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祠
日期:2016/12/14 17:34:22   編輯:古建築紀錄 黃大仙祠是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祠始建於1921年,經過幾十年的悉心經營,整個殿堂金碧輝煌,建築雄偉。
廟宇供奉的黃大仙,據說有求必應,求簽者多在殿前膜拜,附近有解簽的攤子,為人求神問卜,特別是農歷新年或節日期間,信男善女們蜂擁而至,香火特別旺。祠旁設有小公園,設計得宜,精巧玲珑,頗具園林景色。旁側的九龍壁,是仿照北京故宮而制。過了香港的“海洋公園”,又登上太平山頂,香港夜景盡收眼底。再坐小油輪觀看美麗的維多利亞海灣,上下天光,群星閃爍,清風送涼,萬家燈火,山聳水繞,如臨仙境。在這西風東漸,時光層疊的歷史軀殼下,一座宏偉的中國式道教寺廟就座落在高聳的市民住宅和華廈之間,它便是香港煙火最旺的地方——黃大仙祠。黃大仙祠又名“啬色園”,啬色二字釋義:啬者,少費也,有悭吝之義;色者,所好之物、有欲之類也。人若為物欲所陷溺,則受之控制,易失本性。故啬色二字,實有愛精神、致虛靜、省思慮、寡情欲之要義,含有導人悟道修真之意思。啬牆園占地18000平方米,我們拜竭黃大仙祠是在到香港的第二天清晨。天空中下起稀瀝的小雨,淡淡的天色籠罩著這座明珠般的城市,本來就相當干淨的街道更加一塵不染。祠廟更是籠罩在煙霧之中,祠外的一個大牌坊,上著「赤松黃大仙祠」的大字。經過解簽檔、算命看相攤等,便看見另一個內牌「第一洞天」,再拾級而上,有另一個牌坊,上面寫著「金華分述」,每個牌坊都有其宏偉的建築特色和意義。踏進祠廟就如走進煙霧缭繞的仙境一般。
黃大仙祠的外觀設計色彩豐富,可視為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最佳典型。紅色石柱、金色屋頂,配上藍色的中楣,黃色細工格子設計、色彩多樣的雕刻,讓整座建築更顯輝煌生色。一座傳統風格雕刻的花崗巖拱道將黃大仙祠分成兩座廳堂,門窗環繞正殿,現在的黃大仙祠於1956年落成。擺於正殿的黃大仙畫像原本存放在廣東,1915年時才由人帶往香港,1921年時正式的移至寺廟供奉。除了大雄寶殿外,祠內其他建築也充滿傳統特色,如三聖堂奉祀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並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祠內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於一身。另外還有仿北京故宮的九龍壁花苑,壁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的題詩。還有意密堂,飛鸞台,經堂,麟閣,玉液池,盂香亭,鳳鳴樓,照壁,醫藥局,從心苑等。據祠內的《赤松子自述》記載,黃大仙原名黃初平,約於公元328年於浙江省金華縣蘭溪市出生。他十五歲開始學道。四十年後,他的兄弟到山中尋找他時,見他能指石變羊。從此,兩兄弟一起修練,雙雙為仙。黃大仙師“普濟勸善”為宗旨,善業范疇范包括興學、贈醫、送葯、安老、扶幼、救災、恤難等。因為他隱居於赤松山,故又稱為赤松仙子。人們無論保平安,求事業,問姻緣或者任何疑難雜症,可以來這裡求解迷津。農歷年前後也是這裡鼎盛的時期,人們爭上第一柱香,起早來這裡問簽求卜,尋醫討藥,或是求卜一年的運勢,黃大都有求必應,非常靈驗。這裡把古老和現代/悠久和暫新/以及靈與肉/生與死……整合在一起,用前世和今生串成了一串神密的項鏈。佛修來生,道重現世,這裡因此成為香港人民的精神依托。繁華的商場也會見到神靈的牌位。近年,更獲批准在祠內舉行婚禮,為新人辦理注冊事宜。一對對新婚的夫婦從這裡走向生活的殿堂。
『三聖堂』乃供奉觀音菩薩、呂祖先師及關帝聖君聚三聖於一堂,溶佛道儒為一身。充分顯示了香港信仰之雜陳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盂香亭供奉燃燈聖佛,是佛教的始祖。『麟閣』內供奉有萬世師表孔子及其弟子,善信多在此作福祈求子女聰明伶俐。『麟閣』前是一座稱為『孔道門』的長方亭,是遊客拍照留念的好地方。,『鳳鳴樓』禮堂常外借黃大仙區內其他非牟利團體舉辦各項文娛活動的場所,樓前面的一大片空地上有一座『仙鄉吉羊』雕塑,此雕塑於一九九六年由浙江關溪市人民政府所贈,從心苑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日落成,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此苑因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