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力梅李、活力梅李、魅力梅李的提升與創新,梅李鎮在去歲今初召開的二屆五次黨代會上提出了打造“人文梅李”的全新發展目標,不僅為全鎮發展樹立了新標桿,也再次亮出了千年古鎮的嶄新名片。梅李鎮黨委書記鄧國華表示,“人文梅李”體現的是與時俱進和科學發展,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和文化底蘊,體現的是人文關懷和綜合提升。“通過‘人文梅李’的打造,增強全鎮凝聚力和感召力。而最終目的就是讓梅李發展得更好、更強,讓百姓得到的實惠更多。”他如是說。
既要產業發展
也要事業繁榮
梅李鎮是工業大鎮,現有工業企業700多家。鎮黨委政府多年來始終堅持工業主導地位,大力實施工業立鎮、經濟強鎮戰略,積極調整發展思路,全力擴大有效投入,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努力提升產業層次,已形成了冶金機械、化纖紡織、電子輕工、鑲嵌玻璃、經編印染、皮革皮件等六大特色產業板塊。2009年,按照“調優調高調強”的思路制定出台的《梅李鎮2012年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及冶金、機械、經編等12項產業的發展詳細規劃,更是形成了以“冶金機械”為重點的產業發展布局,全力促進新興產業振興、傳統產業提升。去年,全鎮綜合經濟發展指數繼續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陣,有13家企業進入市百強行列;全年共申報國家火炬計劃1項、國家高新產品2項、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含軟件產品)13只,成功申報省民營科技企業5家,申請專利530只,其中發明專利40多只。
作為未來三年各項經濟社會事業建設規劃的起始之年,梅李鎮今年將堅持以人為本,把文化融入到建設的各個環節,致力打造“人文梅李”。在進一步做強“海明”“吉健”等農業龍頭品牌的基礎上,加快推進6200畝的市級現代化高效示范農業基地建設,積極提升生態環保農業;注重發展方式的轉變,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冶金、化纖紡織、裝飾玻璃、皮革皮件等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機械、電子輕工、汽車零部件等高技術和新興產業,著力推進龍騰特鋼、泰光四五期、遼鞍機械、凱諾電纜等總投資31億元的26個超千萬重點工業項目,並積極探索循環經濟試點,培育資源再生產業,不斷推進節能減排,實現生態文明和資源節約的雙贏。同時,加快恆豐街、鋼貿城一期等服務業工程建設;科學規劃開發依雲小鎮、隆都旺角等精品樓盤和商住用房;全力打響“梅李聚沙園”旅游品牌;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將各類服務性生活元素向村級拓展。
梅李鎮還在全市率先實施村村通公交工程,開通307路、308路鎮村公交、成立梅李醫療急救分站等惠民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了集鎮的綜合服務功能;今年還將進一步完善東擴、東延區域和人民路至將軍路鹽鐵塘沿線等集鎮重點路段綠化工作,確保全年再新增綠化面積1000畝以上,全力創建“全國園林小城鎮”。而隨著梅李中心衛生院、頤年苑、體育健身中心和老年體協活動中心等的相繼投用,梅李鎮超億元打造的敬老養老服務一條街已初具規模,而不斷提升的教育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推進的村級道路和農橋改造,更是讓全鎮百姓越來越感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障有所保、貧有所濟、弱有所扶、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已在敬老院裡居住了15年的五保老人王永法,對能夠住進寬敞整潔、設施齊全的頤年苑顯得尤為激動:“在原來敬老院裡,生活已經算蠻好了。現在到了新敬老院裡,真是開心。政府對我們真好。”
既要樂業安居
更要家業和諧
一座聚沙塔,巍然矗立八百載;一條鹽鐵塘,奔騰不息千余年。作為擁有1100多年開埠史的江南歷史文化名鎮,梅李人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揚文字指點描繪,成就了世人矚目的事業。梅李已先後被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百強鄉鎮、江蘇省新型示范小城鎮、江蘇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范鎮、江蘇省園林小城鎮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田玉劍的老家在南通,10余年前來梅李創業。這麼多年的發展,他不僅使自己的事業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也見證了梅李的巨大變化。“從當初的懵懂瞎闖,到現在的穩定事業,我越來越喜歡上了這裡。”如今,田玉劍已將家也安在了梅李。而像他一樣的外鄉人在梅李樂業安居的還有很多。
近年來,梅李鎮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環境興鎮”理念,把優化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放在了突出位置,科學規劃,先後修編完善了《梅李鎮總體規劃(2005——2020)》和《梅李古鎮保護與整治規劃》,將城鎮建設和綠地規劃有效結合,使建設新鎮區與保護老鎮區並重。而制定出台的《梅李鎮綠地系統規劃(2006—2020)》專項規劃,更是強調了“城水相依、綠繞古鎮”的城鎮綠地系統,突出“環、廊、園、林”的開放空間系統,使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綠化區布局更趨合理。鎮黨委政府還著力推進道路綠化建設,采取拆房補綠、見縫插綠、造綠補綠、治髒變綠等多種有效措施,把城鎮綠化、小區綠化、居民綠化有機結合,使寺泾路、梅北路、師德路、江夏路、梅西路、韓家浜路、人民路、將軍路等“四縱四橫”鎮區主干道均體現出了“一路一品,一路一景”的鮮明特色;而近幾年來超過1000萬元的綠化資金投入,為全鎮新增綠化面積30多萬平方米;全鎮15個行政村實現省級生態村滿堂紅,新建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梅李社區成為省綠色社區,梅李中學和梅李中心小學步入省綠色學校行列,聚沙村創建成江蘇省環境教育基地。目前,集鎮區綠化覆蓋率達35.24%,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10.6平方米;而綠地率達到70.3%的國家AAA級旅游風景區——梅李聚沙園更是成為了居民群眾晨練、休憩的好去處,整個城鎮容貌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生態目標。去年下半年成功創建為省級綠化合格村莊的珍北村周家灣,早已不見了原先的髒亂差,規劃新栽種的樹木在雨後顯得蒼翠欲滴,而重新修葺的樹木也更加郁郁蔥蔥。村民周建芬開心地說:“這裡原來是真的不大像樣的,現在環境清爽多了,蚊子也少了,蚊香也可以節省很多。”
環境的優越讓越來越多的梅李人和新梅李人感受到了古鎮所散發出的獨特風韻,而去年蓬勃開展的“孝愛在梅李”系列活動又讓大家體會到了梅李作為“孝子之鄉”的厚重。融古匯今,賦予新意的活動,在廣泛弘揚孝愛傳統美德的同時,更助推了鄉風文明,成為了常熟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品牌,還一舉榮獲蘇州市第十八屆(2009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十大新事稱號。梅李人越來越體會到孝愛的重要,家業和諧所帶來的溫暖。
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薛馥華3歲時就學會騎三輪車,5歲學會洗衣服,6歲便會做飯。因為她要照顧患有進行性肌肉萎縮症的養父薛建文。雖然生活清貧拮據,但在珍南村的家中始終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每當天氣晴好,薛馥華還會推著三輪車陪爸爸出去散心,也讓奶奶有個喘息的機會。小小年紀的孝親舉動讓四鄰八眷無不稱道,也讓小馥華當選為梅李鎮首屆十大孝星。
如今,梅李鎮已將“孝愛”文化作為品牌文化來經營,建設梅李人共有的精神家園,讓更多的人成為孝愛人,讓更多的家庭成為孝愛家庭,使整個社會也成為孝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