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省文物主管部門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