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了解到,北方很多古城的看護經費都很困難,更談不上保護性利用,而且關於古城歷史資料和文獻的采集也還停留著在寥寥數行的記載上,有關古城的人文歷史還知之甚少。在此呼吁古代史研究和致力於文物保護的同仁予以關注。
筆者要說的古城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桦川縣,須穿過江川農場場部,來到萬裡河村(松花江南岸),臨近松花江邊的一側出現一片高地,那裡就是瓦裡霍屯古城的所在。穿過萬裡河村,一塊瓦裡霍屯古城的石碑映入眼簾。距離石碑後面約百米的地方是高出地面約10米的古城牆,雖然長滿綠草,但仍然難掩當年平地建城的巍峨。古城依土崗地勢走向築成,平面呈不規則形,掘土起牆,夯土版築,周長3.5公裡,占地面積80萬平方米,該城規模大、樹木茂盛、地勢險峻、巍巍狀觀,登城遠眺,江天一色,盡收眼底。城東、西南三面各設門,均居城牆中間,東、南二甕門保存完好。城內西偏北為圓形土台,俗稱“點將台”,周長40米,中間呈凹形,內徑3米,深2米。
據考證該古城為遼代五國部越裡笃故城;金代猛安謀克城寨;元代脫斡憐萬戶府故城;明代萬裡河衛故城;清代為赫哲人居住的宛裡和屯。據《桦川縣志》載:瓦裡霍屯古城位於縣城東北20公裡的松花江南岸,現為佳木斯市桦川縣悅興鄉萬裡河村。有些古代著作稱該城為斡裡城、宛裡城、倭羅屯、瓦裡和屯、四瓦裡屯、瓦裡霍屯、萬裡河通、萬裡河村。松花江流域舊屬女真族,遼代女真曾於松花江下游建五大部落,各有城堡,史稱“五國部”。各史籍文獻均謂五國部在依蘭以東的松花江兩岸,直至烏蘇裡江口。《遼史•營衛志》載:“五國部即博和裡國(剖阿裡)、博諾國(盆奴裡)、鄂羅木國(奧裡米)、伊呼圖國(越裡笃)、伊勒希國(越裡吉)。”舊文獻圖集皆以越裡笃國標注於桦川瓦裡霍吞城之位置。據考證,遼代女真皆以居地為姓,斡裡為其五姓之一。舊《桦川縣志》謂:“考諸前史,確為金五國城之一。”該城建於臨江崗上,居高臨下,扼控松花江水路咽喉,地勢險要,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城內曾出土金代銅印“惱溫必罕合扎謀克印”、“崇寧通寶”、“大定通寶”及元代銅錢(巴思巴文)等。
該城居五國部中心位置,是五國部中保存最完整的最大的城址,該城址雄峙於雲水之間,傳遞著千古史乘。作為遼代五國部的一座中心城址,既傳承著渤海上京龍泉府的身影,又開啟了金上京會寧府的前程。該城址的存在對研究黑龍江古代史、民族史具有重要價值。且水陸交通便利,利於旅游開發,是最佳的歷史人文環境。開發建設旅游項目是江川農場幾屆班子和全場人民多年的宿願,2011年初,黨政班子緊緊抓住省文化廳推薦瓦裡霍吞古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契機,加大工作力度,在上級有關部門專家的指導下,經過多方科學考查和論證,決定啟動建設開發瓦裡霍吞古城旅游項目。夏季可開發垂釣、劃船、游泳、跑馬等活動項目,冬季還可以設計滑冰、滑雪、狗拉雪橇、冰雕、雪景等游樂項目。
作者簡介:本科,28周歲,助理政工師。中國志願者協會會員,曾任齊齊哈爾濱團市委青年聯合會秘書處編輯,農墾紅興隆管理局支農大學生。曾在《北大荒日報》,齊齊哈爾《情理法》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