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江南古鎮的“人文轉型”之惑
日期:2016/12/16 16:14:01   編輯:古代建築![]() |
||
朱家角的放生橋。 金定根 攝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孔令君
即將到來的“十一”長假,多少人會把“江南古鎮”列入出游名單?
歷史積澱加上世博東風,“江南古鎮”如今早已是名聲顯赫的旅游招牌。但恐怕,大多數游客也愛並痛著地感受:“人擠人”,“同質化”,“滿街粽子扎肉,太商業化”……
開發旅游的道路走了一二十年,“江南古鎮”不約而同面臨著轉型升級之惑,同時,也進行著不同的嘗試。比如周莊引入高科技產業,“古鎮新城融合發展,基地園區雙輪驅動”;比如烏鎮開發新景點,觀光業向休閒產業轉變;而上海的“江南第一古鎮”朱家角,訴諸的是“人文”兩字:購下兩百多套老宅,不遺余力地吸引藝術家入住、采風,既辦前衛的 “水鄉音樂節”,也演出“活化石”般的昆曲《牡丹亭》……今天,朱家角人文藝術館正式開館迎客,100多件描繪朱家角歷史民俗的名家油畫和雕塑作品將展出。今晚,譚盾在朱家角正式公演《水樂堂·天頂上的一滴水》,游客能“把音樂當建築看,把建築當音樂聽”。
“旅游是個筐,我們向裡面裝文化,而且,是現代、前衛的人文藝術。”規劃者如是說。不過,幾千年農耕文明結晶的小鎮要“人文轉型”,這一條路,著實不容易。
看完風景還能看什麼?
油畫雕塑映照時光倒影
朱家角古鎮的入口,一棵銀杏樹470歲,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往鎮子深處走,便是江南老宅和交織的河道,放生橋旁早早便有了背著相機的游人。許多景致似乎與周莊、烏鎮有些雷同,確實,朱家角也曾想將古鎮景點“集體打包”,以門票收入為經濟增長點,打造“江南水鄉”的旅游名片。
時至今日,烏鎮、南浔等古鎮也已紛紛“崛起”,分享“江南水鄉”招牌帶來的經濟效應。但林立的紀念品商鋪、茶館、真假難辨的“老字號”、大同小異的手工藝品逐漸讓游客心生厭倦,不少游客對過於濃厚的商業氣息也頗有怨言。
如何提升“江南水鄉”的文化品位?如何在提高知名度、聚集人氣的同時讓游客享受到遠離都市的寧靜?這是個兩難的問題,澱山湖新城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魯千林坦言:“思考得很痛苦。”但朱家角已有了自己的選擇——打造 “宜居”、“文化”兩個品牌。
取消門票、購置200多棟優秀歷史建築、改造老鎮區綜合管網、建設大批基礎設施、安置動拆遷農民……規劃的路上,朱家角走得很慢、很謹慎。“不與松江、嘉定在產業上競爭,而是慢慢打造屬於朱家角的品牌。”青浦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蔡雙琪說。
古銀杏樹旁新落成的人文藝術館也許是“文化朱家角”的最新注腳。為了避免對古銀杏樹根產生影響,該館取消了地下室的設計,僅僅是個規模不大的兩層小樓,外形上是江南風格的白牆小院,卻用了很大的落地玻璃窗,透過窗戶能看到那棵銀杏樹和來往的游人。
館裡有大大小小的室內空間10個,配以庭院5個,讓游客“看完畫展看風景”。在二樓東側的小院,一泓清水映照出古銀杏的倒影,完成了一次巧妙的借景式收藏。館內主要展覽反映朱家角歷史風情的油畫和雕塑,沿著時光的痕跡和文化的脈絡,細細描繪朱家角的寺廟、集市、小橋和許多不知名的角落。此外,該館還會不斷收藏描繪朱家角的新作。
古鎮中,明月下,古樹畔,露台上,油畫間,這裡也許是朱家角最具“文藝腔調”的景點之一。規劃者們對該館頗為自得:“這不是一個被動的博物館”;“這是一種創作”;“對一個小鎮而言,這是非常可貴的文化亮點”……他們希望人文藝術館不僅能成為“文化朱家角”的新地標,還能促進藝術家的創作和交流。
大眾人文還是小眾化?
以時尚雅韻集聚文化味
朱家角人文藝術館最大的願望,是讓“熟悉朱家角的人”擁有一次“對光陰的回味”,從油畫和雕塑的細枝末節中重溫一路走來的旅程,對過往的歲月會心一笑;而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則可以在欣賞畫作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朱家角的歷史風情。
但不知道,會有多少游客在走完放生橋、吃完扎肉和面條之後,願意買票進來看畫展?“用國際性的語言來表達中國文化,能夠給普通游客很大的啟迪”,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油畫家俞曉夫說,“它給朱家角注入了精神層面的東西”。在他看來,這座人文藝術館具有“先導性意義”,一個小鎮能夠雲集如此高藝術水平和收藏價值的作品,恐怕史無前例。
譚盾歷時3年特別策劃、制作的《水樂堂·天頂上的一滴水》在朱家角正式公演,國慶黃金周前後將演出約20場。這是一場全新概念的建築音樂表演:水樂堂內可以“下雨”,以“雨滴”演奏音樂;水樂堂的大梁、鋼柱可以當樂器,演奏出金屬搖滾打擊樂;水樂堂內設有水面、水池,打擊樂手可以把它們作為水鼓來演奏“水樂”、“水搖滾”……水樂堂還將河水引入室內,通過河水連接對面古老的圓津禅院。而這時正是寺院僧人做“晚課”的時候,僧人的吟唱、禅樂和鐘聲傳回室內,與弦樂四重奏一一對位呼應……
“有一天我在朱家角的河上,聽到對岸圓津禅院僧人的吟唱,寧靜中我有一種幻覺,好像聽到了音樂聖人巴赫在唱歌。這種‘天人合一’、‘東方與西方’的幻覺,成全了我決定把建築和音樂融於‘水樂堂’的想法。”譚盾對創作過程這樣回憶。
“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聽起來很美。但不知道多少游客和本地居民會買票來看演出,欣賞這“不僅是音樂會,更像是行為藝術”的表演。在田子坊工作的葛先生表示一定會去看,“打破表演空間的格局,還能以建築演奏音樂,肯定是值得體驗和學習的”,他很認真地說。
朱家角想要打造的,不僅僅是人文藝術館和“水樂堂”。前些年收購的多套老宅、花園和工業房屋已經改頭換面:翰林匾額博物館、爾冬強影廊、上海朱家角國際水彩畫展示館等文化場館,吸引了譚盾、李斗植、矶崎新等藝術家和建築師入駐朱家角開設展示館或工作室,享受10年租金全免的優惠。從2007年開始,朱家角已經舉辦了3屆水鄉音樂節,近日還將舉辦第4屆,而實景園林版昆曲《牡丹亭》正在朱家角課植園每周末連演3場……
“珠溪水畔風色異,一詞一曲入夢來”,朱家角試圖以此打造一個“文化朱家角”,讓國際化的藝術家以現代化的表現形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一個時尚、韻味十足的朱家角。但這些演出和展覽是否過於“小眾化”,因此讓朱家角成為僅屬於文藝愛好者的旅游勝地呢?在園林版《牡丹亭》的主演張軍看來,所有的這些演藝活動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支持,“在公演之前,我們打開大門讓周圍的居民看我們的彩排,演出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當地人的支持和推薦。”
堅守本地還是國際化?
田歌和外國民歌一起唱
“朱家角田歌為何要與外國民歌放在一起唱?”
一些人想要打造一個“國際化”的“文化朱家角”,但古鎮居民和普通游客卻未必能夠理解這份雄心壯志,也未必能欣賞藝術家帶來的精致和優雅,對他們中的很多人而言,油畫、雕塑和新概念的戲曲、音樂只是個“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東西,他們關心的也許只是“紀念品會不會賣得更好”以及“扎肉好不好吃”之類的問題。一些游客並不知道朱家角有油畫展覽和“水樂堂”的演出,只是來古鎮逛逛,“看看就走”。
對此,昆曲小生張軍認為:“文化發展自身需要一個過程,還有一個獲得當地居民認同的過程,但推進文化藝術的發展這一舉動是有前瞻性的。”張軍自己就是青浦人,這也是他選擇朱家角課植園作為園林版《牡丹亭》舞台的一大原因。“其實現在的老城廂和我小時候差別不是很大,同樣到處是扎肉、粽子的叫賣”,張軍說。
但在朱家角,生活的人不一樣了。每年160萬的游客湧入朱家角,文藝愛好者為了高水平的演藝活動匆匆趕來,文藝從業者在放生橋旁漫步尋找靈感。這還是屬於本地人的朱家角嗎?水鄉音樂節、園林版《牡丹亭》,抑或是“水樂堂”能表現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特質嗎?這些表演形式和新概念是否和當地居民生活有些隔閡呢?在“打造”中怎樣形成屬於當地的文化?
“城市總是在發展,是不是朱家角人在此生活並沒有關系,更重要的是這裡能否表現出當地古典、純樸的特質”,張軍說。“若深入挖掘朱家角文化也是可行的,但那只是歷史風貌的重現”,俞曉夫說,“我們要做的是慢慢恢復屬於江南水鄉的文化底蘊,把水鄉品牌做大做強。”在他看來,歷史風貌其實是一個變數,不能要求原住民穿著清朝的服裝,依然在河邊刷馬桶洗衣服。魯千林也持同樣的觀點:“保護原有風貌,傳承傳統文化,決不是將一個古鎮變成化石。傳統文化如果拒絕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必定走向荒漠化。”
現在的朱家角古鎮內,不少游客在涵大隆醬園購買醬油、醬菜、乳腐、酒、醋等產品,古鎮周圍有制米、腌制的作坊,游客在粽子、米糕、醬菜的叫賣中能了解它們的傳統制作法。在別致的茶館或咖啡館內小坐,能看到先鋒藝術和展覽的宣傳海報。小店店主正向老外推銷手工藝品……
“無論如何,這麼多名人來過,這麼多高水准的藝術活動在此,必能讓政府更重視朱家角的人文建設,同時提高當地居民的文明素養和環保意識,讓朱家角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張軍說。
“小小的朱家角、小小的烏鎮、小小的周莊,就是江南文化的盆栽。”有人曾這樣認為。這是一個誰也無法預料的“打造”過程,當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