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安河畔 越南會安
放松心情的異域古鎮
越南會安,一個沒有機動車的小鎮,那風情,像麗江又像鳳凰古城,是個適合放松心情的古城。
似乎是旅游已形成的習慣,在來到會安前,我已從資料上對會安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據歷史記載,在距岘港30公裡處的海邊,原為占婆國的對外貿易港口的會安古鎮,早在16世紀,它便與馬六甲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商埠,也是越南最早的華埠。據說古時中國人到越南除了海防,另一個立足點就是會安。會安曾經是一個華人的城市,按照來自不同省份的中國人分為五個區,分別是福建區、廣東區、潮州區、海南區和客家區,現在越南的華人多是從會安遷移去的。
來到會安時,天已漸漸黑了。放下行李,我們在傍晚的夜色中出門,沿著最熱鬧的河邊漫步而去。一路上,只見江邊兩岸,滿眼都是小酒吧和咖啡廳,街上隨處可見金發碧眼的西方游客,感覺自己仿佛走在歐洲古鎮的巴黎河畔。兩岸的燈光印在穿城而過的河流上,天上膠潔的月亮倒影在河中,如果不是中間有著古色古香的建築所隔開,會讓人分不出哪是天空,哪是河流。小河中間停放著不少特色的小船,河水在微風中,輕輕地吹起一絲絲波紋,合著或明或暗的燈光,燈光閃耀而迷離,組成了一幅幅初夜美景圖。隨意走進河邊小館,看著窗邊垂下的吊蘭,聽鄰座敲著盛著冰咖啡的玻璃杯,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用心去捕捉空氣中淡淡的沉香味,隨著美味撲鼻而來,沒品嘗已醉了。
在長街古巷中穿行,那仿古的建築因為夜色沒了造作,而顯得分外的優雅動人。我發現這裡的家家戶戶門前都是燈籠高掛,五顏六色、造型各異、古樸典雅,不管是住所還是門店,都像我們過年時,處處充滿著喜悅的氣氛,與悄然流過的河水相映成趣,頗有江南水鄉的神韻。導游介紹說,會安的燈籠都是手工制作的,既有木做的,又有竹編的,外面以彩綢籠蓋。燈籠並非只是供人觀賞的飾品,還有其實用價值。每到農歷十四和十五,會安全鎮會統一停電,家家戶戶穿古裝、掛燈籠,以此緬懷先祖。每到此時,所有的人家和店鋪門外懸掛的燈籠都會亮起來。古屋老瓦,燈影綽綽,恍如時光流轉,這是會安的一大特色。
第二天,懶洋洋地睡到自然醒,推開窗口向外遠眺,只見這裡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建築及文化,黃色的古建築、彩色鴛鴦瓦、方正的天井、木色的圍欄,配上一條江、一座老港,別有情趣,把小城裝點得分外絢爛。會安古城是沒有機動車的,游客可以租一輛自行車,或者徒步慢慢地在古城閒逛。我們花50元人民幣雇了一輛人力三輪車繞著古城參觀,一路上,只見街道上到處是出售土特產的小店,越南的絲綢、木雕、面具和其它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街上到處是穿著越南國服“奧黛”的漂亮女人,那絲綢類質料輕盈軟薄的布料裁剪,外層像極了中國的旗袍,開衩卻開到了腰際上,裙身一律長及腳踝,配上同花式或白色的寬松長褲,不僅合身好看,而且出行也很方便。
在會安,中國式的建築到處可見,而且保存得很完整,如觀音廟、關帝廟等中國式的廟宇;最突出的是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和中華會館,會館建築跟國內的廟宇外觀基本一致,門口上方的牌匾用中文寫著會館名稱,兩旁是中文書寫的對聯,各會館裡分別供奉著媽祖、關公、伏波將軍等諸神,終年香煙缭繞。這種中越文化的交融,散發出獨特的神韻和魅力。中華會館裡孫中山遺囑牆上用毛筆工整地書寫著孫中山先生遺囑的全文。看著那些飛檐、燈籠和比比皆是的漢字,不自覺地問自己:是身在異邦,還是就在國內?看著這些中國祖先們生活過的痕跡,不禁為華人們敢於拼搏的精神而感動。
會安像麗江一樣,在歷史的巨變中保留著曾經的古拙和節奏,最大限度地傳承了傳統文化和民風民情,成為廣受外國游客青睐的悠閒去處。我想,會安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乃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