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浙江皤灘古鎮:明清時期的妓院

浙江皤灘古鎮:明清時期的妓院

日期:2016/12/13 21:12: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從上海乘動車到台州臨海,輾轉到客運中心乘車至仙居,再換去橫溪的縣內區間車近一個小時下來,終於到達那個叫皤灘的浙東南小鎮時,天色已經是黃昏了。

  應該是旅游淡季的原因,鎮內沿街的紅燈籠並沒有點亮,黑燈瞎火穿過古街到另一邊的公路,鎮上僅有的兩家客棧都沒什麼生意,很干淨的標准間才六十元,一個繼續講價都不好意思的價格。夜間的小鎮時靜谧的,不似那些商業氣氛濃厚的古鎮,這裡沒有酒吧、沒有網吧更沒有按摩房,甚至連狗都沒幾條,除了窩在房間看電視實在找不到其他活動,不過正好能早些休息並舒緩下奔波了七個小時的筋骨。

  上千年來,水路一直是物資流轉的主要運輸方式,皤灘是萬竹溪、朱姆溪、黃榆坑、九都港與永安溪的五溪交匯處,而永安溪蜿蜒流經仙居縣城,再匯入靈江於台州入海,如此重要的位置使皤灘自然就成為水運上的繁華重鎮。鹽運是皤灘得以繁榮的基礎,北宋時期,州府已在這裡興建埠頭,到明朝已經形成以皤灘為起點經橫溪蒼嶺古道、過缙雲至金華的“食鹽之路”,據說明清每年由安徽等地經過皤灘的食鹽就達到五千噸以上。

  此外,布匹、陶瓷、藥材等周邊地區貨物都在皤灘埠頭由陸運改為更經濟的水運,商業及水埠的活躍磁石般吸引了眾多商人,相應的客棧、酒樓、茶肆、賭場、妓院等配套服務行業也隨之繁榮起來,皤灘成為浙東南山區的商埠重鎮。隨著近代汽車和鐵路運輸的崛起,如今的皤灘鎮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繁華,青色卵石鋪就的古街在陽光下偶爾會折射出淡淡的粉色,有人說,那是幾百年的老鹽灑落而形成的。

  清晨的皤灘是靜谧的,並不寬闊的鵝卵石街面在深秋柔和的晨光中透著一絲神秘,偶爾走過的村民也成了鎮上的一道風景。

  從兩間老藥鋪前的長街走到轉角,是間不很大的賭場,一個“三尺桌面天地小,四方城內玄機深”的所在,不知多少腰纏萬貫的人在這裡傾家蕩產,也不知幾個窮小子於此地一夜暴富。

  賭博算是種古老的游戲,血脈贲張的刺激和兩眼放光的貪婪在數千年裡循環演繹,到今天還是“欣欣向榮”的一種行當。

  另一種古老的職業算是娼妓了,皤灘曾經的風月場所“春花院”就在“賭藝坊”左側橫街的不遠處,當真是嫖賭不分家。如果不看門匾,此樓就是個普通民宅的樣子,但掛上“春花院”的牌子、點上數盞紅燈籠,氣氛就馬上暧昧起來。

  這是間明清時期就存在的青樓,至今建築整體和細節均保存完好。南來北往的官員、客商、船家等曾在此花天酒地、風流快活,如今青樓猶存、然美人不再,作為游人卻得以大大方方地逛逛窯子。

  春在樓正面天井裡據說是表演歌舞詩樂的地方,地上有鵝卵石做成一顆心和九個銅錢的圖案,寓意為“腳踩九連環,方得美人心”。

  中院的廂房相當今天的包廂,其中有一間掛著蘇小小、李師師、梁紅玉、柳如是等歷代名妓畫像,還有一間復原舊時的陳設,算是美人待客的所在。

  正堂八扇門上的漏窗交條中心都有一組雄雌配對的動物,是古代青樓的建築裝飾特色,門扇腰部的木雕飾品為八幅《三國演義》故事,有空城計、三顧茅廬等,雕工不算細致卻也惟妙惟肖。正廳正面牆上有幅現代仿制的美人歌舞圖,側牆上掛著眾多姑娘們的藝名木牌,來者看中某位直接摘牌即可。旁邊有條破舊的窄巷,據說是為當年不敢走正門的偷腥男人預備的。

  春在樓前的古街優雅地轉了個很平緩的彎,兩側的老宅曾經應該都是店鋪,側面防火牆的突出部分依稀能分辨出當年經營的東西。

  隨著卵石路向右轉過去,在當鋪和茶館的前方,有個稍大的廣場,右側為“何氏裡學士府”,為一個大天井套幾個小天井、廂房連閨房、後花園通船埠的典型的江南民居。

  何氏裡建於南宋,明清兩代的不斷修繕,看門前聳立的旗桿就知道為什麼被稱為學士府了,捷報廳內四壁的十七張捷報依然依稀可辨,都是何氏家族的榮耀。捷報廳外立柱的雀替裝飾雕刻的均為女性圖案,以至於在進入前會誤以為那裡是女眷居住的地方。

  學士府中最有影響的人是清代的著名學者何焯,也是皤灘迄今最有聲望的人。他的書法頗有名氣,被康熙皇帝所推崇,他所寫的《楷書桃花園詩軸》現在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內。

  後花園的西南邊,有一座何氏讀書堂,過廳的兩道木方鑲嵌的圓門頗有特色,正門上方的木雕相當精美,分別為鳳凰和仙鶴。讀書堂邊上保存著一口宋代古井,屬於罕見的台階式屋下井,內有碩大鯉魚,應該是為檢驗水質而有意放養的。

  何氏裡對面為“針刺無骨花燈”的展廳,是皤灘所在的仙居縣特有的一種很復雜的手工制品。無骨花燈周身無骨架,由特制宣紙制成,宣紙上由繡花針刺出的各種圖案將燈光溢射出來,接縫處為膠粘卻處理得很嚴密,整體感覺飽滿輕盈,令人歎為觀止,被譽為“中華第一燈”,在中國和國際的藝術博覽會屢獲金獎,為仙居爭得“花燈之鄉”的美譽。但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卻面臨著尴尬的境地,因工藝復雜而耗時頗多,所以價格在五百元以上,幾乎不可能作為旅游紀念品被大規模購買;年輕人也不願意學習這門叫好卻不叫座的手藝,很可能後繼無人。

  而旁邊老宅中的老阿媽,正在用簡單的工具和娴熟的手藝加工蠟燭芯,每天大約可以做上千條,僅賺取十塊錢的加工費,雖不失為農閒時候或者老人家的一種貼補家用的方式,但人工之低廉還是讓筆者感歎,同時那藝術價值很高但市場潛力極低的無骨花燈的前途就更是令人堪憂了。

  繼續沿古街前行,有民國時期的仙居郵電局皤灘營業處遺址,裡面除了一部老式的電話交換總機並無其他郵電物件,但牆上的介紹說此處自宋以來就是官方驿站所在。

  前方不遠是胡公殿,乃為紀念北宋名臣胡則而建。胡則曾以整治錢荒,政績顯著而名重當朝,更以奏免丁錢,為百姓所愛戴。為官清廉、政績顯著的胡則,曾被毛澤東贊揚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

  胡則其實是永康人,但發妻陳思蘭是皤灘人,好官總是讓後人銘記於心的,所以當地人自豪地說胡公是皤灘的女婿,在皤灘建胡公殿也就順理成章了。現在的胡公殿由三間正殿對著古戲台,兩側廂房對峙,組成四面合圍的建築格局。

  正殿和古戲台上裝飾著精美的石雕和木雕,正殿上的木雕均為夫妻合雕,雖不知所雕“模范夫妻”為何人,但推測應該與胡公殿兼祀胡妻有關。

  胡公殿前方是陳氏宗祠,仙居陳氏均為河南颍川派始祖太邱公之第十九世祖陳霸先之兄陳談先之後,在晚唐時遷居本地。祠堂正門前有兩座青石雕刻的獅子,造型生動逼真,弓背昂首雙雙微作互相窺視之態。祠堂朱漆正門足有尋常三四戶人家的寬度,繪著幾乎與門齊高的兩座高大彩繪門神。

  兩側廂房最出彩的是每側四個木雕雀替,各雕著精美的一對飛禽,從普通的喜鵲、燕子、鹦鹉、家雞,到高貴的孔雀、仙鶴、鳳凰等。

  祠堂大殿由五開間組成,天井為長方形兩側為廂,門廳左右為房,雕梁斗拱,自上而下供奉著陳氏先祖的牌位,顯得肅穆而莊嚴。正廳的十二根石柱在麒麟花燈式的圖案映襯下,鑿刻著廿二條楹聯,向人們講述著陳氏家族的歷史和榮耀。這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家族,單在宋朝就有文進士十七人。

  皤灘古街之外兩公裡處,有座桐江書院,被冠以“江南第一書院”,更是皤灘自古文風昌盛的寫照。桐江書院系宋乾道方斫建,以其祖先方英先生是桐廬人因名桐江。

  大名鼎鼎的朱熹曾數次莅臨,為書院題名並遣子就學;樂清王十朋慕明來此求學,後得中狀元,奉書“東南道學世家”。中午抵達書院,僅得以拍攝外景,因工作人員午休而無法入內,亦無法得見朱熹、王十朋的題字匾額,是件遺憾的事情。

  看過前輩游人所寫的話,有說“皤灘是個讓人心疼的古鎮”,也有說“在皤灘古街上走,一不小心便會踢翻唐宋的石子,碰落明清的匾額”。皤灘的古屋傍街而建,屋後就是船埠頭,屋前為臨街店鋪,街道隨著河水蜿蜒有了幾個明顯的拐彎,所以亦被稱為九曲古街。

  當地人說,那是龍的形態,卵石街面仿佛是龍鱗,所以此地建築風水頗佳,帶來商業之興旺。古街上曾經繁華的成排店鋪,被風雨吹剝得滿目瘡痍,那些曾經叱咤一時的招牌已被世人遺忘。

  然而,皤灘的古街、埠頭、店鋪、老宅、祠堂、賭場、春樓等建築,包括諸多木雕、石雕、磚雕等裝飾物,大多被保存下來了,給後人留下一個幾乎完整的古代商埠的樣本,這或許是上天的眷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