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沙溪古鎮有條件“申遺”

沙溪古鎮有條件“申遺”

日期:2016/12/14 20:40:5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國家文物局專家日前來到太倉沙溪鎮現場考察,認為古鎮沙溪完全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完全可以通過“申遺”擴大知名度,讓沙溪走向世界。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處長唐炜對沙溪的評價是:古鎮很美,形態保持完整、古跡保護良好、水鄉特色鮮明,是蘇州歷史文化名鎮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古巷同戶寬,古街三裡長,古橋為單孔,古宅均挑梁,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蕩”,是舊時文人墨客給沙溪描繪的一幅精美典雅的水鄉風俗畫。品味沙溪,要在綿綿細雨中站立古橋之上,看兩岸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倒映水中,三兩只游船逶迤而來,聽臨河窗戶中不時傳來婉轉悅耳的江南絲竹,與當地居民一道把盞品茶,相聚吟唱,一幅煙雨江南、富庶水鄉的畫卷就會活脫脫展現在眼前。     據了解,沙溪素有“東南十八鎮,沙溪第一鎮”之美譽,迄今為止已有1300多年歷史,古鎮有許多古建築:保存完好的龔氏雕花廳及利濟橋、庵橋、義興橋,分別是江蘇和太倉文物保護單位;風格獨特的橋門洞、年代久遠並保存完好的西洋式建築、原汁原味的吊腳樓,是古鎮獨特的歷史遺存;三棵樹齡在500年以上的古銀杏,眾多的古井,還有王世貞撰寫的墓志銘,十余處南宋和明代的古碑,極為珍貴;而最讓游客流連忘返、贊歎有加的是智慧的沙溪先民為減少當時潮水對房屋的直接沖擊,擴大生活空間,將房屋挑在河面上建造,遠遠看去像樓閣、似水榭,輕盈靈秀的河棚古建築。     沙溪因靠海傍水而得名,如今的沙溪雖已離海頗遠,卻由於商業發展和遷居文化背景不同,古鎮集聚了浙江寧紹文化和徽州文化的精華,民俗風情也自成一體,較為有名的元月燈會,在上海“補白大王”鄭逸梅的《藝林散葉續集》中就有記載。四五月間正好是沙溪舉辦廟會、賽龍舟、曬書節的日子,南來北往的游客到了沙溪,除了盡情看、盡情玩,臨走時還會帶些豬油米花糖、桃珍糕、盤香餅等風味小吃回家,請親朋好友共嘗游玩古鎮沙溪的愉悅。
    該鎮副鎮長樂琦告訴記者,沙溪古鎮目前已經過兩期改造,保留了“一河二街三橋一島”的格局。一河是老七浦塘,開鑿於宋代,已有1000多年歷史了;二街是沿老七浦河兩岸傍水而建的河南、塘北兩條老街,老街上有清代、民國建造的民居宅院600多家、4200多間,連片成群,錯落有致,為適應水邊生活和貨運而建築的臨水民居,家家有水碼頭、河棚間(吊腳樓、水閣房),隔個三五戶還有條水弄堂,形成了沙溪獨特的臨河景觀;三橋是貫穿了河南、塘北老街的義興橋、庵橋、新橋;一島就是人工小島橄榄島。古鎮保留的古代城市防御體系如巷門、橋門、更樓等歷史遺存,既傳承了建築學上的人類文明,又反映出古代的人居價值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