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伊桑阿墓華表修復後重立 曾被盜毀斷成三截_中國文物網-文博
日期:2016/12/14 21:31: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斷裂的華表柱被粘接起來,但傷疤猶在
兩年前華表被拽倒斷成三截,如今已被修復
伊桑阿墓是保存相對完好、規模較大的清代大臣墓,同時也是市級保護文物。但2013年初這裡的一座華表遭“破壞性偷盜”,斷成三截。近日古墓啟動大修,斷裂的華表柱被重新豎立,被盜毀的蹲獸、蓮盤、雲板都一一由仿品替代。
伊桑阿墓位於房山區韓村河鎮皇後台村。古墓的三合土寶頂雖然在文革時期被毀,但伊桑阿墓仍是我國保存相對完好的清代大臣墓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起,盜墓團伙就成了這裡的“常客”。
2001年,“伊桑阿墓石刻”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盜墓活動卻並未停止。2013年初,一伙盜墓人在夜色的掩護下,潛入墓地偷盜華表頂端的蓮盤,他們用繩索將華表拽倒,導致華表柱斷成三截,雕工精美的雲板被摔得粉碎。本報曾予以曝光。市文物局表示,將盡力完善保護措施。
近日,古墓開始了大修,相關部門組織工人對7000平方米的墓地進行平整、修建圍牆。對墓碑、華表、石獅、牌坊等文物,也進行修復和保護。斷開的華表柱,被粘接起來重新豎立,但斷口處的傷疤卻難以消除,被盜毀的蹲獸、蓮盤、雲板都一一用新造的仿品替代,呈現出新舊搭配的風貌。
據當地村民講述,過去時常有團伙,夜裡開面包車來盜墓。四座華表上原各有一尊蹲獸,其中三尊被盜,另外一尊被文物部門收了起來。
據記者了解,伊桑阿墓大修已基本完工,將作為遺址公園,供游客免費參觀。
伊桑阿(1638——1703年),滿族正黃旗人,清初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伊桑阿墓是保存相對完好、規模較大的清代大臣墓,對研究清史、清代官員文化具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