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台兒莊推動運河古城城市經濟轉型

台兒莊推動運河古城城市經濟轉型

日期:2016/12/13 23:10:2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台兒莊古城鎮保護建設的調研
 
記 者 孫天全


記 者 劉  敏
 
台兒莊沿河古城


台兒莊古城夜景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看,古城鎮不只是人類生存的一個空間,它還承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銜古接今的重要功能。但是,在狂飙突進的現代化進程中,一些古城鎮正面臨著重重危機,有不少古城鎮已被或正在被“現代化”,甚至有的即將消逝,只保留了一個“古老”的名稱。
    基於以上原因,中國古城鎮保護發展委員會對棗莊市台兒莊古城進行了考察和調研:此次調研主要按照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對台兒莊古城有關古城保護規劃、建設前期有關准備工作、如何明確古城保護發展主要特點、形成的主要特色等方面進行調研。即台兒莊如何從古運河的歷史開始,與大戰的歷史接軌,落腳在歷史文化古城保護的基礎上修建。
    一、台兒莊古城歷史背景及重建由來
    台兒莊已有2000多年歷史,形成於漢,發展於元,繁盛於明清,唐代即建有准提閣,是一座風景秀美的運河古城,清代《峄縣志》記載:台(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被乾隆皇帝稱為“天下第一莊”,呈現出“商賈迤逦,一河漁火,歌聲十裡,夜不罷市”的繁盛景象。1938年春發生的台兒莊大戰,使這座古城化為廢墟。同時也給這座古城賦予新的內涵,中華民族在台兒莊大戰中殲敵數萬,英雄的台兒莊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
    三年前,棗莊市正面臨因煤礦等資源逐年匮乏、城市經濟建設急需要尋求轉型發展、提升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困境。2006年10月,為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棗莊市委、市政府果斷叫停了一個已簽約的以開發商品房建設來改造這老城項目,實施古城重建調研和文化挖掘工作,2008年4月正式宣布重建台兒莊古城。
    二、台兒莊古城重建遵循的建設原則
    台兒莊古城重建,遵循“留古、復古、承古、用古”的原則,按照“原空間、原尺度、原風貌,原材料、原工藝、原地工匠”的“六原”標准,重點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築,讓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態、規制等歷史的基因上復活起來,使之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留古 即對現有遺存進行最嚴格的保護
妥善處理遺產保護與城市開發的關系,聘請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單位編制了文物保護方案,把遺存的古駁岸、古碼頭、古船閘、清真寺、關帝廟配殿、中和堂、胡家大院、大衙門街上的民居和店鋪等,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保留古城95%的道路肌理和水系框架。同時在保留53處彈痕累累的古牆、古屋等遺存基礎上,建成大戰遺址公園,供人們憑吊烈士的英靈。
   (二)復古 即挖掘歷史 原貌復建
設計上遵循“原空間、原尺度、原風貌”,建設上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地工匠”,最大程度地追求歷史的原真性,大戰前什麼樣子,就努力建成什麼樣子。根據從國內外搜集到380多張台兒莊大戰的老照片等影像記錄,對1000多棟老建築一一進行了復原。根據走訪老人的回憶和專家的指證,又繪制了4000多幅老建築的素描圖,找到了台兒莊古城各種建築風格的建設依據。
   (三)承古 即承古傳今 推陳出新
    按照現代審美標准和功能要求,不斷繼承發揚、創新升華。一是標准上創新。嚴格按照遺產和文物標准來重建,確保每棟建築都能成為古建精品;二是理念上創新。建設數字古城、節能古城、生態古城,體現現代工藝水平和功能需要。對古城內的地下管溝、給排水系統,隱蔽工程中的強電、弱電,地下熱能等再生資源的利用,以及無線網絡、電子監控等,都按照現代城市功能的要求建設和配置;三是設計上創新。對船形街、步雲橋等部分建築創新升華,打造新的亮點。
   (四)用古 即古為今用 弘揚繁榮
    一是保留傳統記憶。通過傳統文化與古建築的有機融合,不僅保留傳統的建築記憶,還保留傳統的文化記憶,柳琴戲、運河大鼓、魯南皮影等民俗文化,都在古城內得以傳承。二是打造文化空間。重點打造“百廟、百館、百業、百藝”,實現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三、台兒莊古城保護發展過程
    台兒莊古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古運河和大戰舊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台兒莊古城重建的搶救挖掘和規劃設計歷時近三年時間,棗莊市委、市政府聘請國內一流的規劃設計單位完成了《台兒莊運河古城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台兒莊古城二期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規劃面積2平方公裡,總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容積率0.74,總投資48億元,目前已建成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累計投資達40億元。
   (一)在古城保護建設的前期進行大量的調研考察准備工作
    查詢棗莊縣志記載及二戰照片,查得大批資料。找來上個世紀初日本人書寫的《台兒莊事情》一書,內容涉及地理、氣候、宗教信仰、民俗社會等方面,以及手繪台兒莊地圖。拜會30多位國內著名的文化、建築、旅游等方面專家;通過各種渠道從香港、台灣、日本、美國等地查閱相關資料;收集、了解涉及台兒莊、京杭大運河、二戰方面的130多本史料、1279本明清小說以及古建築等專業方面的書籍和資料。咨詢當地老人,現場一一回憶當年的情景後,據此,形成一幅准確的平面實物布置圖。
   (二)台兒莊古城保護發展規劃主要思路
    1、加強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保護:台兒莊古城歷史悠久,文化遺產眾多,其中春秋時期的偪陽城遺址、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水工設施、發生於1938年的台兒莊大戰遺址,均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保護珍貴的文物遺產,使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這是當前在各級黨政面前的重要課題。目前,台兒莊古城正在實施的“台兒莊大戰遺產公園”、“大運河遺產公園”等建設項目。
    此外,台兒莊古城形式上表現為歷史文化物質形態的建築物、構築物,因此對物質產品的物權保護是古城保護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應該說古城鎮保護重建實質上是古城文化和精神的重鑄,通過有形的物質實體再現深邃而廣博歷史文化內涵是重建古城的意義所在。由此對古城的保護存在至少有兩個層次:一是集聚各地古建專家和能工巧匠的智慧,完美復原古城盛跡;集聚各地文化學者的智慧,挖掘古城深邃的文化積澱,這是古城的物權保護階段;二是將古城的精美建築、豐富的文化產品及實踐活動所創造的無形財產權益升華為法律規定的財產權利,使之成為知識產權。台兒莊古城知識產權既包括專利權、著作權、商業秘密權等創造性智力成果權,也包括商標權、商號權、域名權等經營性標記權。能否依法保護古城知識產權,是衡量古城保護成功與否的根本標准。這更是古城保護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2、推動城市經濟轉型:作為典型資源城市的棗莊市,如果按現在的速度采掘煤炭資源,那麼二、三十年後,將陷入像東北老工業基地一樣的經濟困境。鑒於此,市委、市政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出將煤化工、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經濟轉型的三大戰役來打,特別把文化旅游業發展作為城市轉型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從而恢復建設了台兒莊運河古城,初步實現了由經營資源產業向經營文化產業的歷史性轉變。此外,棗莊市還在台兒莊設立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從而進一步拉動了全區乃至全市城市經濟轉型。
    3、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台兒莊古城堅持發展文化產業,打造了“江北水鄉、運河古城、大戰故地、時尚生活”的文化名片,台兒莊古城保護的修復建設,推動了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現已與萬通、華僑城、華誼兄弟、天下鳳凰、聯想等文化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4、促進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2009年12月16日,國台辦下發了《關於在台兒莊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批復》,並於12月17日在台兒莊運河古城正式掛牌。這一基地,在全國為首家,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自基地掛牌以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新黨主席郁慕明等高官以及經濟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100多人、台灣游客2萬多人前來台兒莊古城考察、參觀和旅游,其中15家台商入住台兒莊古城並投資興業。台兒莊設立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會豐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文化內涵,促進海峽兩岸在同一平台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並在更加廣闊的領域開展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共創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
    5、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由於台兒莊大捷為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時期的勝利成果,深得海峽兩岸人民的關注和珍惜,因此,台兒莊被國家列為首批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設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定會使台兒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內容更加豐富,更能吸引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來此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三)台兒莊古城保護發展規劃
    產業布局
    1、大戰主題區(1平方公裡),集台兒莊大戰文化的收藏、研究、紀念、展示和產業開發於一體,集中展示台兒莊的大戰文化。該區建設有目前已建成的有台兒莊大戰紀念館、李宗仁史料館、賀敬之文學館,正在規劃建設和平廣場、雕塑園、4D影院、紀念牆、武器展覽館和10萬平方米的城市綜合體,豐富“紅色旅游”內涵。
    2、古城核心區(2平方公裡),遵循“存古、復古、創古”的理念,按照“大戰故地、運河古城、江北水鄉、時尚生活”的定位,將保存下來的大戰遺址、古城牆、古碼頭、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廟宇、古會館等歷史遺產科學地進行修復,集中展示台兒莊的歷史文化。重建後的台兒莊古城,被確定為全國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首個國家文化遺產公園、首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通過國家5A景區初評,淨資產達150億元,並榮膺“齊魯文化新地標”榜首,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城等多項殊榮。
    3、文化產業發展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主要包括文化創意、遺產保護、影視傳媒、廣告制作、版權交易、文化實訓、動漫制作、古建、高仿等產業。
    4、濕地休閒度假區,集中發展休閒娛樂產業。該區水網密布,植物多樣,景色優美,生態宜人,是文化從業人員創意靈感的最佳休閒空間。
    產業定位
    1、以文化旅游產業為支柱產業以文化休閒產業為戰略產業,以大眾化體驗式旅游為主導,以中高端的生態休閒度假旅游、商務休閒等為先導市場,聚合各類文化產業要素,帶動文化創意產業、創意農業等其他產業的多元產業體系,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和市場的繁榮。
    2、台兒莊古城重建,有力促進了城市轉型,推動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一是促進產業調整。去年全市三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一位。二是促進了就業富民。去年全市新增就業10萬人,其中80%得益於文化產業的帶動。三是促進了文化事業發展。三年來,先後有14部作品榮獲國家和省的文藝精品工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絕路逢生。四是促進了海峽兩岸交流。連戰、吳伯雄、郁慕明等台灣高層人士和社會團體紛紛到古城參觀,增進了兩岸交流,台兒莊古城被國台辦確定為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3、依托台兒莊古城,目前正在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國際休閒旅游目的地兩個世界級品牌,加快國家文化遺產公園、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等十大國家級品牌體系建設,這些建設目標已經或正在實現。
    四、台兒莊古城考察成果
   (一)台兒莊重建的意義
    重建台兒莊古城,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變“房產”為“遺產”,變“景點”為“經典”,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台兒莊重建的歷史價值
    重建台兒莊古城,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台兒莊古城具有與眾不同、不可復制的獨特文化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即內容為王、規模制勝。主要體現在四個價值:第一,是世界二戰遺址最多的城市。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有53處戰爭遺跡保存完好,文物專家們認為,台兒莊和華沙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座因戰火毀壞可以作為人類文化遺產重建的城市;第二,是運河文化的活化石。台兒莊地處南北過渡帶,是運河上重要的“水旱碼頭”,歷史上有八種建築風格和七十二座廟宇,形成獨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運河文化特征。第三,是京杭運河最後一段活著的古運河。6華裡古運河、13個古碼頭等水工設施是大運河申遺最重要的節點之一;第四,是東方古水城。城區內分布著18個大小不一的汪塘和30華裡的水街水巷,可以和威尼斯相媲美。
    台兒莊古城目前是國內首個文化遺產公園,並准備走向世界文化遺產公園。這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歷史的豐碑,也是運河文化的承載體,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遺存,被世界旅游組織譽為“活著的運河”、“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產村莊”。是古河道,古碼頭,一座可以舟楫搖曳、遍游全城的東方古水城,中國第一座二戰紀念城市,大陸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三)台兒莊重建的現實意義
    1、愛國教育是台兒莊古城的一大特點
    對國民進行本國歷史的旅游教育,在某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制度。如德國一些州就對中小學生進行反法西斯的修學旅游做了專門立法,要求每個學校都要定期組織學生到納粹集中營等地游覽參觀,勿忘歷史。中國人的旅游與學習總是緊密相連在一起,有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傳統。愛國及“英雄精神”是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崇尚的精神。
    台兒莊古城重建項目2008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項目,經過四年多的精心規劃和實施,這座被“二戰”戰火毀掉的古城得已重現,目前已通過5A級景區初評,台兒莊古城申請國家5A級景區是今年省旅游局景區申A的重要工作。
    歷史給我們當代留下了“台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時,難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稱之為“天下第一莊”。這些具體而詳實的考據、保護規劃的細膩、發展建設的扎實,最終把台兒莊古城繪制出成一個集各朝特色的精華版的復原圖,這種細致的嘔心瀝血的保護發展勞動,使台兒莊古城避免了簡單的模仿,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給了世界一個尋夢的地方。也給我們當代為“天下第一莊”古城留下了艱難的思考。
    2、台兒莊古城重建推動城市經濟轉型
    棗莊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如果按現有的速度采掘煤炭資源,那麼二、三十年後,將陷入像東北老工業基地一樣的經濟困境。為此,市委、市政府堅持在國家戰略中為城市定位,在結構調整中為民生找出路,提出將煤化工、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經濟轉型的三大戰役來打,特別把文化旅游業發展作為城市轉型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從而恢復建設了台兒莊運河古城,初步實現了由經營資源產業向經營文化產業的歷史性轉變,也為20萬面臨轉崗的煤礦工人找到了再就業門路。但是,發展文化旅游業,需要更大的發展平台,也需要更多的國家政策扶持。因此,在台兒莊設立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可以強力拉動全區乃至全市城市經濟轉型,提前為國家解決資源型城市的“老大難”問題。棗莊9月29日電 記者 劉  敏 孫天全 劉科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