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徽文化的代表精華棠樾牌坊群座落在徽州府--徽城(歙縣)城西10多華裡的棠樾村頭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按忠、孝、節、義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四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古牌坊周圍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閣、在廣闊的田園風光、秀麗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一幅氣勢恢宏的“徽州古建三絕圖“渾然天成”。近年來,棠樾牌坊群已成為天然的影視基地、《紅樓夢》,《煙鎖唐樓》等三十多部影視名劇在此拍攝,現在,它已成為飲譽中外的高文化品位的旅游景點。
三座明坊為鮑燦坊、慈孝裡坊、鮑象賢尚書坊。鮑燦坊族表明弘治年間孝子鮑燦,坊闊9.54米,進深3.54米,高8.86米,建於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近樓的欄心板镌有精致的圖案,梢間橫坊各刻三攢斗拱,摟刻通明,下有高浮雕獅子滾球飄帶紋飾的月梁。四柱的嗓墩,安放在較高的台基上。整座牌坊典雅厚重。慈孝裡坊旌表宋末處士鮑宗巖、鮑壽孫父子,建於1501年,1777年重修。坊闊8.57米,進深2.53米,高9.60米。明間額枋較低,平板枋以上為枋木結構的一排斗拱支撐挑檐。明間二柱不通頭。墊拱板樸質無華,加固了挑檐的基礎,厚重相宜。鮑象賢尚書坊雄表兵部左侍郎鮑象賢,建於明天啟年間。四座清坊為鮑文齡妻節孝坊、鮑漱芳父子樂善好施坊、鮑父淵節孝坊、鮑運昌孝子坊。四座坊均為沖天柱式,結構類似,大小枋額都不加紋飾,惟挑檐下的拱板,镂刻有花紋圖案。月梁上的絛環與雀替也相應雕刻有精致的紋樣。粗大的梁柱平琢渾磨,不事雕飾。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樾牌坊群的由來
樂善好施
追溯一下歙縣的歷史,正如《安徽通志》記載的,歙縣“地狹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給四方”,這是歷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時期,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他們在揮霍享樂之余,“修祠堂,建園第,重樓宏麗”,並在一定程度上資助親友,養老恤貧,以及從事修橋補路等公益事業。棠樾牌坊群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在歙縣西鄉,距歙縣城12華裡有村曰“棠樾”,棠樾村明清時外出行商的人頗多,有的成為世襲的官商門第,“上交天子”,“藏镪百萬”。他們出巨資在棠樾故裡,修造了一系列以鞏固宗法制度為目的的建築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棠樾七座牌坊,有明建三座,清建四座。牌坊,在封建社會是一種崇高榮譽的象征,這些牌坊就是皇帝為旌表棠樾村民的“忠孝節義”等氣節而准予建造。它們雖有不同時代的建築特點,卻又表現了共同的徽派石雕風格,最重要的是,它們並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單體挑戰獨一無二的權威,而是用這樣的連續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頭的群體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系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樾牌坊群-七大牌坊
牌坊群雪景
鮑燦孝行坊 建於明嘉靖初年。牌坊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據《歙縣志》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愈。其孝行感動鄉裡,經請旨建造此坊。因鮑燦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故贈兵部右侍郎銜。
慈孝裡坊 為旌表宋末處士鮑宗巖、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秀江南第一鄉。” 還有明永樂皇帝的詩句,詩曰:“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 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志記載,汪氏為棠樾人,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20個春秋。
樂善好施坊 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准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裡,發放三省軍饷,此舉獲得朝廷恩准。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
鮑文淵妻吳氏節孝坊 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據縣志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盡心撫養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業。吳氏守寡31年,60歲辭世。
鮑逢昌孝子坊 建於清嘉慶二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之父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順治三年,逢昌才14歲,便沿路乞討,千裡尋父,終在雁門古寺與父相見,並將父請回家中。後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采藥醫治,更能割股療母,因造此坊。
鮑象賢尚書坊 明天啟二年建。據縣志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死後封贈工部尚書。牌記因旌表他鎮守雲南、山東有功而建。
棠樾牌坊群-歷史背景
牌坊一側
牌坊是歷史授予黃山的勳章。歷史上,黃山(徽州)英才輩出,代不乏人,誕生過李廷珪、朱熹、畢升、胡開文、王茂蔭、戴震、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僅歙縣一地,明清兩代就有542個進士、1531個舉人,“父子尚書”、“同胞翰林”流譽鄉裡,“連科三殿撰,十裡四翰林”成為美談;尤其是在這程朱理學的故鄉,婦女受封建的“節烈”觀念殘害至深,出現過一大批以《儒林外史》中王三姑娘為代表的節婦烈女。舊時代為旌表這些“忠孝節義”的“優秀”人物,黃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這些歷史的陳跡雖屢遭破壞,至今卻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著。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橫匾上镌刻“御制慈孝裡”幾個大字,為皇帝表彰徽商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秀江南第一鄉。”又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准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輸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裡,發放三省軍饷,此舉獲得朝廷恩准。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系屢屢可見。
棠樾牌坊群-牌坊文化
祠堂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牌坊用於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牌樓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牌坊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的獨特建築物。因為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榮譽的象征,所以,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極其隆重的事。
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余個,被譽為“牌坊之鄉”。其中,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許多電影、電視劇裡面用了這裡的外景。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橫匾上镌刻“御制慈孝裡”幾個大字,為皇帝表彰徽商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秀江南第一鄉。”棠樾牌坊敘述的故事很多,比如好善樂施,比如夫妻恩愛長壽,比如兄弟金榜題名等。一座牌坊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每一座牌坊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
棠樾牌坊群旁有兩座祠堂,棠樾牌坊群旁有兩座祠堂,一為鮑氏敦本堂祠,俗稱男祠。另一為鮑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稱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歷史的生動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進祠堂”的舊例,為國內罕見。祠堂不但是供奉祖先的地方,還是族裡開會之地,還是教書之地,祠堂牆上有許多畫,和牌坊一樣,一幅畫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每一幅畫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象這種足以教育後代的典型案例是上祠堂牆的,套用現在的話說,祠堂又是“德育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