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新古城保護規劃亮點:居民限數量 汽車限進城

新古城保護規劃亮點:居民限數量 汽車限進城

日期:2016/12/13 20:03:40      編輯:古建築紀錄

  30多年來,蘇州市古城保護效果明顯(杭興微攝)

  保護名城蘇州,古城的城市功能將如何調整?古城的交通壓力將如何緩解?市民的出行習慣將會發生哪些改變?記者從昨天舉行的《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30)》專家論證會上,為讀者提前打探新版古城保護規劃的主要亮點。

  古城功能三個調整

  逐步疏散古城功能,完善外圍新城區功能;控制古城內部新開發項目,進行嚴格的交通分析;產業調輕調優

  按照《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30)》,在城市功能上,將有三個方面的調整:一是逐步疏散古城功能,完善外圍新城區功能;二是控制古城內部新開發項目,進行嚴格的交通分析;三是產業調輕調優。

  從緩解古城交通壓力、保護古城的角度出發,規劃將部分行政辦公、醫療、教育、會議等城市公共功能有序遷出古城或在古城內進行空間置換,以降低古城總交通需求。同時,嚴格控制古城區的容積率、建築密度和人口規模,對土地發展規模實行總量控制,實行限制土地利用類型和發展密度的分區控制。通過實行控制、引導、疏解等管理措施來優化城市結構。

  在園區、高新區、平江新城、金阊新城等新城區,應完善生活、教育等配套設施,同時增強吸引中心城區市民遷入、定居的力度,減少中心城區人口就業崗位的過分集中,為合理分散中心城區的擁擠發揮作用。

  由於古城內環境、交通等資源有限,無法再繼續承載太多的城市功能,應該抓住商貿、旅游休閒和居住三項主要功能,而相應的開發項目也應該提檔升級,減少交通吸引量。

  古城內的商業發展應該更加注重體現蘇州傳統的高檔、精致經營理念。對於現存的檔次不高,環境不佳、沒有蘇州特色的市場,將采取措施,使之逐步遷離古城。要積極挖掘和保護蘇州古城的歷史人文資料,重現“人間天堂”的秀麗景色。居住在古城內的居民數量應該嚴格控制,居住的類型和檔次逐步調整為中低密度的類型,提高居住品質,減少人口密度。

  出行主打綠色交通

  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為主,出行比例中軌道和常規公交不低於45%,慢行交通不低於40%

  規劃通過調整古城內用地功能、提升崗位工資水平等措施,提高古城內居民在城內就業的比例,從而降低日常進入古城的通勤人口,緩解交通壓力和環境壓力。

  就古城而言,交通擁擠主要發生在各進出古城節點、人民路沿線主要節點以及觀前商業片區。古城居民出行有兩個明顯的高峰期:早高峰和晚高峰,兩個高峰期的累計時間為4個小時,占全天時間的1/6,但出行量卻占了全天出行量的60%。規劃將合理協調交通發展與古城保護的關系,從“公共交通、人本交通、綠色交通、智慧交通、可控交通和特色交通”等方面入手構建起蘇州古城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為主的現代綠色交通展示區。

  按照規劃,古城區總體出行比例中軌道和常規公交不低於45%,慢行交通不低於40%,社會車輛的出行不高於10%;跨區進出古城的出行中軌道和常規公交的出行不低於70%,社會車輛的比例控制不高於15%;古城內部的區內出行慢行交通的比例不低於70%。

  兩環分離過境交通

  通過城市內環快速路和環護城河道路分離交通,交通閘口遵循“方便出城、限制入城”的原則管制

  按照規劃,古城將劃分為三個交通分區:一是慢行優先區;二是機動車限行區;三是公交優先區。在歷史文化街區和商業街區的核心區域,禁止機動車駛入,打造安全舒適的慢行街區;在主要傳統街區內除慢行優先區之外的區域以及體育場周邊地區,通過設置單向交通,協調街區出入口並合理組織交通流線;其他區域,實施以公交優先的交通政策,引導形成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交通出行模式。

  古城區將通過“兩環”分離過境交通。一環是城市內環快速路,另一環是環護城河道路。城市內環快速路由東環、南環、西環和北環構成。環護城河道路由莫邪路、南門路、阊胥路、廣濟路和東匯路等構成。

  另外,在古城周邊結合公交樞紐設置停車換乘點,截流進入古城的機動車。古城區通過跨護城河橋梁通道與外圍區域聯系,對於這些進出古城的交通閘口,遵循“方便出城、限制入城”的原則進行交通管制。

  新聞背景

  名城保護步步推進

  □蘇報記者王 英

  蘇州的名城保護已經歷經30多年。在“全面保護古城風貌”這個方針指引下,蘇州走出了一條以點帶線、從線到面、從重風貌、輕內涵到重民生、重文化的名城保護道路。其間,名城保護規劃已經過四次修編。

  1986版

  保護規劃從古城容量、環境控制以及風貌保護等方面著手進行規劃研究,確定“一城兩線三片”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

  1996版

  在保護內容、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上進行深化,劃定“一城兩線三片”的具體保護范圍;

  2003版

  調整優化,重點突出了古城整體風貌、歷史文化保護區、古城牆以及遺址的保護;

  2007版

  完善和提升,將周邊重要的自然生態資源納入保護體系。(王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