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福建田螺坑土樓群

福建田螺坑土樓群

日期:2016/12/16 19:15:0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在數以千計的漳州土樓中,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建築群是最美麗的,它由一方、四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如山野中盛開的花兒,有人戲稱之“四菜一湯”,令人不能不感歎民間語言的生動!  

田螺坑 的的的的建築風格盡顯神奇,田螺坑這一地名的來歷頗為蹊跷,眾說紛纭。據說,它得名於村莊背靠的湖岽山狀似田螺;另悉,田螺姑娘的神話故事說的就是黃家祖宗,那個叫黃百三郎的幸運兒,因為田螺姑娘的神助,才得以從一個養鴨少年成為一方富紳。田螺坑疑似布達拉宮村,屬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是一個土樓村落,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共5座土樓組成,居中的方形步雲樓和右上方的圓形和昌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以後又在周邊相繼建起振昌樓、瑞雲樓、文昌樓。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布局,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歎為觀止,是民居建築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坑土樓群由一座方形土樓“步雲樓”,三座圓形土樓“和昌樓”、“瑞雲樓”及“振昌樓”,一座橢圓形土樓“文昌樓”組成。此外村內還建有一些土木結構的平房和樓房。土樓群中年代最早的步雲樓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年),距今約200多年。最晚的文昌樓建於1966年。這個土樓群是在一個較長的階段內逐漸形成的,清嘉慶年間是此地土樓修建的開始及高潮,有三座土樓在這一階段建成,此後再無這樣大規模的建設活動。早期連續修建三座土樓,無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恐怕不是一個新興居民點所能承受的,需要當地居民相當的積累為基礎。
  田螺坑村選址在山腰地帶有其特定的地理、歷史原因。首先,此地山巒連綿,山間地帶狹窄,並不適宜建築大型居民點。而且下坂村早在田螺坑村興建之前已占據了空間有限的山間地帶(南靖縣內現存最古老的土樓——建於元朝中期的裕昌樓就保存在該村,因此下坂村最遲在元代中期就已有相當的規模)。下坂村的土樓規模一般較小,當是受地形所限。


  交通
  該景區距漳州市區98公裡,距縣城60公裡,可從漳州西客站乘車前往, 南靖,然後再轉車到書洋鄉,再坐摩托車到田螺坑。
  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樓是客家人在建築領域裡的一朵民族藝術奇葩,如今已廣為傳頌,光彩四溢。漳州的土樓雖然被世人發現的時間要晚於永定土樓,但其鮮明的特色和個性與之相比卻毫不遜色。田螺坑的土樓建築群是客家土樓中最為美麗的,是客家土樓閃亮的焦點!
  山野間矗立的土樓
  當人類開始走出洞穴的生活之後,住宅就成為其解決的首要任務,也是最能發揮想象力的地方,是人類智慧的一大突破與飛躍。這些構建房屋所用的材料是五花八門,主要是有泥巴、有石頭、也有木頭等,這些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從簡易堆砌、搭建逐步發展到復雜的精心設計,結構要精美,質地要更為牢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文明的進步,建築也越來越異彩紛呈。
  走在閩西、閩南等地的山野中,看著一座座“天外來客”似的土樓,不禁使人驚歎,雄壯而有民族特色的構建。特別到了明清時代,一些有錢人熱衷於雕花門樓和園林藝術。這裡的富足人家也不甘示弱,將走進的住宅修得像一座座戰地堡壘,像傳說中的城堡。整個閩西、閩南山區不僅雲霧缭繞,而且又展現著隨處可見的土樓,客家人的智慧的經典之作。
  福建土樓以龍巖的永定圓樓最早出名。再接著就是漳州客家了,漳州土樓也極為精彩啊!無論追溯土樓歷史的久遠,還是建築形態的奇異多樣,漳州土樓都給人更為豐富的遐想。
  據考證,漳州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當地人文的興盛與中原旺族的一次次南遷緊密相關,當時只有富裕的人家才需要花大力氣來保衛財富和生命的安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