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白塔古建藝術
日期:2016/12/14 18:44: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畫匠”,這是一句在永靖當地流傳很廣的民諺。白塔寺位於永靖縣境內,原系河州北鄉白塔寺川。這裡自古出木匠,而且技藝代代相傳。2008年,白塔古建築藝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塔木匠手藝如此高超,在民間流傳著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相傳木匠始祖魯班在炳靈寺開鑿石窟、雕刻佛像、修天橋、造佛閣,功成之後,駕雲東去。途中,不慎將一斧子丟於黃河岸邊的白塔寺川。自此,白塔寺川名匠輩出,而且個個技藝精湛,聲名遠揚。
故事也罷,傳說也好,倒不如說河州北鄉曾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要沖,中西文化的碰撞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起了絢麗的文明火花是真。這裡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中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使這裡的文化呈現出南北交融、古今並存的顯著特點。元、明以來,中原的封建統治者對邊疆各民族多采用懷柔、羁縻政策,使這裡宗教繁榮,大修寺院之風也隨之興起。同時,西北民族雜居,戰爭不斷。戰爭中各種建築首當其沖受到破壞,往往出現建了毀、毀了建的現象。故此,白塔木匠的修建從未間斷過,這也在客觀上使之擺脫了“營造法式”的束縛,能夠盡情發揮藝術想象,修建官式、藏式、回式、回漢結合式、藏漢結合式等風格迥異的建築,並在此基礎上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經白塔木匠之手建造的古典建築遍布西北大地,有敦煌大佛閣、月牙泉月牙閣、蘭州“四庫全書”文溯閣、天水伏羲廟先天殿等。
劉氏傳人劉才發,是白塔掌尺中脫穎而出的一位年輕佼佼者,其代表作為青海西寧鳳凰山扎麻隆王母娘娘大殿,新建青海著名風景區崗山腳下的崗山大寺。其主體建築大經堂,一、二層為藏式建築,三、四層為漢式垂檐歇山。在二層層面設計了4個吉祥樓閣,即美觀,又遮擋了雨水,融觀賞性、實用性於一體。其中,三層為“一柱五梁”,俗稱“起脊握角”,甚為新奇。更為奇特的是,全殿雕刻立體纏柱龍80條,穿雲龍220條,每條龍都栩栩如生。
高永發是永靖縣三塬高白村人,是高白掌尺中的第八代傳人。因所建工程質量好,技藝高,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先後修建了蘭州文廟、永靖城隍廟、張掖肅南隍廟、青海樂都許家寨廟、青海同德縣德乾寺等。高永發善納眾人所長,不但掌握了藏式、回式、漢式建築的技巧,而且還擅長古建維修,是位白塔掌尺中的多面手。
作為彌足珍貴的一門藝術,白塔古建築藝術受到人們的重視。永靖縣多方籌集資金對白塔古建築藝術做了許多挖掘、搶救、保護繼承工作。縣上成立了永靖縣古典建築公司,組織白塔木工外出承接工程,對縣內白塔木工及白塔木工所建青海、西藏、寧夏、內蒙古、四川、陝西、新疆及省內主要精品建築進行了全面深入普查,並將三塬鎮、岘塬鎮、鹽鍋峽鎮和西河鎮列為白塔木工重點保護點等保護措施。
如今,縣上還將白塔木匠定為勞務輸出主打品牌,白塔木匠的足跡已遍及北京等15個省區市,甚至漂洋過海,到了日本。
白塔木匠獨具特色的古典建築和木工技藝,是歷代工匠集體智慧的結晶,尤其是他們創造的藏漢結合、回漢結合的古典建築造型,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建築形式,而且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和藝術成就,具有其他建築形式所無法取代的特殊價值。
推薦閱讀:
北京鐘鼓樓腳下的歷史變遷
徐聞城內村多彩的古文化歷史
打開“老西門”看看上海舊市井
青島西閣裡街曾經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