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南京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

日期:2016/12/15 15:24:43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鐘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於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馬皇後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後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逝,與馬皇後合葬於此陵。明孝陵的附屬工程一直延續到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

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長達22.5公裡,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谒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干。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現存建築有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橋、陵門、碑亭、孝陵殿、大石橋、寶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下馬坊即孝陵的入口處,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坊高約9米、中間寬約6米、額枋長約6米、高1.28米、厚約0.32米,曾毀壞成數塊,倒置路旁,後來修復。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約碑,重申嚴格保護孝陵的條例,違者立即處死。過孝陵正門大金門,到四方城,四周圍牆形如壁壘。城內有一大石獸,昂首曳尾,宛然若生,背上馱“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正楷,長達2746字,字大如拳,歷述了明太祖一生的功德,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寬2.24米,厚0.83米,是南京地區地面現存石碑中最大的一個。

在四方城的西北,過霹雳洞上的御河橋是神道,神道的兩側自東向西依次排列著十二對石獸:獅、獬豸、駝、象、麒麟、馬,每種四只,兩蹲兩立,共十二對,逶迤綿延達一裡多地。之後,神道又折向北,有華表(望柱)一對在前,繼而是巨大的石像四對,兩武兩文,威武雄壯,神態肅穆。石刻線條粗率,簡約生動,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在神道的盡頭處再向北18米是棂星門遺址,現僅存石雕柱礎六個。由棂星門折向東北275米,是御河橋,橋南向,原為五孔,已改為三孔。

孝陵殿位於御碑亭的後面,原來是重檐九楹,左右有庑,另有神宮監和具服殿、宰牲亭、燎爐、水井等設施,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築之一。現存的享殿為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但其規模大為縮小,殿中掛有明太祖的遺像。

明樓又稱“方城”,是明孝陵最後的一重建築,全部是用巨型的條石堆砌而成的。城上明樓的樓頂已塌毀,現僅存四壁。其後為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土丘,上植松柏,下為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墓穴。周圍築有高牆,條石基礎,磚砌牆身,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中國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