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浙江省首批“國保單位”代表齊聚保國寺暢談古建築保護

浙江省首批“國保單位”代表齊聚保國寺暢談古建築保護

日期:2016/12/14 20:41:00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中國寧波網4月18日訊(記者 陳章升 通訊員 應娜)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今天上午,浙江省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50周年紀念活動在保國寺舉行,省內三處首批“國保單位”的代表們齊聚一堂,暢談“國保單位”公布之後50年及未來的保護利用情況。活動現場,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寧波分院正式揭牌成立。

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含了全國各地最具歷史文化代表性的180處不可移動文物遺址,杭州六和塔和岳飛墓(廟)、寧波保國寺名列其中,成為浙江省第一批“國保單位”中僅有的三處,開啟了浙江省50年文物保護利用事業的輝煌篇章。記者獲悉,《圖說浙江省第一批國保單位》臨展已在保國寺開展,展覽展出了上述三處“國保單位”的部分珍貴文物藏品,有興趣的市民可前往參觀品鑒。

作為此次活動的承辦方,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詳細介紹了保國寺自1961年公布為“國保單位”以來的保護維修情況。近年來,該博物館在從“修”到 “養”、從“治”到“防”、從“抗災損”到“控災損”文物保護理念轉換的基礎上,開展了大殿科技保護監測體系的研究和白蟻病蟲害生物防治系統的建立等科技保護舉措,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內同領域居領先地位,取得了顯著的保護成效。現場,來自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錢江管理處和岳廟管理處的文物專家也暢所欲言,介紹了杭州文物保護利用的先進經驗。

據介紹,保國寺大殿重建於宋大中祥符六年,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宋代建築制式和構件,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由於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大殿出現了不同程度殘損,對其建築壽命產生不利影響。2007年保國寺古建博物館啟動大殿科技保護監測項目,對大殿材質、沉降、變形、環境等要素實施動態監測,探索研究古建築的科學保護方案,截至2010年底,共收集環境數據五萬余組,監測發現大殿存在總體向東北方向傾斜的趨勢,殿內構件含水率偏高,局部已達極限值,部分構件存在殘損或構件隱患。

在上午舉行的保國寺大殿保護維修方案交流懇談會上,來自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寧波東勝白蟻及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等古建築維修專家建言獻策,探討大殿維修方案,確保保國寺2013千年大慶系列文化活動的重點項目——北宋大殿維修工程能夠順利開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