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羊樓洞 塵封的磚茶古鎮

羊樓洞 塵封的磚茶古鎮

日期:2016/12/15 16:37:50      編輯:古代建築

    采茶運茶之艱辛

    去磚茶廠探訪制茶工藝

    去羊樓洞,可順道游覽古赤壁

    水運碼頭早已不見當年的繁華

    談起中國茶的歷史和文化,人們往往會想到“茶馬古道”,殊不知還有另一條堪比“絲綢之路”的茶葉貿易之道。歷史上它以鄂南羊樓洞為起點,順長江至漢口,逆漢水至襄陽,馱運至黃河,然後一路走張家口、包頭。東路磚茶往北入歸化(今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庫侖(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最後到達恰克圖,從這裡轉口銷往俄羅斯及歐洲各國。

    湖北是中國重要的茶葉大省,尤以磚茶和綠茶著名。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由武夷山起始的茶葉之路被攔腰截斷,卻也成就了茶葉之路的新起點——湖北羊樓洞和湖南安化。

    “松峰入羊樓,茶香繞鳳丘,古韻珠洞曉,月旁石人瘦。”一首古詩點出了羊樓洞明清古鎮茶香缭繞的美妙意境。古鎮坐落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裡的松峰山中,為湘、鄂、贛三省交界之要沖,明清之際系赤壁6大古鎮之一,為松峰茶原產地,素有“磚茶之鄉”的美稱。 

    作為茶馬古道的源頭之一,自唐太和年間皇诏普種山茶起,本地就開始培植、加工茶葉。也是自那時起,羊樓洞黑茶加入國家茶馬交易,通過大唐安西都護府翠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銷往西亞和歐洲。

    宋景德年間,羊樓洞黑茶銷售比唐時翻了一倍,黑茶深受西伯利亞和西域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歡迎。據說,湖北美女王昭君奉旨出塞,隨身帶去了湖北的茶葉。長期食用牛羊肉的蒙古族人飲茶後,頓感神清氣爽。此後,牧民飲茶在萬裡草原漸成風尚,以至“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宋代,漢人曾一度以磚茶作為通貨與蒙古人進行茶馬交易。“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可見茶葉在當時的珍貴與身價。到了明清兩代,中國邊境城市恰克圖(今俄羅斯境內)成為羊樓洞磚茶邊貿的重鎮,洞茶飄香萬裡大草原。明嘉靖初時,本地制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明清時期羊樓洞達到鼎盛,用萬般來朝形容其輝煌一點不為過。據說,在早期俄羅斯繪制的中國地圖上,有羊樓洞而沒有漢口。

    極盛時羊樓洞古鎮有茶莊200余家,人口近4萬,古鎮有5條主要街道,百余家店鋪,“洞茶”遠銷海外。到了清道光年間,有英、德、日、俄等國商人競相於此辦廠制茶,國內晉、津、滬茶商亦蜂擁而至,一時成為聞名國際的茶市。

    值得羊樓洞人自豪的是,在全國千百種茶葉中,只有羊樓洞的茶葉兩次得到國家領導人級別的關愛。第一次據說是朱元璋的軍士征戰沙場時,普遍染病,因羊樓洞籍軍士隨身所帶茶葉而祛病康復。朱元璋登基後,賜名羊樓洞茶為“松峰茶”。第二次是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時,送給斯大林的禮品茶就是“松峰茶”。

    然而,也許正因為羊樓洞是一座鎖在深山之中的古鎮,如今的人們對它大多不甚了解。這座曾經串連起一條繁榮了兩個世紀的中俄茶葉之路的古鎮,現在正面臨著被遺忘的尴尬。

    如今的羊樓洞已不見當年的繁華,但那條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古石板街依然還在。石板街由街道和兩旁的古建築組成,觀音泉水穿街而過。泉水之名取自古鎮之南的一口古井,泉水清冽甘甜,永不干涸。傳說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保這裡的山民與茶樹不受干旱之苦,埋下寶瓶,化為泉井。樸實勤勞的山民,為感謝觀音的恩賜,將井取名為觀音泉,並在這裡修建了圓通寺,終日香火不斷。

    在所有的磚茶種類中,“川字號”磚茶是羊樓洞的專利。川,寓意為水。當年羊樓洞人用觀音泉制成的青磚茶深受游牧民族的鐘愛,羊樓洞人因此為了彰顯泉水之功,在茶磚上凸印“川”字。晉商和外地茶商在這裡建有數十個茶葉加工廠,當時就出現過“長盛川”、“巨盛川”、“三玉川”等“川”字號茶。

    東面松峰港上多為吊腳木樓,有3座長條石橋貫通。古鎮房捨街店或青磚黑瓦,或木質竹壘。從各家各戶門縫裡飄出的袅袅茶香,幽幽地從街的這頭萦繞到街的那頭,似乎講述著老街的悠長久遠。

    羊樓洞因茶而興,然而走在今日的石板街上,卻少見以茶為生的人家。街面全以青石鋪設,蜿蜒穿過一排排青磚黑瓦的小木樓,孤獨的老人們坐在低矮的房檐下守候著流水的光陰。歷代運茶的“雞公車”將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據說是那個年代鄰近的鄉鎮運送茶葉和貨物時碾壓而成的,可見當時茶市的興盛。

    茶葉街是古街的三大街道之一,主要經營茶葉,街道兩旁古建築為磚木結構。古街形成於明末清初,盛行於清道光至鹹豐年間,最盛時有茶葉加工作坊和茶莊、錢莊100多家,美、英、俄、德、日等國商人競相在此制茶辦廠,主要出產磚茶、米磚茶、紅磚茶等,年出口價值白銀1500多萬兩。

    目前,古街范圍內保存有明清時期老屋共500余棟。一排排滄桑的老屋凸顯了今日羊樓洞的寂寥,也似乎倔強地見證著古鎮昔日的繁華。街道上冷冷清清,沿街住戶大多關門閉鎖。偶見幾戶人家開門,或是銀發老人坐在門口閉目養神,或是幾人圍坐,桌上的麻將噼啪作響。

    資金匮乏,工廠倒閉,產業斷層,游客寥寥,鎮上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婦孺。“茶廠都賣給了外地的商人,真正還在做茶的沒幾個了,”一位老人告訴筆者。如今,離老街好幾裡路的趙李橋茶廠成了傳承青磚茶的唯一根脈。它的前身就是羊樓洞茶廠,由於靠近鐵路,現代化的物流能讓羊樓洞的磚茶更便捷地運進運出。

    不過趙李橋茶廠的流水線仍然保持了“川”字號青磚茶的原汁原味,一樣的色澤青褐、香氣純正,一樣深受蒙古族牧民的歡迎。2006年,趙李橋茶廠獲得國家商務部授予的“中華老字號”牌匾,成為全國產茶制茶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

    作為明清時期著名的漢口茶葉之路的起點,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可稱為中國制茶業的縮影。它至今仍保存的茶具、古街、店鋪等對研究明清茶葉之路和我國茶文化都具有重大價值。然而,羊樓洞古鎮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此。我們期待曾經的茶葉外貿出口基地能夠再現繁榮,煥發新的生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