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落架重修

落架重修

日期:2016/12/14 20:38:4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凌霄塔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現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於城內天寧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雲際,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當地百姓俗稱木塔。凌霄塔共九層,為典型的密檐樓閣式,其平面呈八角形,高40.98米,矗立於八角形台基之上。凌霄塔外觀好似高層樓閣,每層均設門、窗,塔內逐層設置樓梯,可以登臨遠眺。
清光緒元年刊《正定縣志》記載,天寧寺建於唐懿宗鹹通年間(公元860-874年)。當時寺院規模宏大,軸線分明,牌坊、重門、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後殿等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晨鐘暮鼓,香火鼎盛。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天寧寺還有相當規模的建築群:“正殿五間,前承抱廈三楹,殿後浮圖九級(即凌霄塔),高插雲際,屹然,為一郡之觀,與須彌、澄靈、多寶諸塔相輝映”。民國初年,寺院遭厄難,殿堂一一毀壞,主要建築獨存凌霄塔。

  凌霄塔共九層,為典型的密檐樓閣式,其平面呈八角形,高40.98米,矗立於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層為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修,全磚結構,其上各層則為金代重建,為木結構。在結構形式上,塔身下三層與以上各層也迥然兩樣。下三層除塔檐的椽飛為木制外,其他諸如斗拱、角柱均為磚仿木結構。二至四層各層由外出冰盤檐構成的狹窄平座也均為磚仿木結構。冰盤檐結構形式美觀大方,自然得體,在現存塔中極為罕見。每層正面各辟拱形門或直棂窗。四至九層每面分為三間,斗拱、檐飛皆為木制。從第五層開始,各層高度逐層遞減,外部輪廓亦逐層收殺,從而形成拋物線外廓,給人以輕盈挺秀、穩重柔和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點,是在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並用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檐相連,這樣的結構對塔身穩定性非常有利。這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來的實例並不多,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在《中國古塔》一書中指出:“我國現存實物中,僅正定天寧寺木塔存在這樣一種結構方式”。

  凌霄塔外觀好似高層樓閣,每層均設門、窗,塔內逐層設置樓梯,可以登臨遠眺。由第一層進東、西、南三門可至塔心室。進北門沿階梯可登臨頂層,縱覽古城壯麗景色。因其是古時正定的制高點,此處的勝景自然免不了引發文人墨客的詩興,清代文人謝庭芝就曾有詩曰:“蕭寺峻峭百丈樓,佩萸載酒到高頭。雲擎旭照三關曉,天接沱光一色秋”。

  凌霄塔自清早期重修後近三百年間一直未進行過維修,到我國解放時已殘破不堪,尤其是經過1966年邢台地震後,毀壞更甚,塔剎墜毀。此後,又因風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層也相繼坍塌。為保護這座在古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其予以重修,在保持原貌的原則下,於1982年進行了落架重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重修勘察過程中於塔基下發現了地宮。共清理出土文物57件,其中宋崇寧二年(1103年)和金皇統六年(1146年)的兩方刻有銘文的石捨利函為斷定該塔創建的確切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據。據兩方石函銘文記載,該塔原名慧光塔,始建於唐代宗朝(公元762-779年),至宋慶歷五年(1045年)大修,又至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這較《正定縣志》記載的始建年代早了一個世紀,文物資料對資料記載予以了補充和匡正。

  我國現存的木塔極其稀少,天寧寺凌霄塔不僅時代較早,而且在建築結構上也別具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可以說是我國古塔中的瑰寶,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