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市細品古城厚重歷史
日期:2016/12/14 17:29:30   編輯:古建築紀錄麥積山石窟彩塑
A華夏文明重要發源地
說到“天水”由來,那是因漢武帝時期的“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而得名。雖然傳說難考據,但是天水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些傳說和歷史卻是被大家牢牢記住了。
首先,天水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可以說是龍的故鄉,故天水素有“羲皇故裡”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雕梁畫棟,古柏參天。其中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他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本地人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而在距市區17公裡的三陽川,更有傳說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山上廟內有伏羲塑像和元代時期的八卦盤。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的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游觀光,尋根祭祖。如今每年農歷5月13日都會有公祭伏羲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公祭伏羲大典更是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都說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民族母親河,作為地處長江、黃河兩大水系交匯處的天水,在華夏文明的起源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位於天水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漫游文化小城
說到甘肅,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蘭州,然後是敦煌,至於天水,是不是覺得有點陌生?其實,天水是甘肅的第二大城市,可是知名度遠不如蘭州、敦煌。但你別誤會天水就是大西北的荒涼戈壁,古城天水位於甘肅省的東南部,地處長江、黃河兩大水系交匯處,有著厚重人文歷史。當然,古城的厚重,需要大家細細地品味。只要你了解了它,就會被深深地折服。
B歷史典故誕生地
對歷史略知一二的人都會知道,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秦人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於公元前688年在天水市的清水、甘谷兩地建立了邽縣和冀縣,這是我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縣,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因此,秦國早期文化遺存就主要集中在甘肅天水一帶。
另外,三國迷也會對天水感興趣。因為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當然姜維也是誕生於此。
其中,街亭位於天水市秦州區東北100公裡處的秦安縣隴城鎮,是歷史上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派大將軍張郃率軍西援抗蜀,雙方爭奪的焦點即街亭。這裡至今還有“亂骨堆”、“大營”、“常營”、“萬人墳”等戰爭遺存,並有弩機、馬刺等遺物出土。
C絲路上的石窟藝術走廊
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長達到1600多公裡,天水則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第一歷史重鎮,在輝煌而漫長的古絲綢之路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門戶和驿站作用。正是因為絲綢之路的繁華,造就了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其中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更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
天水還是甘肅少有的山清水秀的地方,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裡分布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香積山、桃花溝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稱得上交相輝映,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