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荷花四面柳 一城景色半城湖
日期:2016/12/13 22:27: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圖為廣府太極拳愛好者在集體操練。王文卉攝 其余圖片為趙珊攝
武禹襄故居
蘆葦蕩水道猶如“龍”字的示意圖
前不久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河北邯鄲廣府古城,過去一直像是位沉睡多時的老人,知道它的人並不多。人們對它的淡忘,並不意味著它的平庸。實際上,現在的廣府,既是一座古城,又是水城、太極之城,歷史文化積澱相當厚重。只要走近它,你就會覺得不虛此行。
水城
未踏入廣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城外的碧水萦環,長堤相繞,蘆葦連天,宛若江南水鄉。有水,古城就有了靈氣,就不同於一般的北方古城。但這裡又不同於江南水鄉,看那雄渾大氣的古城牆,正顯示著北方的豪情。
這片碧水叫永年窪,古城就坐落在窪的中央,廣府因此也成為了北方唯一的旱地水城。古城的形成、興盛乃至延續了上千年的繁榮,無不與水密切相關。永年窪常年積水,水質優良,總面積20多平方公裡,是繼白洋澱、衡水湖之後的華北第三大窪澱。它南臨滏陽河,東有支漳河,東北有留壘河,北有牛尾河,窪地南高北低,水能自流。
在水中乘著小船看古城,可以領略一番別樣風情:藍天碧水,蘆蕩荷風,頭上有水鳥在啾啾鳴叫,身旁有蘆葦擺動著婀娜的身姿,真是北方少有的惬意啊。古城周圍水網縱橫,湖塘密布,水生植物種類繁多。最值得一看的要數這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和荷花澱了。荷花澱在北方還是不多見的,每到夏季,萬畝荷塘爭奇斗艷,賞花者紛至沓來,人們乘小船在湖塘中游弋,大有“船人鬧河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的意境。如果有機會高空俯瞰的話,蘆葦蕩蜿蜿蜒蜒迷宮似的水道猶如一個“龍”字。廣府古為趙國屬地,人們在驚歎之余,也曾猜測這蘆葦蕩和傳說中的“趙氏龍脈”是否有關。
廣府古城文化旅游管委會主任李劍青告訴記者,古城如今又增添了新的水景。城外窪澱進行保護性開發,大力整治和恢復永年窪原有的自然風貌,實施了800畝太極迷宮、萬畝荷花園、千畝濕地森林、300畝太極湖以及兩萬畝蘆葦蕩等旅游開發,並對窪內企業進行了搬遷,加大環保力度,禁止污水進入窪澱等,使古城逐步重現“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景色半城湖”的秀美景觀。
古城
廣府城外的水景足以讓人惬意了,古城裡竟還有許多景物令人驚奇。
廣府古城牆,不但頗具規模,雄偉壯觀,而且保存完好。有專家曾這樣評價:城牆是技術的、物質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既是中國的,也是人類共有的,它們是歷史最好的見證物。我看著廣府的城牆,不禁想起了其他很多古城的城牆,或因歷代戰亂或因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大多已殘破不全或蕩然無存,我覺得廣府的古城牆就更值得珍視了。
這古城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不過唐時為土城牆並初具規模,到明朝嘉靖年間,修砌了磚城,又增修了四座甕城,也就是現在的規模。城牆為正方形,這在我國古城歷史上是少有的。古城的護城河,寬度達到140米,這也十分罕見。
古城的歷史比城牆的歷史要古老得多,可上溯至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廣府曾經還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國的國都。今天能看到的窦建德留下的建築,只有一小段藏兵洞了。
我來到了一段夯土古城牆前,據介紹,這是元朝修建的,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這段城牆是用糯米粥和白灰夯制而成的。古城牆幾次的維修,沒有修過這段,這段城牆依然堅硬如石,比磚城牆還要硬。
走在城內的街道中,仿佛回到了明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古城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個拐彎的布局,都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原貌。我在一處院落旁看到一株古槐樹,它歷經風雨依舊蒼翠挺拔,枝頭上仍冒出嫩綠的新枝。這樹就好像是廣府古城,歲月的沖刷讓它更加煥發出勃勃生機。
歷史上,廣府擁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吸引許多文人墨客留連忘返。唐代詩人李白、晚唐才子司空曙、清代鄭板橋……都曾在這裡留下詩畫。
我來到古城東側的滏陽河畔,不由地心生疑問:舉世聞名的趙州橋怎麼跑到了廣府?眼前這座橋與趙州橋一模一樣,名叫弘濟橋,相傳始建於隋朝,是魯班的妹妹修建。橋身全部用石塊和石板砌成,有的石板上還帶有大量古生代奧陶紀時期的角石類、三葉蟲等化石。其規模建制與趙州橋酷似,被公認為是趙州橋的姊妹橋。
太極之城
當今世界,有一種健身運動風靡全球,它就是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太極拳。但很少有人知曉,太極拳其實就是起源於廣府。
在古城外,我沿護城河來到古城南門位置,這裡的一處院落為楊露禅故居。楊露禅是楊式太極拳的宗師。故居占地3000平方米,坐東朝西,兩進院落,有茶棚、居室、客廳、演武廳,據介紹原有建築毀壞嚴重,1991年在原址上按原樣修復成今天看到的樣子。現在,故居已經成為海內外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尋根問祖、求師學藝的神聖殿堂。在故居正牆上懸掛著“一代宗師”的牌匾,下方是楊露禅的照片和“榮光無不照,懷古亦河深”的對聯。再看南側的書房中,幾尊塑像栩栩如生,展現出楊露禅正在教授弟子拳術。那一招一式,把參觀者立刻引入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之中。回到古城,我又走進了位於迎春街的武式太極拳宗師武禹襄的故居,這是一座晚清建築風格的院落群體。故居內由武禹襄親手種植的兩株石榴樹,至今根繁葉茂。
在北方的旱地中出現一大片濕地,濕地又孕育出廣府古城,也孕育出了太極文化。這正是“陰陽合,太極生”,歷史的演進和自然的巧合,成就了中華瑰寶太極拳在廣府古城的發祥中興。當今太極拳五大流派(陳、楊、武、孫、吳)中,楊式、武式太極拳宗師誕生於此,還因此衍生出孫式和吳式太極拳。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是指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拳內涵豐富,具有極強的哲學理念,既是武術、體育,更是一種文化。它技擊巧妙,能夠“四兩撥千斤”;它運動柔和、是最益於養生的“有氧運動”;它花樣繁多,包括拳架、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桿以及太極推手等,構成了一個博大的體系。
目前,廣府城內有大小太極拳組織10多個,練習太極拳的人占總人口的70%以上。廣府楊露禅太極學院院長韓清民介紹說,學院尤其重視對青少年的培養,從娃娃抓起。在古城,你見到的一個擺攤小販、街邊納涼的耄耋老人或稚氣未脫的孩童,都有可能是身懷絕技的太極高手。
廣府被國家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太極拳研究中心”、“中國太極拳之鄉”的稱號。1991年以來,以廣府為核心舉辦的中國太極拳交流大會,已有十多次,吸引了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愛好者參加。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來自香港、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太極拳愛好者前來尋師問祖,比賽觀摩,切磋技藝。石家莊2月17日電 記者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