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制鳳凰古城並非荒謬
日期:2016/12/13 23:07:32   編輯:古建築紀錄據報道, 2003年,時年79歲、鳳凰出生的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曾坐在鳳凰古城的虹橋上,指著沱江兩岸的酒吧和客棧破口大罵:誰把古城搞成今天的樣子?也有不少人責問:到底誰應該為變成今天這樣子的鳳凰負責?
而鳳凰今天的樣子不過是“從2002年前被形容為‘窮山惡水’的閉塞縣城,到2005年跻身旅游界四大古鎮,到2011年游客數量達到650萬人次,再到剛過去不久的十一黃金周擁擠到無處下腳”,鳳凰古城10年來的變遷遠超過它308年的歷史。
其實,相比較而言,鳳凰古城現今的樣子是大大好於原先的樣子的。原先的樣子是農耕文明的遺存,注定是要被向往或生活在工業文明的人民淘汰和拋棄的,多少古城鎮在現代化、城市化的過程中都已消亡?旅游利用是古城鎮現代化、產生現代性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路徑。如果沒有旅游價值,可能鳳凰古城根本就不可能留存。
筆者認為,即使復制一個鳳凰古城也並非一定就是荒謬的。我國文物界和古建築界過分看重單體建築的文物價值,但由於我國古建築的結構、材料、工藝的局限,加上王朝興替、社會動蕩的頻繁,很難有數百年的建築傳諸後世,即使有的建築僥幸保存完好,也會因為例行的“落架重修”而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因此,中國古建築界必須把對單體文物、單體古建築的過分關注,轉移到對有價值片區的歷史風貌的保護、控制與恢復上來,歷史建築重建的核心是風貌保護與控制。歐洲許多大城市中心的老城,外觀完全保留著中世紀的風貌,內在卻完全完成了現代生活與服務功能的嬗變,正是其文化魅力的集中體現,也正是多年來筆者力倡打造以“歐洲老城天津版”為核心內容的“天津中央商旅休閒區”的案例借鑒和理論依據。復制鳳凰古城的構想從理論上來說其實並不違背中國古建復建的文化傳統。當然,嚴格意義上說,千年文脈與地脈相輔相成的鳳凰古城,離開其原址,100%復制是不可能完成其使命的,輿論對其的指責不過是杞人憂天。
顯而易見,高質量、具規模、古味濃的古城鎮資源的稀缺,導致了諸多古城的不堪重負,而解決之道無非兩條途徑:擴容或者分流。對於鳳凰古城來說,鑒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擴容已不現實,而分流必然成為首選,“雙星模式”則是分流的最佳途徑。羅馬因為建了新城,保持了古城的完整性與魅力,北京城由於沒有采納梁思成另建新城的建議而古城風貌不再。“煙雨鳳凰”無論是仿古的鳳凰,還是現代的鳳凰,只要具有創意、想象力與豐富的旅游功能,就一定可以分流鳳凰古城的功能,從而有助於鳳凰旅游目的地的數量擴容與品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