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佛山仁壽寺

佛山仁壽寺

日期:2016/12/14 17:28:47      編輯:古建築紀錄

仁壽寺

仁壽寺

仁壽寺

仁壽寺

    著溫柔和慈祥。每天在鐘聲的呼喚中,這座既古老又活躍的城市逐漸醒來,精力充沛地奔跑前行,又在暮鐘的安撫中歸於平靜,歲月交替,周而復始。行一趟仁壽寺,與一座到處帶著“佛”的氣息的城市結緣,洗滌鉛華,尋找心中的淨土吧。

    佛山佛教典籍記載,明清及民國初期,佛山寺庵林立,塔坡寺、仁壽寺、德壽寺、三元寺常年香火鼎盛,號稱佛山四大叢林。其中的佼佼者仁壽寺鬧中取靜,始建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縱堂大和尚在觀音堂鋪佛山湧(如今祖廟路一帶)邊創建,至今已有350多年歷史。清康熙八年(1669年),僧人玉琳法師主持募捐並重修山門。道光年間,因僧糧久乏,廣州華林寺住持仁機大和尚受佛山官紳邀請,到佛山募化重修,至鹹豐元年(1851年)完工。

 
    據相關記載,這次重修後的仁壽寺規模比現在還大,范圍“前至佛山湧將軍橋頭,後達文華裡尾,左鄰鎮南街,右連三官街”。寺內除四座主大殿外,還有後殿、左右偏殿、龍華堂、方丈室、齋堂、客室以及99間僧捨,一個花園,花園內甚至還有兩座彩虹橋。現存的如意寶塔是1935年捐建的。 
    抗日戰爭前後,仁壽寺依然高僧雲集,名噪一時。後來,因文革停止開放,1993年後逐漸恢復開放,2003年新的大雄寶殿開光,2010年底,民間藝術研究社原址歸還仁壽寺,寺內面積進一步擴大。 
    佛山說“佛”:明清寺院達168所 
    據官方資料介紹,早在東晉隆安二年(398年),西域法師到當時的季華鄉塔坡崗(現福寧路塔坡街)結茅講經。唐貞觀二年(628年),鄉人在塔坡崗上發現當時僧人留下的三尊佛像,建廟供奉,立下石榜,後季華鄉改名佛山,因此佛山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順德祠堂南海廟”等說法,禅城區得名也與廟宇眾多有關。

    據佛山市佛教協會介紹,佛山自古至今變遷都有佛教的影子,佛山佛教發展最為鼎盛時在明清,當時寺院庵堂達到168所,後因各種原因逐漸式微。1980年後,佛山寺廟得以逐漸恢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