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一大名勝古跡終南山中豐德寺
日期:2016/12/14 17:21:3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灤鎮沣峪口東山坡上,有一座東向西的豐德寺,登寺遠眺,草堂寺及新興的灤鎮展現眼前.豐德寺與淨業寺共為終南山律宗祖庭,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據寺碑記載,該寺創建於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間(公元六五0--六五五年).寺內有清乾隆五十八年住持通慧等重修碑石,同治年間遭兵災寺廟被毀,光緒十九年重修,有住持颍川等所立碑石.據<續高僧傳>和<宋高僧傳>記載,豐德寺創建時代可能還在唐高宗永徽年間之前.唐代高僧智藏、道宣、圓測都在豐德寺住過。寺內曾有道宣律師建立的戒壇也是道宣律師弘揚律宗佛學的聖地.圓測法師在東都佛授記寺與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六年)圓寂後,曾分骨葬於終南山豐德寺嶺上,至宋政和五年,又從豐德寺分骨葬於興教寺玄奘法師塔左,建造新塔。但道宣、圓測均在後,而智藏卻在前。據續<高僧傳>記載,智藏俗姓魏,十三歲出家,隋文帝開皇三年(五八三年)住終南山豐德寺,唐武德八年(六二五年)圓寂於豐德寺,終年八十五歲.故豐德寺很可能創建於隋代,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間應是重建或重修.
解放後,殿宇還比較完整,住僧一人.一九六O年調整由比丘尼住寺。文革期間,殿宇和宗教文物受到嚴重破壞,山門外明代所鑄的一對鐵獅子、鐘鼓樓及兩棵古柏樹被毀,韋陀殿的四大天王像、大殿的三座佛像和東嶺之菱形塔亦被拆除。一九八六年,住寺僧尼各方集資,翻修了大雄寶殿和新建部分房捨,佛像塑金身寺廟換新顏。
豐德寺既是道宣律師宏宣律學的有關古剎,而圓測法師亦在此住過,並有捨利塔,也與法相宗有重要關系。
豐德寺現有大雄寶殿五間,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七尊雕像。佛前幡。幢。幔垂,法器陳列井然,燈光明亮,肅穆莊重。大殿前有韋陀殿三間,內供有韋陀,彌陀佛像兩尊。齋堂三間,山門房三間,南廊坊三間,北廊坊七間。大雄寶殿前豎有金剛經幢一,久經風雨剝蝕,字跡蓋不可辨認。
寺內存有清代碑石兩塊。院南三塔巍然矗立。現住比丘尼二十余人。
如今寺院內古木參天,花木郁郁,每逢風和日麗的季節香客游人絡繹不絕,堪稱關中一大名勝古跡。
附錄:唐終南山豐德寺智藏傳
智藏,姓魏氏,化州鄭縣人也,十三歲出家事藹法師。當西魏之世,住長安陟岵寺,值周滅法權處俗中,為諸信心之所藏隱,雖王禁克切不懼刑憲,剃法法服曾無便俗迄至隋初經六載,晦跡人間不虧道禁,自有同麈莫敢聯類矣,移都龍首住大興善。開皇三年,乃卜終南豐谷之東阜,以為終世之所也,即昔隱淪之故地矣。山水交映,邑也相望,接敘皂素,日隆化范。後文帝左衛大將軍晉王廣,就山引見。藏曰:《山世乃異,適道不殊,貧道居山日積,意未移想,陛下國主之體,不奪物情為宗》。王具聞帝,帝歎訝久之,乃遣內史捨人虞世基,宣敕慰問,並施香油,熏爐及三衣什物等,仍诏所住為豐德寺焉。每至三長之月,藏盛開道化,以智論為言先,凡所登踐者,皆理事齊禀,京邑士女傳響相多,雲結山阿,就聞法要。逮武德初歲愛至僧官,眾一積善所舊,乃處員內,道開物悟,深有望焉!雖預僧僚而身非世檢,時復臨敘,終安豐德。以武德八年(六二五年)四月十五日遘疾,少時終於所住,春秋八十五。然藏青襟入道,自檢形神,不資奢靡,不欣榮泰。時居興善,官供頻繁,願存乞食,盡形全德,從任局僧務,夏與冬冰而此智不移,終不忘瞰僧食。晚居西郊柏林墓所,頭陀自靜,文帝出游迂而結歎,與諸管人等各捨所著之衣,白有余聚,藏令村人車運用充寺宇,故使福殿輪奂,迥拔林端,靈塔架峰,迢然雲表,致有京郊立望得傳遙敬矣。又愛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補,厚重可齊四斗,六十五夏初無一離,受日說預由來傳,常座一食終乎大漸,而狀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質貌魁梧,峙然峰之相。長居寺之南岫四十余年,面臨深故目極天際,徑途四裡幽梗盤岨不易登異。而藏手執澡瓶足蹑木履,每至食時乘崖而至,午後還上,初無顛墮,因斯以談,亦雄隱之高明者故,圖寫象供,於茲存焉。京師寺沙門小昙,欽藏素業,為建碑於寺門之右,穎川沙門法琳制之。
推薦閱讀:
高清探訪江南名樓滕王閣
溫州雁蕩山:寰中勝地 古剎遍布摩崖累累
古橋遺韻 老成都那些著名的橋梁
西安古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