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人文浙江】第三批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及介紹

【人文浙江】第三批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及介紹

日期:2016/12/16 18:24:28      編輯:古代建築
【人文浙江】第三批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及介紹 

桐廬深澳 

    深澳位於桐廬深澳鎮,距桐廬縣城20公裡,320國道線過其境。以深澳古村為主,還包括徐畈、環溪、荻浦三個村。總面積10.5公頃(其中深澳古村為7.5公頃)。這四個村沿應家溪西岸一字排列。 
    深澳、荻蒲在歷史上統稱深浦,為申屠氏始祖於南宋後發展而成;徐畈為金華徐偃王在南宋時遷居於此,為申屠氏姻親發展而來,至今主要居住為徐姓和申屠姓。環溪村為明代洪武年間,大儒周敦頤十世孫周廉溪率族人遷居於此,世代繁衍而成,應兩溪環繞村落,故名“環溪”,多為周姓。 
    清代是深澳村歷史上發展迅速的時期,清代中後期,出現了一批以販運草紙致富的商人。村中建築多為該時期所建設。抗戰時,深澳成為前線,商業因此獲得畸形發展。 
    深澳古村因其水系而名,古村瀕應家溪而建,申屠氏先人在規劃村落建設時,首先規劃了村落水系。深澳的村落水系是一個獨立的供排水系統,它由溪流、暗渠、明溝、坎井和水塘五個層面立體交叉構成,各自獨立,相互聯系,充分調控地面和地下水資源,將飲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開處理,並使水始終處於流動狀態。反映出一種對水資源利用的環保意識,而且在實踐中解決了溪流洪水和地下水泛濫對村莊造成的危害。 
    深澳老街,全長200多米,南北走向,寬約3米。原為卵石鋪設,現已改為水泥路面,兩側建築為清中後期及民國建築,多為店鋪,成為附近一帶的交易中心。村內還有黃家弄、後居弄、三房弄等傳統街巷。 
    深澳文物古跡眾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屠氏宗祠(含跌界廳),另有文物保護點懷素堂、恭思堂、景松堂、尚志堂等26處。深澳古建築集中,保存有百余幢傳統建築,面積近四萬平方米,其中有四十余幢清代建築。內部雕飾華麗,建築基本為清代中、晚期建造,多為民居,部分為祠堂、廟庵、戲台和橋梁。建築形式類同,多為四合式院落,民居之間可相互以角門、後門相通,外觀簡樸,但梁架、門窗木雕十分講究。重要的建築有攸敘堂、神農堂、懷素堂、恭思堂、懷荊堂等,這些建築與村內的水系構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和特色。 
    深澳的傳統風俗有時節(豐收節)、水龍會,舞獅、龍等。傳統手工藝有造坑邊紙、繡花、貼畫等。 


 

淳安芹川 

    位於淳安縣西南浪川鄉政府駐地北面3.5公裡的銀峰北側山麓,距縣城千島湖鎮約 45公裡。全村總面積約0.6 平方公裡,共520戶,1700余人,居民多為王姓。 
    據清康熙五年《江左郡王氏宗譜》載:“……宋初,澤翁從吳越王歸宋,……世以江左為郡。其子崇寶公由睦遷遂之豐村儒高,三四公孫瑛公由儒高遷林館月山,瑛公長子萬寧公由林館月山(今浪川鄉月山底村)遷芹川。”萬寧公見此地“四山環抱二水,芹水川流不息”,故取村名為“芹川”,至今已七百余年。明清以來尤其是民國時期是芹川村的鼎盛期,經濟富庶,形成了目前的古村落。 
    芹川四面環山,呈坐北朝南之勢,四面環山,芹水溪寬約6米,從村正中由北向南呈反“S”型蜿蜒流過,溪水清澈,常年不涸,是村民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古村落形態比較完整,民居沿溪而建,主要建於溪與東西兩側山巒之間的長條地帶上,多坐東朝西或是坐西朝東,溪兩側民居之間有橋梁連通。 
    村道主要是沿溪的兩條道路,寬約2米左右。溪西岸村道系芹川村的主道路,長約1公裡左右。原路面中間鋪砌青石板,兩側壘砌卵石,現已澆築水泥路面。溪東岸村道長度稍短,現在路面基本保持原狀。村內弄堂基本保持原青石板鋪砌原狀,弄堂寬約1.1—1.5米,長度10—30米不等。 
    村內文物古跡豐富,至今保存古建築約三百余幢,建築類型多樣,有民居、宗祠、橋梁等,民居大多為晚清和民國時期,均為兩層,屬皖南徽式建築風格。外拙內秀,外部白牆黛瓦,內部雕梁畫棟,門樓磚雕精細,但建築裝飾已趨簡約化。重點古建築一覽表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主要有王氏宗祠(光裕堂)、敦睦堂(三環廳)、七家學堂、王時炳故居、王文典故居、王昌傑故居、際雲橋、進德橋等。村口象山、獅山山麓有百年以上古樟樹5棵。 
    芹川村的自然景觀也非常優美。據譜牒記載,早在清康熙年間,芹川村即有銀峰聳秀、芹澗澄清、象山吐霧、獅石停雲、玉屏獻翠、金印騰輝、餐霞滴漏、沙護鳴鐘等八景。 
    芹川村四山環抱,有萬畝山林,土產山貨十分豐富,主產品種有小竹筍、蕨菜、彌猴桃、中藥材、野籐葛等。特色小吃有麻酥糖。當地主要時節為迎月半(即慶元宵)。 

 

奉化巖頭  

    巖頭村位於奉化市西南山區,南距蔣氏故裡溪口鎮11公裡。古村主要為廣濟橋、永寧橋與螺潭橋之間的巖溪兩岸聚居區,占地約 0.3平方公裡。巖頭村四面環山簇擁,東西略窄,南北狹長,剡溪上游的南翼支流——巖溪,縱流南北,穿村而過。村口有廣濟石拱橋橫絕於巖溪之上,為巖頭古村的標志性建築,自然環境恬靜而悠遠。 
    巖頭村始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已有630多年歷史。全村600多戶人家,1800多人口,幾乎為清一色毛姓。清代,巖頭水路交通十分繁盛,是奉化西南山區出口通道和物資聚散中心。米店、肉鋪、錢莊、理發店、中藥房、南貨店、鹹貨行、布莊店等商肆連綿,鱗次栉比,商貨雲集。現保存完整的舊商鋪老店號,仍有幾十間之多。 
    村內道路,以依傍巖溪、平行伸延的東街、西街為主干道。清末民初形成的溪東街,風貌保存完整,沿途有名人故居、特色祠廟和為數眾多的清末民初風格的民居大宅。更有民國史跡,遍布巖頭村每個角落。隔溪的西街,新舊建築並立,整體格局有所破壞。村內小弄與東街、西街垂直相交,巷弄深處古民居以三合院居多,為數較豐,保存完整。 
    該村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戴表元墓一處,市級文物保護點清代毛玉佩墓、清代“石泉”摩崖石刻二處,另外還有毛邦初舊宅、錢潭廟、毛福梅舊居、廿四間走馬樓、廣濟橋、毛思誠祖居、瑞房、三道阊門、下三院、中三院等傳統建築。巖頭村古樹名木較多,村口廣濟橋東堍,有香樟兩棵。巖頭東街南首有古楓楊四棵。 
    巖頭一帶山川秀美、有獨山環翠、獅象對踞、烏龜石奇、兩橋偃月、古井靈泉、布袋化巖、和尚救女、骊龍戲珠、上坑龍潭、瓦螺棲灘、班溪漂流等十一處景觀。巖頭村重教興學、人文鼎盛。歷史人物有兩浙書法家毛玉佩,蔣介石老師毛思誠;巖頭是蔣介石元配夫人毛福梅的出生地,蔣經國的外婆家,民國時期曾出過好多將級軍官,如毛邦初兄弟倆,毛景彪父子倆等。傳統風俗有盤龍燈、跑馬燈等,特產主要有楊梅、羊尾筍、雷筍、大毛竹和水蜜桃。 

 

德清新市  

    新市位於湖州德清縣東部,東臨桐鄉市,南連禹越,西鄰鐘管,北界湖州南浔區、吳興區,距杭州、湖州均80華裡。東漢至三國兩晉時期形成集鎮。“新市”一名源自西晉永嘉三年(公元308)新市西南15裡有村曰陸市,因暴雨沉沒,居民遷徙至此,故名新市。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7)正式立名新市鎮。 
    與其他古鎮相比較,新市因京杭大運河貫穿而更顯獨特,大運河穿境而過,五華裡長的市河貫穿並環繞全鎮。古鎮隨大運河而發展而成形,是當時運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現存古建築風格、樣式受運河文化影響深遠,明顯體現商貿特征。店坊、民居臨街而建、傍水而居,駁岸商鋪林立,前店後坊(寢)、廳大院小,封火牆、騎樓、廊棚緊密連接,建築多融磚雕、木雕、石雕藝術於一體。保存較為完整的成片古民居主要集中在覺海寺、西河口、南柵三個區塊。街與街之間有弄堂相連,宅弄深遠,曲徑通幽,弄裡建有宅第、作坊,現存有直街、南昌街、南匯街、朱家弄、覺海寺路、寺前弄、胭脂弄、甘河弄等數十條街弄,古鎮上的民居建築年代多為清代,部分為民國時期建築,古建築總建築面積八萬多平方米。新市文物古跡眾多,文物保護單位有覺海寺、永寧寺經幢、梅林遺址等和文物保護點泰山堂藥店、楊元新醬園、宋氏祠堂等共57處,其中位於鎮區27處。古鎮現存傳統街巷20余條,近百幢廳堂,代表性古建築有曹宅、尤宅、童廳、徐宅、張宅等。另有12座古橋梁, 3座寺廟,明清駁岸1500米,保留較完整的古河埠碼頭 130個。古運河與傳統街弄、古橋梁、古民居,以及古剎、駁岸等共同構成了古色古香的江南水鄉古鎮。 
    傳統文化主要為桑蠶文化、宗教文化和商業文化。新市是浙北重要桑蠶基地之一,每年的蠶花廟會、祭蠶神、祛蠶崇、蠶花歌舞等民俗活動,都與桑蠶有關。其他還有香會、燈會、茶市、節慶、祭典等。 
    新市宗教文化深厚,八勝寺、覺海禅寺等寺院、廟宇、道觀等數量較多。晚清民國時期全鎮有店坊 500余家,有油坊、當鋪、醬園、釀酒業、羊行業等60多種行業,有“四車八當三坊”之稱。 
    歷史名人有東晉鎮國大將軍朱泗、南宋參知政事吳淵、明代詩人陳霆、近代辛亥革命先驅俞寰澄等。 

 

嘉興新塍  

    新塍位於嘉興市西北13公裡,北接江蘇吳江,南鄰桐鄉,屬嘉興秀洲區,地勢平坦,河港縱橫,水陸交通便利。歷史街區主要分布於陸家橋以西,市河西溪兩岸。歷史街區長1000多米,南北長50-100米,以市河兩岸的西南大街、三元街、西北大街及中北大街為主,包括東部市河以北傳統格局尚存的豐樂街、東北大街,面積約1.75平方公裡。 
    新塍古稱“新城”,歷來為嘉興西部重鎮。形成於唐代會昌元年(841)。新塍之名始見於宋代周輝《清波雜志》“紹興處,曾魯公丞相權嘉禾新塍稅”的記載。明清時,新塍既已成為秀水縣四大鎮之冠,是嘉興西北區域內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新塍也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古鎮,是中國共產黨浙北革命斗爭的主要活動地區。 
    古鎮地處江南水鄉,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該鎮枕河而建,市河新溪自西向東貫穿市鎮,西接嚴墓塘,東連新塍塘,全長1680米,街衢臨河而建,形成以市河為軸線,兩街夾一河的布局。市河兩岸老街是嘉興現存較具規模、保存較完整的古鎮街區,民居依水造勢,鱗次栉比,布局規整精練,“人家枕河,小橋流水”,延續了水巷、街巷組成的江南水鄉傳統格局。臨街建築多為兩層磚木結構建築,排門式店鋪,布局嚴謹對稱,風格樸素簡潔。幾座較好的建築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前廳後堂模式,布局多天井、院落、石庫大門,門樓、梁枋雕刻精細、繁缛,封火牆多帶地方特征的觀音兜構築。白牆黛瓦、河埠駁岸、小橋流水人家相互映襯,輪廓優美,色彩淡雅,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江南古鎮風情。 
    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許家故宅)、吳家浜遺址,文物保護點沈本千故居。其他還有能仁寺、蠶王殿、問松橋、觀音橋、鳳鳴橋、小靈鹫山館圖泳刻石、小蓬萊等文物古跡,保存較完整的規模較大的傳統民居有吳潤昭私院、朱氏老宅、豐樂街西小橋弄2號舊宅、西南大街249號舊宅等。 
    傳統文化以信仰佛教文化為主,每年的“三月半迎神賽會”最具規模。還有傳統民俗節日——鳌山燈會和傳統制作工藝紙涼傘等。 

 

海寧南關廂  

    南關廂位於海寧市硖石鎮的東南部,北起大瑤橋,南至塘橋弄,東為洛塘河,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50米,占地面積約1.7公頃。 
    明末抗清義士周宗彝為抗清而設置四座關廂,現僅存南關廂。清中葉,南關廂地處米市中心的南部而興旺,抗戰時期,日軍侵占而經濟衰落,解放後,南關廂建築多收歸國有,作居民住房。 
    南關廂街區由歷史上的保秀坊和錦繡坊兩坊組成,現整個街區較好地保留著商住合一、前店後河、小橋流水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格局。老街南北走向,街道全部由青石板鋪築。兩側的臨街民居、店鋪等,基本上還保留著明清時期江南市鎮典型的街道格局和風貌特征。街區東側的店鋪後臨洛塘河,河與街道平行走向,是米市的主要水運渠道。街區沿洛塘河而建,房屋以東西朝向為主以二層為主,建造年代大多清代至民國。其中臨河一面的建築較為簡單,以兩進院落為主,街道內側房屋較為考究,以多進院落為主,最深院落多達六進,一般第一進為店面,比較簡單,後面幾進較為考究,雕刻精美。體現“富不外顯”的社會文化形態。 
    南關廂街區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關廂1處,文物保護點關帝廟大殿、大瑤橋2處;具有傳統建築特色的有以南關廂 5號、南關廂39號等為主的二十余座院落式建築。南關廂街區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如著名紅學家吳世昌等,傳統文化有茶文化、酒文化、米市文化、關帝文化、硖石燈彩等。 

 
嵊州華堂  

    華堂位於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鎮臥猊山麓,東臨平溪,南倚蟠龍山,西北廣闊的田野,地處新(昌)嵊(州)奉(化)三縣市交界。平溪江分村而過,東為新區,西為老村,老村占地 8公頃,全村1500戶,4000多人。 
    該村系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孫王弘基始率族人聚居此地,已經歷八百多年的繁衍發展。村內保留了大批明清時期格局與風貌基本完整的古建築和歷史街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氏家族文化。王氏子孫多擅書畫,將書畫懸於廳堂,供人品賞,其宅有“畫堂”之稱。後因其屋捨精麗,山水清妙,“畫堂”易名為“華堂”,並逐漸由堂名演變為村名。明正德年間,村落發展到一定規模。王氏子孫以華堂村為聚居中心,周圍巖頭、小坑、觀下、濟渡等十余村都為王氏後代。 
    古村地處臥龍山脈、毓秀山和平溪江環抱之中,與溪流、群山構成和諧的空間環境。華堂村根據山水的走勢,從東至西設置了前街和後街,作為主要的商業街道。沿著平溪江設置平坦寬闊的平溪路,西面與之平行設荷花塘路。平溪路、荷花塘路與前、後街相互垂直。四條主要街道構成井字格局,這四條主要街道仍然貫穿東西和南北,長逾1200米的卵石路,光滑黑亮,保存完好。支路巷弄由此向外伸展,把村莊分隔成小塊狀形。 
    村內現存古建築群規模較大,類型豐富,包括廟宇、庵堂、祠堂、民宅、牌坊、橋梁、更樓、池塘、水井、水圳等。主體建築群以祠堂、台門、庵堂及前店後宅的商業建築為主,以戲樓、神堂為中心形成古村的商業文化活動中心。華堂村現存建築多建於明清時期,以三合、四合院為主,大多朝東或南,排列整齊。建築平面布局強調中軸對稱,面寬較小,兩側設側屋,縱向進深度多為一至三進。建築莊重素雅,青磚灰瓦,白牆硬山頂,兩層樓,較多設置封火牆。結構簡潔堅固,梁架均采用穿斗式。室內裝修較精,門窗大多采用萬字格,上、中、下絛環板施浮雕花板。臨街房屋底層用船篷軒,柱上施雕花牛腿,顯得精巧雅致。現尚存老台門55座,其中規模較大、建築考究、保存較好的有一清堂、善慶堂、周巖故居等30多座。 
    華堂村文物古跡有省級文保單位王氏宗祠,市級文保單位爐峰廟,文物保護點靈鵝貞節坊、竺紹康故居、竺氏大祠堂三處。此外,還有多處祠堂、庵堂,重要傳統建築有王氏家族宅第、一清堂、善慶堂、凝遠堂等、周巖舊居、商業中心神堂、水圳及其各處頗具特色的埠頭、前後街的傳統商業活動、屹立兩街西端的更樓等等。古村保留了一大批明清以來格局與風貌基本完整的祠廟、宅第與街巷。一溪、一圳、二街、一大家族,構成古村獨一無二的環境風貌。 
    地方傳統習俗有會期、祭祖、義學、書藝等。 

 

嵊州竹溪  

  竹溪位於浙江省嵊州市西北部,會稽山脈中段,紹興小舜江源頭,“清溪屈曲抱村前,四面巒峰同城郭”,環境優美,風景秀麗。處於諸暨市、紹興市、嵊州市三市交界,距嵊州市區63公裡,是嵊州西北部的交通要道。全村560戶,1611人,村內多為錢氏。 
  古村占地面積2.4公頃,始建於宋淳熙四年(1177),武肅王第九世孫錢蕙與弟錢芝覽竹溪勝境,卜宅竹溪,因為基為溪邊苦竹叢生的灘地,故名為“苦竹溪”。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苦盡甘來,去“苦”字稱“竹溪”,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村落布局依山面溪,前低後高,有較大坡度。村內道路選用卵石鋪成,古樸而整潔。村中直路邊設置太平塘,以防火。現存古建築以以旗桿台門為中心,周圍分布有老屋台門、前台門、壹豐台門、貳豐台門、吳家台門等十多座台門,相連成片,多建於清、民國時期。武肅王第30世孫錢萬象於清朝道光年間營建旗桿台門,東西長百米,南北寬五十米。整體建築共66間,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構思整齊、風格獨特、雕刻精致。現為文物保護點。除此之外,均以三合院、四合院為主,大多朝東或南,平面布局強調中軸線對稱,面寬較小,兩側設側門,多兩層樓房,青磚灰瓦,白牆硬山頂,設置封火牆。 
  竹溪錢氏人才輩出,在清代和辛亥年革命時期還有一批當地頗具影響的人士。如錢萬象、錢孔和、錢谲鵬、錢登選、錢駿等。國民黨時期曾出過七為將軍。 
  當地特色產品有香榧、苦丁茶、筍煮菜、板栗、秋梨、山揸、地參(筍干)等。此外,竹雕、樹樁盆景等也非常出名。 

 
椒江章安  

 章安位於浙江東南沿海台州灣畔,北接臨海市,南與椒江市區隔江相望,省道83線穿境而過。 
    章安歷史悠久,西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建回浦縣。東漢光武帝時始改名章安。由於章安交通條件優越,清末民初時期,章安商業相當繁榮。 
    章安老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存完整,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現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章安橋、蔡橋、常樂寺三處,文物保護點花園遺址、新亭遺址、楊司墓群、攝靜寺遺址等18處,登記在冊的其它遺址尚有方萬盛、韋馱寺、梵音寺、古橋閘、回浦閘等多處。另有不少古樟樹、樸樹。 
 傳統產業有有方萬盛、方隆盛等方氏藥業和丁春生中藥行、椒北最早的西醫診所——公濟醫院,“黃裕泰”當鋪,聚元、益生、盧福記、張鼎生、葉順利、葉元亨等南北雜貨店,葉合利、池錦春等棉布店。 
    章安釀造業盛極一時,大型酒坊就有盧阜昌、盧聚元、崔源豐等。 
    孫恩、趙構、戚繼光、任旭、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師、文天祥、李清照、楊蟠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地留下足跡和詩詞。章安還有二百年歷史的傳統文化——山兵亂彈。 

 

天台街頭  

    街頭位於天台縣西,距縣城50多華裡。與仙居、磐安相交界。有古有驿路貫穿,西通至金衢紹平原,東達台州溫黃平原,陸路交通順暢。鎮上居民848戶,2573人,45姓氏共聚。 
    古鎮始建於六朝,至今已歷1500多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始稱街頭鎮。南宋一直到民國後期,是山區農林牧商兼備、東西南北交流的集散地。抗日戰爭時期為浙東行署所在地。 
    街頭古街道長1544米,其中1480米保存完好,古街呈“丁”字形東西走向。有傳統店鋪286間,鱗次栉比。路面用卵石拼成扇面形、金錢形、方形等圖案。始豐溪上游雷馬溪繞古鎮自西向東流貫全鎮,裡石門水庫北干渠繞鎮北畈貫穿境內。因鎮南古時是山間湖泊,湖泊的連接處有一圓如洞穴(稱窦),故稱湖窦,街道店屋的建築,沿湖岸而建,故直中有彎,成大“S”狀。古街兩旁店鋪有“同濟堂藥店”、“靈濟堂”、“保春堂”等藥店15家,“恆興油行”、“許合興油行”等油行14家,以及“民生診所”“聯合診所”等診所5家和“徐品水煙莊”“孫仁和煙店”等煙酒店3家。此外,還有水作坊、米行、南北貨店、百貨店、成衣店、銀手飾加工、打錫器店、染坊等數十家。 
    沿街店屋絕大部分都是兩層樓,古建築多為清代中晚期,主要文物古跡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曹宅大院,歷史建築有古茶亭、古戲台三座、一品宅、南大殿古戲台、西溪橋、抗戰時期曾是“浙東行署署府”的藍州書院以及號稱“三台九明堂”的余、曹、潘、齊、許五家族四合院等。其中三台九明堂共467間,占地19531平方米,保存完好,前店後院,保持浙東商鋪作坊的特色。 
    古鎮內尚有“半山煙雨”、“焦麓歸樵”、“西橋步月”、“杜陵嘉禾”、“董塢溪筠”等古風景五處。臨天台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寒巖、明巖、九遮山、寒山湖以及方山頂縣級風景名勝區。古樹名木有樟樹6株、楓樹14株、柏樹1株。 
  傳統節日有舞獅、舞龍、舞馬。打花棍、唱蓮子行、唱道情等傳統戲曲,每逢節日都會上街演出。 
    古鎮盛產油茶樹、桐子樹、烏桕樹等木本油料產地。 

 

溫嶺溫峤  

    溫峤位於溫嶺市溫峤鎮。據考古資料分析,新石器時代此地已有人類活動。宋時,為溫台二州交通要道,商船交匯,人客雲集。明清時期進一步繁榮,因其南通江下水路入海,西通樂清、溫州、北水路通路橋官河,東陸路通黃巖,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當時的一大市鎮。 
    溫峤老街格局至今保存完好,分前後兩條街,街面多鋪作石板,全長約1500米。兩街之間由溪流相隔,前後街之間多以小橋相接,石橋多簡易石板橋。民居間為小巷小弄,分而不隔,處處相連。前街長約1000米,多為二層樓木建築建築,沿街兩面建設。後街長約500米,街道寬闊,沿街單面建設,多為二層樓木建築建築,有些地方有過街樓。建築裝飾多樣,柱頭上施斗拱,有鳥形拱、花拱、象鼻拱等。斗拱上雕刻人物花草、飛禽走獸、幾何圖案,形象豐富。文物古跡有市保單位戴氏宗祠,此外,還有龍潭坑摩崖、小明因寺、妙嚴禅寺等文化遺存。 
    溫峤歷史悠久,商貿發達,經濟繁榮,街上商鋪林立,商行眾多,茶食、稠布、參藥、雜貨鋪等,至今,仍然商貿興旺,現存有打鐵店、制桶店、活字印刷等傳統作坊。 
    歷史名人有宋代名士徐似道、丁希亮,明代戴豪、戴師觀,清末民初台州著名藏書家金嗣獻等。 

 

仙居高遷  

    高遷位於仙居縣白塔鎮東1公裡處,距縣城 20公裡。始建於元代,現存村落格局為清乾隆至鹹豐年間(1761—1800),總面積約35公頃,由該村富翁吳白巖、應巖兩兄弟及其後裔構築,相繼建成六翼馬頭宅院13座。抗日戰爭期間,省保安處、寧波高級工業學校遷駐本村數年,建國後,為鄉政府所在地。現有人口約三千左右,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是吳氏宗族的血緣村落。 
    村落水勢由南向北,成“川”字型的獨特格局,道路與水勢相隨。以月鹿河為界,分為上屋、下屋兩村,現上屋村古民居損壞嚴重。下屋古村自西向東高遷古村自西向東可以分為古街區、綠荷池區、月鹿河區等幾個區塊,其中月鹿河區排列著六座四合院式宅院,現尚存11透,新德堂、裡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積善堂、余慶堂、旗桿裡等民居院落為古村落的精華部分。各院落中心軸線對稱,中心軸線上一般布置門廳、外院、正堂、中院、後花園,諸多院落,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層次錯落有致,粉牆黛瓦、連綿成片,翼角馬頭氣勢非凡,立面輪廓,豐富多彩。 
    村落內街道分布隨意,民居基本模式是以院落為核心組織空間,中心軸線左右對稱。中心軸線上一般布置有:門廳、外院、正堂、中院、後花園,正堂一般為三間。建築物多為二層高,廳堂開柱而成樓房。結構形式屬於穿斗式。正堂、門廳明間空間高敞。靠庭院一側皆有披檐,一般有廊柱支撐。一座建築群一般有多個院落組成,但院落尺度不大,以實用為主,也有多重軸線並列,形成“跨院”。沿街商業建築較為簡樸,多為二層,通用活動木排門窗,山牆為清水磚牆。村內古建築細部特征明顯,柱礎多為圓形鼓墩式,柱有直柱、梭柱兩種;梁分直梁、月梁兩類,月梁端部皆雕刻線腳。牆有磚牆、亂石牆、卵石牆三種;門窗多為隔扇式,木質,磚石牆上一般采用石制窗,方形,石板镂雕作窗心,使用石庫門,木雕精美,多刻在梁架、牛腿、門、窗上,尤其牛腿處最為精美,有歷史典故、花草蟲獸等,雕刻手法多樣。 
    月鹿河以北約一百米,為高遷古村的宗祠、墓葬區,有大小宗祠、七星墩遺址等。村內還遺存有保童塔、古井等。村南傍老鷹嘴山和景星巖,西臨白水溪,又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神仙居、和歷史文化古鎮皤灘相連,環境優美。 
    傳統工藝以無骨花燈最為特色。 

 

青田阜山  

    阜山地處青田縣城西南面12公裡,四面環山,屬丘陵盆地,有“低山平原”之稱。境內小溪頗多,匯集東部蜿蜒西去,注入小溪港。清時稱三內都,民國時為阜山。現轄21個行政村,4101戶,15651人。以陳、周、葉、倪、付姓氏居多,世代繁衍,以姓氏命村名。各姓氏相繼遷此繁衍生息,以宗族體系建成一個個村落。 
    以阜山村為核心,諸村分布位置相近,布局緊密。各村歷史資源豐富,陳宅村古建築保存完好,多以石壘牆四合院、三合院式民宅為主,屋內雕梁畫棟,室外天井鵝卵石構圖墁地。村北古橋亭閣、宗祠、古樹,村內古廊橋、石板橋、庭院式民宅,錯落分布;安店村民宅建築基本保持原貌,安店老街格局完整;周宅村古廊橋、宗祠及一批民國時期的民宅建築保存較好;岙底村、朱岙村、紅富垟村等傳統風貌與古民宅等基本保持原貌。阜山又是青田華僑發源地之一,保留有一批華僑建造的民國時期的庭院式住宅,如陳瑛舊居“裕堂別墅”等。 
    阜山主要老街為安店村安店街,傍水依山而建,沿玉帶溪東南岸,長約 300米。沿溪南一側設廊屋店鋪,外側施欄凳,店鋪每間面闊2至3米不等,均為二層樓閣木結構建築,重檐雙坡頂。前檐廊作街道,寬約3米多,為卵石墁地。抗戰時期,浙江省高等法院、稅務局等省級機關遷此避難。古街店鋪均系清末民國時期建築,建築形式以木結構穿斗式、鵝卵石砌築山牆的住宅建築為主,另有一部分磚混結構建築,靠老街東面山麓是一批三合院式民宅建築,鵝卵石鋪築弄巷,縱橫交錯,建築布局有序。 
    阜山文化遺存豐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其中阜山村有清真禅寺、裕堂別墅。陳瑛紀念館、陳瑛墓四處,陳宅村有毓秀橋、派巖橋兩處;文物保護點 7處,其中阜山村有陳用中百歲坊一處,陳宅村有廊屋橋、上馬石板橋、陳氏宗祠、陳金星宅四處,朱岙村朱岙殿一處。另外還有陳氏民宅、陳志方宅等。周國華宅、周宅廊橋、倪氏宗祠、永濟橋、七五相公廟、周國興宅、汝南舊家等傳統建築。 
    阜山自然風景名勝資源豐富,境內有百丈漈、平湖水庫等風景名勝區,還有龍液噴泉、三姑抱侄、七星環拱等景點。古樹名木有古桉樹、古松、苦槠、銀杏、柳樹等十多棵。 
    阜山村落中都至今還保留濃厚的傳統民俗文化,有不同姓氏大小宗祠、廟宇多處,主要民俗風情有清真禅寺廟會、百寶鑲嵌、春節祭祖、掛詩燈、初一祭祖、吃老人酒、燈舞等。 
    阜山以農業經濟為主,盛產油菜、茶葉。葉蠟石礦產蘊藏豐富。 

 

松陽界首  

    界首村地處松陽縣域之北部界首村,松陰溪東北岸,緊扼富庶的松古平原入口處,東南距松陽縣城二十公裡,西北與遂昌縣交界,故稱界首。古村落依山傍水,臨溪而建,呈帶形塊狀聚落,村中老街由西北至東南穿越古村。村中以劉姓居多,其余依次為張、陳、顏、缪等姓。現有住戶428戶,828人口。 
    村中的老街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一裡,歷史上是松陽出境的古驿道。街道兩旁集中保留有清代古建築禹王宮、劉氏宗祠、張氏宗祠等19處,此外,還保存沿街鹽店、旅館、酒店、南貨店、豆腐店、中藥店等以及古井6口,古樹6株。這些古建築白牆灰瓦,硬山頂,多為二進或三進重檐泥木結構樓房,中軸線上對稱布局,門樓、廳堂、格扇門窗等裝飾多樣,木雕、磚雕技藝精湛,題材豐富。古民居群馬頭牆高低錯落有致,連綿成片,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歷史格局與傳統風貌。天井用石板、卵石鋪設,室內通風、采光較好。為防洪水襲擊,古建築牆基都用大小均勻的卵石排列砌築,高出地面一米之多,形成古村落特有的風貌。街弄排水通暢。 
    界首村歷史悠久,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文物古跡集中,保存較好。主要文物古跡有文物保護點鯉魚山商周文化遺址、水井嶺頭山唐、宋窯址、禹王宮、節孝坊四處。還有麗水最早女子學堂“震東女子兩等小學堂”、劉氏宗祠、張氏宗祠、劉為公宅、顏日旺宅、張光清宅、劉為鼎宅、劉為绾宅、劉關信宅、劉福儒宅、劉為卓宅、張公祠、劉為喜宅、陳公祚宅、劉善康宅、陳樟富宅、陳關登宅、劉善照宅、古客棧等重要建築以及六處古井。 
    村東南一公裡有風景名勝地萬壽山,與獅子巖、仙巖等景點相連接。村內有古樟、糙葉樹、苦槠樹、羅漢松等百年以上古樹近20株。 
 傳統風俗有廟會戲、元霄節燈會、舞獅以及每年春節、清明、重陽、冬至上墳掃墓等。 

 

遂昌王村口  

    王村口位於遂昌城西南面60公裡。烏溪江與其支流關川的匯合地帶,古稱玉溪。初有王姓人定居於此,故名王村口。烏溪江、關川溪由東而來,將村莊分為橋東、橋西兩個行政村,宏濟橋連接兩村。 
    王村口是古代遂昌政治、經濟中心,清中葉,逐漸發展成為一商業中心。民國時期,鎮裡老街約有肉鋪、藥店、染坊、糕餅店、搾油坊、轉運行、南北雜貨等數十家。王村口還是一處軍事重地,20世紀30年代,粟裕率領紅軍挺進師開辟了以王村口為中心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1984年,粟裕骨灰撒在當地月光山,並在白鶴尖建造了紅軍紀念亭。 
   老街兩旁古建築保存基本完整,布局合理。沿街古民居群白牆灰瓦,硬山頂,馬頭牆高低錯落有致,連綿成片,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鎮內主要文物古跡有省級文保單位王村口紅軍挺進師革命紀念建築群(天後宮、宏濟橋、挺進師師部舊址、蔡相廟、月光山公園、白鶴尖紅軍紀念亭六處),均完整保留。 
   東有風景名勝區南尖巖。 

 

龍泉上田  

  上田位於龍泉市城北鄉上田村,松、遂、龍三縣交界處。以地處海拔 455米高地。村民多數姓毛,清康熙年間從遂昌關川遷此始居。全村185戶,680余人。 
  上田溪將村分為南北二面,村捨沿溪呈團聚狀。整個村落的道路,河流,民居等都較完整地保持著清末民初的格局風貌和建築式樣。村內有村中路、村關路、村坤路、碓前路、水井弄、大路下弄等巷弄42條,石拱廊屋橋、石板橋、蹬步等橋梁11座。沿溪老街東西走向,溪南老街保存較好,長約七百多米,塊石、卵石砌築路面,街上還保留著古老的石攔桿,老街兩側的建築大都是清代式民國時期所建,白牆灰瓦,連綿成片,基本保存著原建築格局。清末民初時期,老街有藥鋪、雜貨店、南北貨、糕餅店、水作坊等數十家,目前還保存著踏碓四座,上田村故有“九橋十三碓,監田十景”的美譽。北面的老街區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近年已多處改建,歷史風貌遭到一定破壞。 
  上田村除了臨街商業建築外,還有許多宅院、祠堂等清代傳統建築。全村現有30余座清末民初時期的古民居,保存完好。其門窗、牛腿、斗拱、天井卵石拼花、卷棚頂等制作精細,工藝精湛。文物古跡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上田戰斗遺址(清代禹王廟),此外,還有蘭田橋、毛氏宗祠、毛家大院、文昌閣等。 
  上田村盛產木材、毛竹。上田村有羅漢松、楓香、苦槠、金桂、南方紅豆杉等百年以上的古樹30多株。 
  傳統民俗有舞龍燈、獅子、花燈、花鼓、新年祭祖、放明燈、寒露迎賽會,冬至宴會等。 

 

岱山東沙  

    東沙位於岱山縣西北角,俗稱東沙角,三面環山,北面瀕海,由西沙角、念母岙、沙河口自西而東環列成大海灣,至山渚頭岬角形成半圈狀,東沙坐落於大海灣東角——故史稱“東沙角”。傳統街區范圍約 8公頃,由山渚頭路、解放路、和平路、橫街、人民路組成,俗稱“橫街頭”,形成“橫街漁市”。東沙角距縣城9.73公裡。 
 歷史悠久,境內念母岙出土的北畚都新石器文化遺址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已有居民生息。清光緒年間《定海廳志》始稱東沙角鎮。 
    自清康熙開禁以來,以漁鹽著稱,每逢漁汛季節,一直是漁船、商家聚集之地,“捕魚曬鲞,殆無虛地”,為浙東重要商埠之一,形成海島特有的文化。東沙角得漁、鹽之利,在清朝、民國時期,商貿就得飛速發展。清代文人王希程有詩“才見喧阗朝市散,晚潮爭集又橫街”,可見橫街攤位上海鮮產品之多,魚貨買賣之活躍。民國時期有大小店鋪四百多號。有米店、雜貨店、香干、酒店、餅店等。商貿帶動了郵政金融行業,自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始設岱山民信郵政分局,開創了海島郵政業務。金融業始於清光緒年間,開設了當鋪、錢莊,民國時期,中國銀行定海支行、中國通商銀行定海支行等都在此設立分行。其他如木材、毛竹、鐵器、修船、皮革等手工業。 
    老街的店鋪,晚清時期建造的多為二層木結構建築,以三五間鋪面為一連體樓房單位,雖然樓層較低,但幾十間店鋪一字排開,相當整齊。這些樓房中又穿插少數平屋店鋪,整條街面顯得遠近高低、錯落有致,重要建築有民國時期建造的紅祥棉布店、聚泰祥綢緞莊。現石板路雖已改成水泥路面,但兩旁鋪面仍保存較完好,總體格局未變。在傳統街區周圍的傳統民居區,有一條石板鋪設小巷與街區相連,內隱現著一座座四合院民居,圍牆門樓飛檐起角,以石塊為外牆、小青瓦為頂,一般為磚木結構,有平房組合,也有樓房組合,都各具特色。主要居民宅院有俞家老宅、董家宅院、孫家大院、謝家宅院等。 
  東沙有縣級文保單位北畚都新石器文化遺址、羊府宮、戊辰河、東海工委舊址4處。海天一覽亭、念母亭、“保二中隊”革命歷史陳列室、趙公去思碑亭、淨觀寺、五都府。 
  古樹名木有一銀杏、白梅,均在百年以上。民俗文化有迎神賽會、廟會戲、舞花燈、蕩花船等。既有沿海各地民俗文化組合特色,又有海島特色,並與東沙的宗教文化密切相關。 

 

瓯海水碓坑、黃坑  

    水碓坑位於瓯海區西部澤雅鎮,坐落於群山環抱之中,村北面有小溪從村前經過,依山傍水,村民主要集中在小溪南面依山而築,沿山勢逐級升高,布局錯落有致。村內耕田不多,周邊山上竹林茂密,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全部為潘姓家族,自康熙年間遷入此地,已有200多年歷史。 
    黃坑村位於澤雅鎮南部,村四面環山,二溪匯入。常住人口 167人,居民主要為黃姓和吳姓兩大家族,其先民自元朝末年,從福建漳州、泉州遷入,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澤雅先民大多來自福建南屏,為避戰亂來此定居。遷居後,發現澤雅一帶多水多竹,適合造紙,於是重操舊業,進行南屏紙生產,福建的南屏紙在此生根。此後澤雅造紙生產盛極一時,幾乎成了當地居民的主要生存手段。村北小溪兩岸遍布水碓作坊,村民至今仍憑借豐富的竹資源,依靠古老的造紙技術生產屏紙維持生計。紙農們聚族而居,以紙為業,澤雅的山水間形成了大小幾十個村落,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延續了一種獨特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村內民居古老,造型別致、布局有序、保存完整。建築手法不拘一格,常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民居以東北朝向為主,建造年代多為清代中期,建築形式多樣。既有山鄉土建築,也有典型的江南木結構建築。房屋布局多三合院式,兩側房屋和台階都較簡單。民居建築多就地取材,建築用材取自本地杉木和石材。比較注重門窗和雕刻,做工考究。山石壘砌的山牆和竹篾編壁使用較為普遍。這種建築形態和手法反映了當時當地的經濟狀況和社會文化形態。 
  水碓坑有文物保護點十二宮1處,黃坑有文物保護點黃坑宮、旗桿屋2處,此外,水碓坑有潘寶吉家的九間大屋、潘迪岳家的七間老屋、潘洪錢家老屋、潘可池家老屋、潘金地家老屋等古民居20多幢,黃坑有黃氏老宅、吳興宗祠、吳氏老宅、吳國良家的明代老屋、吳成京家九間老屋、吳成舜家老屋等傳統民居40多幢。兩村還有造紙水碓、紙槽數十座。 
  水碓坑、黃坑較完整地保存了傳統村落形態和紙山風貌,村落建築布局靈活、合理的和建築群古樸自然的其形成和發展完全反映了當地以造紙為主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是澤雅紙山文化的縮影。 


 

永嘉嶼北  

    嶼北位於永嘉縣巖坦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上游,距縣城60多公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溪,自然環境十分清幽。全村占地面積2.8平方公裡,500余戶,1500余人口。 
 嶼北原名菰田,村南有一座菰嶼小山,宋朝時汪氏祖先從後棠灣移居菰嶼小山之北,故更名“嶼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嶼北曾是中共瓯北中心縣委駐地。 
    嶼北作為一種宗族聚居的形式,村落布局據雲源自北宋周敦頤《愛蓮說》“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進行規劃,村落平面呈蓮花形,傳統的“耕讀”文化融合於建築之中。在“蓮花”中心,分布著翕和堂、茂秀堂、三進九名堂、陽和堂、樂德堂、鐘壽堂等建築,其外圍建造了七座宗祠,分布在村落四周。護村牆和護村河繞村落一周,並在村的四周設門九處。整個村的地貌與建築布局猶如荷花綻放,“後山面盆地”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民居多坐西朝東,村內古建築占現有民居建築的 95%,現存建築均為明、清及民國時期風格,建築多三合院或四合院,平面呈一字形、口字形、日字形等多種形式,梁架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屋頂為灰瓦懸山頂,建築裝飾樸素簡潔。大量卵石、塊石、條石應用於古建築外牆、鋪地、寨牆等。 
 文物古跡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祠、汪應辰墓,文物保護點昭福寺一處。此外,還有石拱橋、瓯北中心縣委舊址、嶼北宮等文物古跡。 
    嶼北村歷史悠久,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自古即有“溪山小鄒魯”之美譽。汪氏一族先後出狀元1名,進士8名,其中,南宋時期汪應辰、汪應龍兄弟及其兒子“一門三進士,父子兩尚書”。 
    傳統民間藝術有燈會、舞龍、擺看、定位等。還有釀酒、紡織、刺繡、水碓、油車、豆制品、素面、印染等傳統作坊。 

 

蒼南碗窯  

    碗窯位於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是蒼南“濱海—玉蒼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舊稱蕉灘或蕉灘碗窯,解放後始稱碗窯。 
    碗窯林木豐富,水源充沛,盛產高嶺土。明末清初,福建連城縣巫氏等先民先後遷居此地,利用當地資源,制瓷為生,世代沿襲制瓷工藝至今。是一處研究浙南風俗民情、古建民居、陶瓷燒制及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地處玉蒼山脈南麓坡地,毗鄰溫州平陽、泰順兩縣,村前臨浙南最大人工湖——玉龍湖。村落面積0.2平方公裡,現居住人口200多人。地處玉蒼山脈的雷石湖山和車水汞山之間,村落兩側由二條山澗相夾。清,入遷的夏、施、巫三姓先民開始築窯燒制土碗。 
    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碗窯先民已在這裡繁衍生息,並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開始制瓷。人口雜居,各建院落獨居,沒有形成濃重的氏族色彩,各家供奉本族先祖,村中基本不建宗祠,並主要以陶瓷燒制為業,歷代相承,直至解放後建陶瓷廠,手工制瓷才逐漸衰落。 
    碗窯古村原分頂窯、下窯、半嶺三部分,下窯因建橋墩水庫而淹沒。現村中尚保存陶瓷作坊五千多平方米。沿村落中央塊石鋪設的路面拾級而上,古民居、作坊、水碓房錯落有致。自附近的壩內山騰垟水庫沿山腰設置的引水渠自上而下流水淙淙,曲折流經各民居、水碓作坊,供村民生產、生活兩用。民居建築每座有廂房、院落,層層疊疊,依山而築,宛如一座小山城,可見清代中晚期陶瓷燒制之鼎盛。 
    制陶手工作坊及傳統工藝一直保存、沿用至今,尚存作坊5座、水碓房3座、老窯場1座,並有諸多瓷土漂洗池、沉澱池等配套生產設施,總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碗窯民居建築尚保存30余座300多間,同古村內的陶瓷作坊協調統一。主要古建築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碗窯古戲台,此外,還有三官廟、吊腳樓、余氏故居、朱氏故居、老窯場、碗窯青花瓷窯址、陶瓷手工作坊及設施。 
    傳統文化有祭祀五顯大帝、祭祀三官大帝等。紅軍烈士墓及紀念碑。古樹名木有古樟樹和古楓樹各一棵。 


 

泰順百福巖•塔頭底  

  百福巖、塔頭底村位於泰順雅陽鎮,東北接文成,西北為景寧,南與福建為鄰。村落均坐落於山水環抱之中,村前小溪流淌,民居依山而築,屋後竹苞松茂,村落地盤寬闊,土厚泉甘,有大片的田野,俨然田園山居之景。 
  百福巖村因村後有一巖石顏色奇異,恰似食物“白腐”,故早期村名稱“白腐巖”,後周氏族人改名“百福巖”。其為一多姓共居的古村落,有周、李、林、葉、盧、姚、馬、施等姓氏,惟周氏繁衍最盛,且民居密集,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區域。 
  塔頭底村村民多季姓,季氏始祖季茂齡祖居青田梅歧,於明正德戊寅年(1518)率族人遷至泰順雅陽大坪後彎。清康熙己末年(1679),其後裔見塔頭山環水秀,利子孫繁衍生息、耕讀傳家,遂移居於此。 
  兩村民居多為三合院和四合院式,以五開間和七開間為主,屋架有抬梁式構架和抬梁、穿斗混合式,懸山或歇山頂,檐廊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直接與天井相連,這是溫州地區的普遍做法。民居采用石板、卵石、磚等鋪地,木雕精美,內容多為歷史故事。 
  百福巖村中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築系周氏所建,周氏所建六座古宅中,以旗桿底、石門樓和與其相鄰的中央厝最為精美。塔頭底村的下厝為季氏在塔頭建造的第一座住宅,門樓並不對正房,“歪門正廳”。此外,還有中央厝、舊厝、尾厝等傳統民居,這些民居依山而建,坐東朝西,兼為二進院落式建築,占地面積比較大,一般在800-1200平方米。 
  兩村均系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因此,宗祠建築體量型制較傳統民居大得多,顯得莊嚴肅穆,雅陽的宗祠極少建有戲台。雲峰祠是季氏的宗祠,清乾隆時所建,共四進。百福巖村周氏宗祠為清鹹豐年間所建,懸山頂,彩繪精美。 
  除民居、宗祠之外,還有季氏貞節石牌坊、碓米房、東安寺、寶林寺、“桐山大路”古道以及普賓橋、墩頭橋等木構廊橋。周邊主要自然景點有氡泉大峽谷。傳統民間藝術有指頭戲。 

 
  
義烏佛堂  

  佛堂位於義烏市南部義烏江東岸,距市區13公裡。稠佛公路、上佛公路、金義東公路、五洲路和金甬高速公路均在此匯集,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框架。佛堂因佛緣而得名,逾時千年。到明清時期,因徽商、紹商的相繼介入,佛堂又成為一個商貿業發達的商埠重鎮,民國時期,為浙東四大重鎮之一。 
  佛堂古鎮位於義烏江沖積沿江小平原上,周邊丘陵地帶與其形成群山環抱之勢,石牛山、塔山、雲黃山、獨山、八保山與古鎮和義烏江共同形成遠山、近水、風貌古鎮融合統一的整體環境格局。古鎮以蒲川為界分為東、西兩大片。從其成長肌理可以看出,蒲川以西片區是古鎮最初的建鎮型態。古鎮初建規劃布局的老街為中軸形成南北三縱(石草田沿街、直街、大文頭至共和巷)、東西四橫(浮橋頭、鹽埠頭、新碼頭轉金宅弄到人民巷、竹園埠頭到商會街)格局。三縱街孤線交匯於朝江口老市基,此布局正如“古佛堂”楹聯所題“佛堂市興永千秋”所期冀之意。 
  老街由直街、商會街、浮橋頭橫街、鹽埠頭橫街和東西兩條副街組成。直街是古鎮的商業主街,總長二千余米,從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沿街店屋多清至民初的建築,二層樓木結構,翹檐木雕回廊,木雕精湛。街面由石板和兩邊鵝卵石鋪就。民國時期,鎮上經營茶館、酒肆、錢莊、當店、田料、百貨的商家近 400家。新、老市基分別是“直街”南北兩頭,是舊時趕市、集會的場所,逢市客商熙來攘往,一派繁華景象。 
  佛堂的古民居、祠堂大多為清和民國時期建築,白牆青瓦,典雅清秀,百余幢古建築以其精湛的木雕、磚雕、石雕和精美的壁畫,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建築“建築、繪畫、雕刻”三位一體的特點。 
  佛堂的文物古跡很多,價值很高。有省級文保單位雙林鐵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棋記、毛家大院、留軒小學、留耕堂、節孝祠牌坊、友龍公祠、培德堂七處。此外,還有有新安會館、紹興會館、商會、雨台、浮橋、官廳等,古鎮有雙林禅寺、雲黃寺、渡磬寺等八座寺廟,福星殿碼頭、鹽埠頭碼頭等舊碼頭十多個,可謂元素齊全,清晰地顯現出一幅完美的“清風商埠”圖。佛堂古樹古木有樟樹兩株,枸樹一株。 
  佛堂傳統文化有迎龍燈、抬閣跷、獅子搶球、打秋千、地方戲曲婺劇。在茶樓、酒肆、船舟等休閒場所,還有鑼鼓班、道情、花鼓、說唱、“鑼書”、“講大書”等群眾喜愛的民間曲藝。 

 

永康厚吳  

  厚吳位於永康市東南約15公裡的石柱鎮,與缙雲縣相鄰。古村南北長約500米,東西長約450米,占地面積約5.22公頃。村落面朝屏山,東臨南溪,西望歷山,背枕前坑,其絕大部分建築的朝向均為坐北朝南。吳姓先祖自宋嘉定年間遷居於此,距今已有780 多年的歷史,子孫繁衍了三十六代,歷經宋、元、明、清建設,村落發育成熟,建築類型多樣,保留眾多的宗祠、民宅、商業店鋪,村落形態基本完整。厚吳村在清至民國初期,商業經濟發達,其商業建築主要依厚吳大街而建,大多保存完整,有的還在使用。 
  整個村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村保存較為完整,而北部已插入部分新建築。古建築以起源屋為中心,逐步向四周擴散。村中吳姓長房、禮房前園、射房祖處、智房東園、勇房外田、御房新樓等六大房派的居住區基本保存完整,聚族而居的傳統保存至今。 
  縱橫交叉的老街是古村的主要交通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以後吳大街為主干,臨街分布有上千間的店鋪、藥店、古宅、祠堂等,支脈延伸,回旋通暢,古村也被分割成數十個長條形單元。古村處於一塊小高地上,避免了洪澇災害,但缺少水源。為解決水源,又人工建造了許多池塘,因而形成了老街縱橫交叉,池塘星羅棋布的基本格局。 
  保存較好的古民居近60棟,其中有數座明代建築較為珍貴。其他多為清代或民國時期所建。木結構,白牆灰瓦,連綿成片,至今仍較好地保存了傳統風貌。類型有五間頭、七間頭、九間頭、十一間頭、四合式、兩進、三進、四進式,其中保存較好且十分精美的住宅有:南峰聳翠、培耕堂、瑞霭住宅、新屏山精捨、吳福聰住宅、吳貴盛住宅等。商業建築大多沿後吳大街而建,大多保存尚可,如同仁堂、協和店、裕興店等。原來村中央有石牌坊六座,已毀。村中除保留有大量祠堂、民宅以外,還保存了一些其它的類型的古建築。現存吳氏大小宗祠有吳氏宗祠、澄一公祠、吳儀庭公祠、九份公祠、向陽公祠等。與住宅連為一體的較大且保存較完整的香火堂有為繼堂、樹玉堂、存誠堂、衍慶堂及全村最早的吳氏祖屋“前軒間”等。 
  現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氏宗祠,以及麗山公祠、吳儀庭公祠、九份公祠、向陽公祠、存誠堂等12處文物保護點。古樹名木古蘇鐵、古樟各一株。村中仍然保存的手工藝有編織、刺繡、打鐵能夠。傳統文化有廟會、鬧羅漢、迎龍燈、傳統戲劇—婺劇等。 

 

蘭溪虹霓山  

  虹霓山村位於白露山東麓,距蘭城15公裡,村落後枕白露山,前臨甘溪,屬丘陵地帶,村前有大片良田,環境優美,黃店至女埠公路從村前經過。交通便利。現有人口 2700余人,800余戶。絕大部分為童姓。 
  該地早在唐代以前就有許多小村落散居,北宋太宗太平興軒年間,該村始遷祖童德十一公諱微者自眭州壽昌八鼓橋遷來。初名黃岡,又名蟠龍,後因青山雨霧天晴陽光返照如虹霓故據山之形易名為虹霓山村。自宋代以來,屢經廢興,清鹹豐間大都毀於太平天國兵火,現存建築多為同治、光緒年間重建,傳統民居保存完好,現存有400余幢,占地面積達60000平方米,建築古樸,且連綿成片。 
  該村歷史悠久,古建築眾多,街巷分布合理,村落傳統格局及風貌保存完好,村內道路為棋盤形格局,隨山勢高低起伏,街巷多為鵝卵石路面,村形如龜,南頭北尾。民居、宗祠多為白牆灰瓦馬頭牆,建築平面類型以對合樓、三間西搭廂,三進兩明堂和前廳後堂樓為主。村內文物古跡豐富,村內現存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宗祠、民居近四百余幢。以世美堂為中心。世美堂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清代,為該村童氏總祠,雕刻精美,規模宏偉。其他重要建築如亦政堂、積慶堂、崇本堂、景福堂、童進銀民居等,此外,還有大井、紅石井圈等文物古跡。 
  古樹名木有童氏宗祠內桂花樹一棵,樹齡約四百余年,村內殿口塘,中心圹邊,有古樟兩株,樹齡約二三百年。周圍勝跡有白露山慧教禅寺等。傳統文化有十響班、舞獅、抬閣等;傳統工藝有剪紙、草編、木雕等。 

 

蘭溪永昌  

  永昌古街位於蘭溪市西部的永昌鎮永昌村,距市區約10公裡, 330國道從古街旁穿過。從此地孔塘殿山、大洋山、許店山等商周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看,該地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吳越時期已形成村落。 
  永昌因永昌溪得名,歷來是商賈荟萃之地,古街形成於元代,發展於明代,至清代達到鼎盛時期,當時著名的徵商在此設立徽州會館,可見當時市場繁榮、店鋪林立的盛況,至今老街還較完整保存了當時原貌,商貿依然相當發達。 
  古街東西走向,全長1000米,寬4-5米,整個古街區占地面積約15000余平方米,整體風貌保存的相當完整。街區兩側有多條裡弄向外輻射,格局呈“豐”字形,小巷裡弄深處則分布民居、宗祠、寺廟、會館等建築。白牆灰瓦連綿成片。 
  街區內有雙溪灌穿而過,即為居民商賈提供生活用水,也可作交通運輸、消防、排污之用。主要巷道有左右街、橫街、水坑沿、西頭掘(李山裡)、郭背路,牛市巷、鵝市巷、樟林巷、六口塘沿、橋西巷等等。老街上有傳統店鋪肆坊百余家,具體有酒坊,永裕醬坊、李山號鐵店、德濟堂、太尉殿等。古街東西兩頭各立牌坊一座,分別是清乾隆59年諸葛氏節孝石坊和清乾隆47年章氏族石坊,過溪有石拱橋及20多間長四十余米水閣樓相連,中間有一排塘,環境優美。明萬歷二十四年趙賢祖《永昌排塘記》雲:“邑之市鎮永昌為最,鎮之池水排塘為最,塘在中心,上下二湖旋、繞、左連上堰,右接雙溪,前遵大道,後附民居,有似乎排塘,故名也。” 
  永昌現存傳統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所建,基本保持著清末民初的格局。建築類型豐富,其現存建築形成多樣有石坊、拱橋、梁橋、古溪道、水閣樓、古店鋪、古作訪、古民居、宗祠、神廟、商業會館等,既有江南水鄉特征,又有傳統之風味。集居住、經商、作坊於一體,較完整的保存了歷史風貌,是一處典型的江南街區。 
  主要文物古跡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積慶堂,重要傳統建築有徽州會館、崇德堂、庵頭古井、李氏蕃衍廳(李氏大廳)、忠義祠、永昌橋、節孝石坊 、旌節石坊等。 
  傳統文化有婺劇、越劇、十響班、三合班、座唱班,說書附本地                            傳統戲曲演唱班,以及舞龍(迎龍燈)、舞獅、喜訂樂隊、映歌。傳統工藝有剪紙、麥桿編、竹編、草編、木雕、石雕、印染等。 

 

武義嶺下湯  

  嶺下湯村位於武義縣大田鄉境內,村落傍水而建,雙港溪自南往北流經嶺下湯,注入熟溪,歷史上一直是嶺下湯土產及竹木外運的水路渠道,是周邊鄉鎮的集市貿易中心。古村在選址和房屋建造上注重與周圍山勢、水流相協調,在山區營建了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空間,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嶺下湯村始建於宋代,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湯姓始祖湯晙從處州碧湖(今龍泉)遷移至此,因村位於少妃嶺和大殿嶺山腳下,故稱“嶺下湯”。村民以湯姓為主。村內古街形成於明代,清乾隆年間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當時,有酒店、南北雜貨、米行、藥材、棉布、裁縫等近百家店鋪,街上還設有電話局。 
  古街沿溪南北走向,長約500米,石板路面寬約3米,兩側店鋪多二層木結構,面寬三間至十間不等,進深一般為三間,硬山坡頂。店鋪采用傳統長形排門。古街東側店鋪背溪,其後多建有附屋或三合院,因地勢較低而多建三層,前店後屋之間以樓梯上下相連,屋後有台階下至溪邊埠頭。古街西側店鋪多四合院落,因地勢使然,室內地面高於東側店鋪二至三個台階,形成西高東低的商業店鋪格局。古街以西店鋪後面是大片的民居,依山就勢而建,村中道路鋪以卵石或塊石,高低迂回,整個古街和村落保持著原有的形態和格局,歷史風貌保存較好。 
  嶺下湯村內現存明代建築 8處,清代建築30余處,民國建築60余處,建築保存較好。傳統民居有宗祠、廳堂、戲台、書院、橋梁等,多為傳統二層木構建築,硬山坡頂,平面布局為三合或四合,院落一般較小。受山區條件限制,建築牆體多采用板夾築泥,外觀粉白,檐下繪以壁畫。體量較大的民居有二進,前、後進之間往往依地勢建造而有高低,很是生動。廳堂建築以三家頭、敦本堂為代表,則采用抬梁式構架,形制規整,雕刻精美。村中建築雕塑和彩繪多采用瑞禽家畜、田園風光、自然山水等題材。 
  文物古跡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梁架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湯氏特祠、太平天國標語,文物保護點有虎閘門,傳統建築有朱家祠堂、上屋、爾生旅館、魚骨廳、三家頭、上石廳、敦本堂、西書堂等。 
  傳統文化和民俗有六天年、新年開筆、迎春接福、乞巧、春秋祭、舞龍燈、喜龍、百子燈、泰和會等。 

 

龍游三門源  

  三門源村位於龍游縣北部石佛鄉境內,距縣城28公裡。北倚千裡崗山脈余脈,南接金衢盆地,村內住戶基本為翁姓和葉姓,自北宋末年至南宋鹹淳六年始遷居於此。葉氏家族先祖文彬公為第一世祖;翁氏為避宋朝方臘之亂,遷居龍邱三門源。全村共407戶,人口1386人。 
  三門源村三面環山,山澗溪流自北向南穿村而過,環境恬靜秀美。建築沿溪兩岸依山勢而築,卵石巷道,粉牆黛瓦,高低的馬頭牆錯落有致,溪水淙淙,拱橋倒映,一幅恬靜山村景色。該村基本完好地保存了原有布局和結構,除村口新建房屋及溪東沿街改拆建部分古建外,村中 80%仍為明清建築,現存明清古建60余幢,還有極少量民國建築,古村落面積約為 43750平方米。村內傳統建築形式多樣,功能齊全,裝飾豪華,木雕精湛,內容豐富多彩。尤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葉氏建築群為代表,是江南地區保存十分完整的磚雕門樓建築,該建築建於清乾隆晚期,磚雕門樓雕飾鑲嵌,規模宏大,工藝精湛,內容豐富。其中嵌有二十三塊地方婺劇戲曲磚雕,美倫美奂,堪稱我國古代地方戲曲活化石。此外傳統重要建築還有翁氏宗祠、葉氏宗祠、明代樓上廳結構樓等。村內古民居多為三間兩搭廂樓屋,馬頭牆,牆多為青磚砌築,建築間一般采用過街樓相連接。 
  三門源村自然風光優美,北面峰巒疊嶂,奇峰異石,雄奇壯觀。山谷溪澗坡陡流急,溪水落之為瀑,聚之為潭,流之為溪,其中白霧巖瀑布高達九十余米,氣勢雄偉,景觀奇特,主要風景有白佛巖瀑布、山橋秋月等。還有高聳入雲,岚霧缭繞,袅如炊煙的“飯甑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質景觀。古樹名木有原植於葉氏建築群大院內的蘇鐵,村口的香樟樹。 
  傳統文化有婺劇坐唱班(又稱“十響班”)、道情、龍舞、獅舞、采茶燈、馬燈、踩高翹等。 

 

開化霞山  

  霞山古村落位於開化縣城以北,包括霞田村一部分及霞山村全部,居民以鄭、汪兩大姓氏為主。據《鄭氏宗譜》載,元豐癸亥(1083)年,鄭律公始遷居丹山對岸,因見霞蒸丹山、紫氣氤氲,故名霞山,迄今有951年的歷史;另據《汪氏會修宗譜》載,唐越國公汪華後裔六一公汪菘捕獵經此,因霞峰腳下多肥田,故定居於此,取名霞田,至今已逾千年。 
  霞山自古就是浙西通往安徽、淳安的咽喉,境內從石撞嶺至祝家渡有十華裡唐宋古驿道。南宋後成為木材集散地和遠近聞名的大埠頭,日漸繁華,形成一個以古商埠、古驿道為依托,向四周扇形發射的大村落。清同治年間,霞山古村落基本定形。 
  霞山古建築沿馬金溪而築,一條長約 100多米的老街沿溪穿插而過,以老街為界,一邊是馬金溪,一邊是古建築。街面商店林立,原為青石板路面,80年代澆築水泥路面。老街兩邊有40余幢店鋪,店面商號清晰可辨,有“花酒發兌”、“酒坊茶館”、“南北布匹”、“南貨貢面”和“南北雜貨”等商鋪店號字跡。店鋪多為二層磚木建築,一般每戶三間門面,店面、作坊、住宅合一。 
  霞山共有明清、民國建築 361幢,總面積29342.96平方米,基本集中在霞山村、霞田村和石柱村,其中,霞山村有古建築212幢,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08幢;霞田村有古建築32幢。霞山古民居外觀造型優美,多為三合院、四合院,兩進二層的磚木結構,布局對稱,進深較大,院落較小,門建築門樓上都有精美的磚雕,有的輔以壁畫,內容有花鳥、人物、魚草等。門框多用青磚或青石條砌成,樸拙古雅。房子正面很少開窗口,屋內梁架、牛腿等木構件雕工精細,形象生動。 
  主要文物古跡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霞山汪氏宗祠(含啟瑞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愛敬堂、永錫堂、鐘樓、霞山烈士墓四處。霞山生態環境優美、風光绮麗,周邊風景名勝有雙柱擎天、千人朝拜等。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多達百余棵。 
  宋代朱熹、呂祖謙,明代商辂、方豪,清代戴敦元,民國余紹宋、於右任、馬一浮等都留下了墨寶。 
  傳統風俗有板龍燈、香草龍、高跷竹馬、跳竹馬等。傳統工藝有貢面(索面、掛面)制作、竹編等。霞山除盛產木材外,主要的土特產有香菇、木耳、龍頂茶,當地的豆腐干、蕃薯干也馳名省內外。 

 

江山清漾  

    清漾村位於江山市石門鎮南部,距江山市中心25公裡。北與石門鎮相連,南與靈崗村接壤,東與下安村為鄰,西與達蓬村毗連。清漾是江南毛氏家族的發祥地。從出土的大量新石器器物來看,清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梁武帝大同年間(公元535—544),毛氏元瓊公從衢遷須江清漾,因元瓊號清漾,故此地叫清漾。 
    古村坐落於青山懷抱之中,清漾山清水秀,田園開闊,東、南側有環村山峰,石大門、劍瀑、月巖等景色誘人,遠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江郎山與之綿延成片,如玉屏呈碧綠,風景優美。村莊東側山峰屹立著古樸的明代樓閣式磚塔——清漾塔,是清漾的標志性建築。鵝卵石鋪設的仙霞古道從村邊而過,一條“文”字形小溪從村中而過,千年老樟樹屹立在村頭。 
  清漾古村以其特有的江南毛氏宗族為脈絡的歷史文化,奠定了它特有的地位,古老的“清漾書院”和“毛氏祠堂”遺址留下了先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古村環境幽雅,宜居住、學習,有“山川人物同奇”之譽。 
  古村內大部分古建築都建於明末清初,其中公共建築豪華氣派,而一般民居建築屋檐低下,門窗窄小,小部分為泥牆。古建築群樸素無華、白牆青瓦,更具有實用性,展現了古村落的獨特魅力。人們評說這個村莊“貴而不富”,反映了毛氏宗祖歷代恪守清正廉潔、耕讀傳家的傳統。 
 清漾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豐富,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漾塔,傳統建築有清漾書院遺址、仙霞古道、毛氏宗祠舊址、清漾祖宅、仙居寺、毛方成、毛延笑古宅、毛永益古宅、毛之水古宅等。還有文川溪橋、平板橋、六角井、毛恺尚書墓等古橋、古井、古墓。 
    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優良的傳統文化使得古村山川秀麗、人才輩出,毛氏一族出過許多進士。張九齡、白居易、陸游、王安石、蘇轼等歷史名人也都在此留下了許多詩句。 

 

浦江嵩溪  

  嵩溪位於浦江縣東北部,西南距縣城23公裡,村落地處嵩溪上游平坦的谷地中,村以溪得名。 
  嵩溪建村始於宋代,由村中徐姓始建,宋紹興年間,徐氏先人慕山川秀麗,舉家遷居嵩溪。數十年後,邵姓始祖正彎亦率族人遷至此地,自此,徐邵兩族親善相處,睦合共濟,邑之好善者,望風擇處,遂成今日之嵩溪。現有居民 970余戶,2800余人口,有徐、邵、柳、褚、王、潘、馬等十余姓,以徐姓為多,邵姓次之。 
  整個村落因地勢而建,村內小溪潺潺,古屋分布密集,錯落有致,許多建築更是橫跨於嵩溪之上,形成獨特的風景。村中的石板路四通八達,百轉千折,房屋的朝向與外觀也因而不斷變換,馬頭牆與門頭不斷變換構圖,村莊的景色也隨之生動。 
  嵩溪古村經歷了幾百年風雨,仍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現存古建築大部為清時所建,有徐氏宗祠、邵氏宗祠、上下中間堂樓、小天門裡、當店門裡、七份頭、四房四廂新屋裡、大廳、四教堂新廳、邵永德堂、邵仁德堂、邵義德堂、柳店多姓合議堂、心燈故居、逸人故居、先得月、塘角裡、職思居、舊屋來、光明、八字台門、石子明堂、大園門裡、王姓門裡、王姓書堂、故三層樓、下坑頭、關帝廟、青龍佛堂、橋亭、外橋亭、大王殿、本經殿、義祭屋、下中間廳遺址、柳店和義堂廳遺址等約43幢,共計1560余間,約54600平方米。 
  嵩溪歷史悠久,文風素盛,清康熙年間,徐敬臣創立嵩溪詩社,參加成員承傳數代之多,歷時達一百二十余年之久,這在整個中國詩社史上亦屬罕見。嵩溪村民歷來於農樵耕讀之外,又以生產石灰為業,遠近村民見其地山川靈異,林木郁樛,煙居鱗集,民風敦厚,貨財流通,人才輩出,故以“小杭州”稱之。 
  村北五公裡,有浦江名山雞冠巖。大青尖、小青尖、掛弓尖諸峰屏立於村之西北與西南,源出於雞冠巖的嵩溪分前後兩溪穿村而過,在村南的橋亭匯成一流,溪水澄碧,小橋林立。村四周有雞冠望潮、屏山拱翠、溪橋月色、東壁石斧等十景之譽。 


 

江山清湖  

  清湖為浙西古鎮,位於江山市南部,距市區約 7.5公裡,錢江源頭之一的長台溪和江山港匯合成一條須江溪橫貫清湖鎮。水陸交通便捷,舊時為浙、閩、贛三省邊界重要貨物集散之地,是浙西著名的文化商貿重鎮。 
  清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曾經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器物。東漢時期初具規模,成為集市。清宣統二年(1910),始設清湖為鄉。民國二十年(1931)設鎮。明清時期的清湖是浙、閩、贛三省邊境重要的商業區和水陸交通中心,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街市規模龐大,鼎盛時有裝卸碼頭17個,造船廠14家,船只1000多條。清順治十年(1653)於此地設清湖巡檢司。 
  鎮內上、中、下三條街至今仍保持傳統古街區貌,沿街兩側多為二層閣樓式建築,前店後住宅或作坊。各地商人雲集於此,定居而形成廳堂、宗祠、會館、作坊、民居等各類明清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的各類古建築群總面積達 3萬平方米。古建築布局合理、結構巧妙,型制多樣,木雕、磚雕工藝精湛,兼具皖、閩、贛建築風格特征。其中宋氏祠堂和周家 2號民宅為明末清初建築,其它大部分為清代建築。 
  文物古跡有烏裡山遺址、上馬山遺址、基山遺址、廟山遺址等商周時代遺址。此外,還有元代窯山嘴瓷窯址、明毛恺尚書墓、公泰醬園舊址、梅家行及梅家行弄古建築群、宋氏宗祠、王志根古民居、染坊舊址、吳交意古民居、鹽倉庫舊址等,以及古航橋、蔡家橋、九清橋、六角井、清河亭、新安路亭、清代和睦節孝牌樓、清溪鎖鑰門樓等。 
  清湖周邊有小江郎、青草洲、老虎山、賓腸洞等自然景觀。 
  傳統文化有婺劇、道情、舞龍、舞燈等。 
  歷史名人有宋代周濤、革命人士張實等。 

 

龍游湖鎮  

  湖鎮位於龍游縣湖鎮鎮,沿北面白革湖東西向分布,湖鎮東北有白革湖,東南有中、下兩湖,西南有塘頭湖,鎮因沿湖而得名,清代正式稱為湖鎮。 
  湖鎮歷代是本縣商業重鎮,也是軍事重鎮,是聯系金華和衢州的要道。通濟街是湖鎮的商業和文化重心,通濟街的古建築多為清代建築,最早的約為明代中期左右。現存街道約615米,寬約4.3米,有150余戶居民居住使用,沿街95%左右仍保存著磚木結構的古建築商鋪,共有古建築店鋪 100余間,分布在街道左右兩側,大部分保存完好,損壞較少。古建築中大多為二層樓屋,少部分為一層平房,以三開間為多,基本是前店後宅或前店後作坊結構,既利於經商,又方便居住和生產。 
  文物古跡十分豐富,最具代表性為通濟街東首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捨利塔。其它還有清光緒重建湖鎮東街祝聖亭碑等。 
  湖鎮留傳下來的手工藝和民間藝術,十分豐富,並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傳統工藝有發糕、釀酒、竹篾及木制品,打鐵、彈棉花等,民間藝術有龍舞、硬頭獅、貔貅、小腳燈等。湖鎮鎮於二00二年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麗水西溪  

  西溪地處麗水市蓮都區西北部,是西溪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30公裡,麗和公路將西溪村與麗雅公路、金麗溫高速公路緊緊相連,交通便捷。 
  村落始建於唐代元和年間,山環水繞,景色秀麗,迄今1200多年的歷史。村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古時西溪,農商興盛,是蓮都區西北角主要農貿集散地。 
  村落中通京古道貫穿南北,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鱗次密集。迄今遺存有清、民國時期的大量古民居、店鋪貨棧、禅院遺址、山門、古井等,從村口至村尾形成一條狹長的歷史文化街區。主要傳統建築有“南極星輝”民居、長發其祥、與德為鄰等14處民居,另外還有高樓井、李氏宗祠、鶴山禅院、積善庵、文昌閣、觀音橋、明覺寺等。西溪村民在革命時期,積極投身於紅軍起義和抗日戰爭,贏得“紅色西溪”的美譽。 
  村民多李、朱姓。宣德年間,李舒率族人遷移至此,以耕讀傳家,是為西溪之始祖。朱氏來源於江西婺源,南宋建炎二年(1128),定居於此。 
  元宵花燈節、錦溪西流、天馬南鄉等“西溪十景”。 

 
 
瑞安林垟  

  林垟地處飛雲江下游南岸沖積平原中心地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有林姓始祖遷至林垟居住,以姓名村。 
  林垟不僅有著柔美的水鄉風韻,更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境內有古橋梁多座,建築年代不一,構造形態以梁橋為多,設計科學,用材講究。林垟明、清民居建築群保存完好,是浙南傳統地方文化、建築技術、美學、景觀設計的典型代表,對於研究明清時期浙南地區村落變遷、民俗風情演變具有重要意義,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其中,陳宅、謝宅、金宅和柯宅四“一線街”古商業街區、節孝牌坊、宗教建築系浙南古建築的典范。文物古跡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蔡橋,此外,還有陳宅古院、文元宅院、陳氏節孝牌坊、林氏節孝牌坊、西湖宮、慧日寺、寺莊古廟、高則誠紀念館、西洋教堂等。古樹名木有古榕樹三棵。 
  傳統文化有賣技鬧新春、清明踏青、賽龍舟、小暑嘗新、七夕乞巧、插地香、冬至祭祖、天贶曬蟲、中元河燈等。傳統小吃有風仙、巧食、白糖(麥芽糖)、姜糖、枇杷梗、炒米糖、芥菜飯、油雞卵、鹹餅等。 
  歷史名人有高則誠、金晦、林昌鎮、陳益年、金嵘軒、金慎之、伍獻文等。 

 
 
蒼南金鄉  

    金鄉鎮位於浙南東部,瀕臨東海灣,西北連接山區陸地。距縣城23.3公裡,距溫州市區80公裡。 
    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1129),建置“金舟鄉”,是為金鄉之名由來。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為抗御倭寇,按劉基“高築牆、廣積糧”的戰略,命信國公湯和於金鄉置衛築城,下轄蒲門、壯士、沙園三個千戶所。至今已達600多年歷史。 
    金鄉衛城牆南北長980步,東西寬900步,周長9裡30步,計1420余丈。城牆以條石砌建,內為黃土和礫石,牆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窩鋪 43座。衛城防格局保存完整,原四座城門今尚存來爽門、望京門。1987年修繕。北城門、西城門和南、西水門及城牆遺址尚存,圍繞城牆寬闊完整的護城河,保存完好。也是江南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代名人有彭仲剛、林普樸、陳文、陳鳌、陳鹗等。 
    傳統文化有光餅、狼筅、廟會、敲詩、新年賣善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