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棠樾石牌坊群

棠樾石牌坊群

日期:2016/12/14 18:40: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棠樾石牌坊群坐落在歙縣縣城西6公裡的棠樾村,現存7座牌坊縱橫排列,矗立在進村的大道上。這7座牌坊是:慈孝裡坊、鮑燦坊、命渙絲綸坊、節勁三冬坊、天鑒精誠坊和樂善好施坊。在牌坊群的縱軸線上還建有一座路亭——骢步亭。

    自南宋以來,棠樾村一直是鮑氏聚族而居的地方。數百年來,歷經程朱理學的熏陶和徽商經濟的刺激,村中科舉入仕、經商致富的達觀巨賈代不乏人,人文空前鼎盛,經濟實力雄厚。為宣揚封建禮教和光宗耀祖、造福鄉梓,族人熱心於鄉裡建設,營建了許多宗法建築、公益建築和紀念性建築。棠樾牌坊群也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慈孝裡坊,卷草紋頭脊式,4柱3間,通面闊8.57米,進深2.53米,高9.6米,上面镌刻的是“御制”、“慈寺裡”,明永樂年間修建。此坊明間額仿較低,平板枋以上為仿木結構的一排斗拱支撐挑檐,明間兩柱不通頭,墊拱板樸質無華。慈寺裡坊是為旌表宋末鮑宗巖、鮑壽孫父子的父慈子孝而建。據《宋史》載,宋末,群盜四起,巖、壽孫父子避亂山中,不幸為賊所俘。賊將宗巖縛在樹上,准備殺掉,壽孫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願意代父死。宗巖則說:“我老了,僅有一個孩子奉先祀,怎麼能讓他死呢?我願意死。”賊被感動,放了宗巖、壽孫父子。

    鮑燦坊,為卷草紋頭脊式,4柱3間,坊闊9.54米,進深3.54米,高8.86米,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十一年重修。此坊近樓的欄心板镌有精致的圖案,梢間橫坊各刻三攢斗拱,月梁上有高浮雕獅子滾球飄帶紋飾。4柱的碩墩,安放在較高的台基上,整個牌坊典雅、質樸而厚重。此坊是為旌表兵部右侍郎鮑燦的孝行而建的。《敏縣志》載:鮑燦,讀書通大義。母親余氏年90,兩腳潰爛,多方求醫無效。鮑燦為了治好母親的病,晝夜用嘴吮吸余氏腳上的潰肢,終於將其病治好。

    命渙絲綸坊,沖天柱式,建於明天啟二年,乾隆六十年重修。4柱3間,坊的背面鎊有“官聯台斗”4個大字。此坊為旌表明嘉靖兵部侍郎工部尚書鮑象賢效忠明王朝而立。鮑象賢,進士出身,先後鎮守雲南、廣東、廣西和山東,為明王朝對內鎮壓叛亂,對外平定倭寇,安定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 


    樂善好施坊,清嘉慶二十五年建。均為沖天柱式,4柱3間,通面闊11.82米,進深2.85米,高11.70米。大小柱額都不加紋飾,唯挑檐下的拱板镌刻花紋圖案,月梁上的環與雀替也相應雕刻了精致的紋樣。粗大的梁柱平琢璋磨,不事雕飾。此坊為旌表諾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司鮑淑芳同子鮑均而建。鮑淑芳為大鹽商,嘉慶八年集眾商輸饷,奉旨議敘鹽運使職銜;洪澤湖決堤時,集議公捐米6萬石;淮河、黃河水災時,捐麥4萬石;開六塘河歸海,集眾輸銀300萬兩,疏浚芒稻洞,捐銀6萬兩;助設沙河閘,捐銀5000兩;在家鄉修祠社,辦義學,修橋鋪路,濟困扶貧等等,義舉很多。但臨終卻沒見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囑咐兒子鮑均,克守祖訓,造福鄉裡。徽州府督撫被鮑淑芳、鮑均父子的諸多義舉所感動,請命於朝廷,以樂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

    矢貞全孝坊,清乾隆四十一年建。背镌“立節完孤”,旌表鮑文齡妻汪氏節孝。汪氏年25喪夫,45歲病故,20年孤燈寒影,晝操夜作,守節完孤。牌坊結構與樂善好施坊相同。

    節勁三冬坊,清乾隆三十二年建。旌表故民诰朝議大夫鮑文淵妻諾封恭人吳氏節孝,背镌“脈存一線”。結構同樂善好施坊。

    天鑒精誠坊,清嘉慶年建。旌表孝子鮑逢昌,背镌“人欽真孝”。明末大亂,鮑逢昌父親避亂外出。清順治三年,逢昌剛滿14歲就走上艱辛的尋父之途。逢昌沿途乞且食,遍訪父親下落,終於在雁門一個古寺裡將父親找回。母親生病,逢昌攀懸崖尋藥草為母治病。乾隆三十九年奉旨施表。牌坊結盟構與樂善好施坊相同。

    骢步亭是一座路亭,四角攢尖式,翼角飛翹,靈巧精致。門額上有清朝著名書法家鄧石如題“抱步亭”3個篆字。建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這座小方亭不僅為行人休息提供了方便,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建築空間顯得生動,建築形象更加豐富,為牌坊群增色不少。

    棠樾石牌坊群,忠、孝、節、義俱有。乾隆皇帝曾為棠樾的鮑家祠堂親筆書了“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稱贊棠撼人的慈孝忠義。棠樾牌坊群作為歷史的見證,記載了鮑氏族人的顯貴和榮耀;刻下了孤兒寡母的血淚和辛酸;記錄了封建制度的虛偽和殘忍。棠樾石牌坊群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徽州石材建築的珍品,是研究古典建築和明清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還在旅游事業中起著重要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