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黃大樹:專修古建築的功勳泥瓦匠

黃大樹:專修古建築的功勳泥瓦匠

日期:2016/12/14 20:41:00      編輯:古建築紀錄
面 孔

讓古建築文化代代相傳,是黃大樹的理想。

說這話,他有足夠的底氣。

短短一個多月,他和他的公司臨海古建築工程公司,連獲5項國家級最高榮譽。

去年11月15日,修復的“臨海東湖樵雲閣”,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授予“國家傳統建築文化保護示范工程”,他個人被授予“國家傳統建築文化保護功勳人物”。

去年11月28日,修復的“湖州飛英塔”,被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授予“中國民族建築保護與傳承傑出貢獻獎”,他個人獲得“中國民族建築傑出貢獻獎和企業領軍人物”榮譽稱號。

去年12月25日,公司承建的“溫州松台山淨光寺塔”,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評為“優秀園林古建築金獎”。

如此驕人的成績,憑什麼?黃大樹說,靠的是技藝和科技相結合。

誰會想到,這支靠泥鏟、瓦刀闖寧波的民間建築隊,成長為今天的集勘察、設計、施工於一體的國家一級古建築企業?

這得從黃大樹的泥瓦匠身份說起。

1978年盛夏,30歲的黃大樹,在臨海大田鎮打鍋爐、砌牆。一天,收割稻子時,他聽說寧波要從浙江各地挑選一批能工巧匠,修復天童寺。

熱情高漲的黃大樹,被問及會做什麼,他的回答是“砌牆”。負責人說,這是一項“通天工程”,事關中日友誼,挑選工人的條件高著呢。

黃大樹最終攬來了打雜的工作,砌圍牆、修補地面石板等附屬工程。

黃大樹帶領同村的27名泥瓦匠,闖蕩寧波,沒有名號,就叫“臨海隊”。他們冒著酷暑,偷師學藝,學會了古建築技術。

圍牆做得很成功,受到清華大學專家的表揚,並且發話以後可承擔主殿工程。

黃大樹熱淚盈眶,天天夢想著闖關,這句話改變了他和他的工程隊的命運。

修復天童寺,是黃大樹踏上古建築征途的第一步,從此邁進了一個廣袤的天地。

30多年來,黃大樹親手修建的清華大學清華園、安徽鳳陽明皇故城等塔、寺、廟、閣及古街區、名人居、歷史文化名城等各類建築項目(群)達500多處,足跡遍布海內外。

黃大樹從一個農村普通泥水匠,成為中國建築學會史學分會理事、學術委員,浙江省考古學會理事、高級工程師。他所領導下的集體企業,也成長為全國古建築行業5家知名企業之一。

今年,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個“國保”和“省保”單位,正在等待他去“美容”。

“古建築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靈魂,既要利用,也要發展,做好傳承工作,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洗腳上岸的黃大樹說。 (記者 孫自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